河南战局几乎全局糜烂,作战开始至今,在河南的部队都没有打过一场有效果的阻击战,日军的兵锋推进极快。
各处都是失陷的声音,不光如此,现在面临着主力被围歼的危险,
重庆国府军事委员会紧急给一战区周围所有战区发令要求进行增援,第五战区、第六战区和第八战区纷纷派出部队进行支援,仅仅一条黄河之隔的二战区也没有被重庆忽视。
重庆军委会发电给二战区司令阎锡山,要求以李志坚之第八集团军紧急救援河南战场。
作战到现在,阎锡山等晋绥军高层也看出了日军此次攻击河南的力度之强,几年都未遇到过,仅靠现在河南的国军力量,根本无法抵挡。
河南之战发展下去,必然是全部沦陷。河南一旦轻易全部沦陷,那么日军的进攻动能没有完全发挥,就有可能向包括山西在内其他地方进攻。
山西和河南唇亡齿寒,所以阎锡山斟酌一下后就接受了重庆军委会的安排,这次不是已经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他相信重庆方面是不会开口来求他的。
不过阎锡山在将军令发给第八集团军之时,李志坚提出一个要求,那就是不听令于第一战区的指挥,自己独立寻找机会出击。
阎锡山对于李志坚的回复,也升起同感来。一战区固然存在兵力并不充足的问题,不过指挥上的确不怎么样,如果第八集团军现在过去,一是容易被乱弹琴的指挥耽误战机,更怕流血流汗以后还要背黑锅。于是将李志坚的意思,当作二战区的意见发给重庆,表示若同意就立即出兵。
重庆方面对一战区的指挥也很是不满,在看到二战区的要求后,立即表示同意,现在军情紧急,只要第八集团军愿意参与救援豫中,到时候不管解了哪里的围都是好的。
在得到重庆的同意批复后,阎锡山就命令李志坚率第八集团军到河南支援,但是为了保证晋南的安全,让梁培璜的34军立即南调晋城,接替第八集团军。
第八集团军先出动43军,待34军到达晋城后,23军再出征,33军全军在中条山上开始修筑向南的防御工事。
事实上,从会战开始前李志坚就预料到他应该会率军再次出战河南,43军作为战场周围有名的强军,在战局不利之时,重庆方面不可能不惦记,并且这种对日军的国战,第八集团军责无旁贷,阎锡山也不好阻拦,所以李志坚早早就让部队做好了出征的准备。
并且虽然一战区败的很快,但是并没有出乎他的意料。
一战区的部队本身武器不行,虽说有8个集团军,但是装备较好的部队并不多,只有13军的装备好一点,有一些战防炮,其余的就是第四集团军有阎锡山给配备的十几门。
在这种平原抵抗日军重兵,尤其面对日军装备大量坦克装甲车的机械化部队,可以说在河南的国军除了极少数部队稍可抵挡外,大多数部队根本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且河南的主力部队大多属于汤恩伯所指挥,汤部力量扩充太快,大多数部队的战斗力根本无法和第13军相比,且这位老兄军队的军纪也不敢让人苟同,军纪尚且不好的部位,在这种惨烈战斗中,就知道结果肯定好不到哪里去。
况且面对日军的坦克机械化大军,李志坚想起之前新八师的两个团遇到九辆坦克都差点翻车,现在一战区的部队要面对几百辆这样的集团攻势,可以想象战局的糜烂几乎就是注定。
李志坚心里盘算着,现在日军的进攻几乎已经打穿了河南南北,派兵向南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还容易被日军重兵围困,他判断下一步必然是洛阳,现在赶到洛阳还有机会,到其他地方都已经无力回天。
现在豫北沁阳地区还有不少日军,如果走太行陉会遇到很大的阻力,于是决定走运城,从平陆过河到渑池,进而支援洛阳守军,如果洛阳不保,他就在渑池设立防线。
李志坚在5月5日率领43军从晋城出发,李志坚专门向阎锡山打了申请,给部队专门加强了火箭筒的数量,在每个师原有36具的基础上,又增加36具。
部队通过汽车等工具进行运送急行军,经过两天行军,在7日到达平陆,8日时全军基本渡过黄河,前锋已经到达渑池。9日,43军的先头部队已经抵达洛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