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纽约市民们,你们一定都已经听说了,大西洋上发生了一件极其可怕、令人痛心的事情。”
1914年4月2日,严冬的寒意渐渐退去,温暖的春风开始拂过大地。
虽然已经卸任总统多时,但依旧渴望成为焦点的男人,西奥多·罗斯福,站在他的故乡、他的地盘,纽约,面对聚集的人群,满脸愤怒地发表演讲。
“是的,法国再次用潜艇袭击了载有美国公民的船只!而且,还是毫无预警、毫不留情地用鱼雷击沉了RmS毛里塔尼亚号——就在不久前,它还停泊在纽约港!理由呢?他们说船上运载着根本不存在的武器!”
当然,法国并非毫无预警,而船上确实装载了武器。
但就像那些说谎不带一丝犹豫的英国人一样,正在听罗斯福演讲的美国民众并不关心真相。
对他们来说,唯一重要的事实只有一个,法国的潜艇再次无视美国的警告发动攻击,导致超过100名美国人丧生。
“我今天不是以前总统的身份,而是以一名美国公民的身份向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发问!”
法国的潜艇袭击不断威胁着美国的中立立场,总统和政府究竟在做什么?
美国的商船在大西洋上航行,美国的公民远赴公海拼搏,如今他们正流血牺牲,而我们的政府却打算沉默到什么时候?
“欧洲的战争已经近在咫尺,正威胁着我们的家庭!威尔逊总统不能再像懦夫一样以中立之名软弱的躲在背后,他必须采取行动,为法国的暴行追责!他必须用力量扞卫美国公民的生命、安全,以及比一切都重要的自由!”
“泰迪!泰迪!泰迪!”
“让欧洲见识美国的力量!”
“惩罚法国!”
罗斯福的演讲一结束,支持共和党的民众与主张参战的人群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欢呼,掌声雷动。
实际上,美国国内的民族派别之分早已变得模糊不清,但主流中的主流,英裔美国人和德裔美国人仍纷纷走上演讲台,与罗斯福握手致意,场面蔚为壮观。
“见鬼的日耳曼杂种......”
而远远旁观这一切的法裔和意裔美国人,则有人无奈叹息,有人暗自咬牙。
至于近年来因躲避革命而不断涌入美国的俄裔移民,他们的祖国正处于崩溃的边缘,早已无暇顾及美国的战争舆论。
然但无论不同族裔心中如何挣扎,要求放弃中立、参战欧洲的呼声却一天天高涨。
毕竟这已经不是法国潜艇第一次攻击美国船只了,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事实上,法国潜艇早已开始不分国籍地袭击一切驶往英国的船只。
而即便在毛里塔尼亚号沉没、舆论汹涌之际,法国仍未停止无限制潜艇战。
当然,法国国内也并非没有反对的声音。
“美国国内的参战呼声已经沸腾了,我们是否应该暂停无限制潜艇战?”
“不行,绝对不行!俄罗斯随时可能退出战争,现在还管得了美国?我们已经搭上了这列失控的列车,别无选择,只能一路疾驰到底!”
然而,这种谨慎的声音,在法国政坛早已显得微不足道。
比起反思战争策略,法国政府更担忧的是国内风雨飘摇的局势——此时的俄国临时政府比沙皇时代更加不堪一击,随时可能崩溃。而一旦俄国倒下,部署在东线的百万德军势必转战西线。
因此为了尽可能在德军压境前给予协约国更大的压力,法国根本无法放弃已经被证明有效的无限制潜艇战,现在的他们就像被逼入绝境的赌徒,早已没有回头的余地。
于是,就在西奥多·罗斯福每日不厌其烦地在公众面前鼓吹战争、让伍德罗·威尔逊头痛欲裂的同时,美国的战争钟声,也正在一步步逼近......
......
“目前的舆论如何?”
“各界对法国的愤怒已经冲上云霄,要求参战的呼声远远压过了保持中立的声音。而且,‘毛里塔尼亚号’沉没事件的影响比我们预想的还要严重。”
“情况不妙啊。无辜的美利坚公民流血牺牲,确实令人惋惜。但也正因如此,罗斯福那群嗜血的战争狂人和霸权主义者的声音愈发高涨。”
伍德罗·威尔逊傲慢地勾起嘴角,脑海中却不自觉浮现出西奥多·罗斯福那张大肆斥责他是懦夫、卖国贼的脸,顿时感到一阵恶心。
战争与霸权交织而生的怪胎,那个家伙,居然能拿到诺贝尔和平奖?至今仍让他百思不得其解。
诺贝尔和平奖本该属于真正热爱和平的人,比如他自己。
这世界,真是偶尔会荒唐得让人无语。
“此外,英裔与德裔也通过游说等手段,极力推动参战论。支持共和党的企业和资本家们亦是如此。”
在美国的英裔与德裔主导下,法裔与意大利裔的声音几乎被彻底压制,愤怒的他们在各地引发了不少骚乱。
尤其是法裔美国人聚居的新奥尔良,几乎每天都有激烈的示威、肢体冲突,甚至是破坏行动,导致当地警方不堪重负。
这一切的发展,令威尔逊极为不满。
“战争正在撕裂美国。作为合众国总统,我不能再坐视不理,必须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威尔逊个人并不想因为区区一艘英国客轮被击沉,就贸然卷入战争。
更不想让罗斯福及其支持者们如愿以偿。
但现在,欧洲的战争已到了无可回避的地步。尤其是俄罗斯革命的爆发,更让本就头疼的局势雪上加霜,令威尔逊的烦恼越发深重。
“唉......要是俄罗斯临时政府还算稳固,局势可能会好一点。”
俄国那个腐朽的封建帝国垮台倒也无妨。
而新建立的临时政府,打着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旗号,本该是个值得期待的伙伴。
但问题在于,他们选择了继续战争,不仅主动对德宣战,结果反而被德军反杀,导致那些希望他们下台的人气焰高涨,而威尔逊最不愿看到的,就是德意志帝国影响力的大幅增长。
“......也许,是时候由我们出手了。”
“阁下?”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若放任欧洲的平衡被打破,任由德国的影响力蚕食整个大陆,那对美国绝非好事。
原本,他是期待最热衷于维持欧洲均势的英国能自行制衡德国。
但英军在伊普尔战役和加里波利战役的惨败,令英国背上了过重的债务,完全丧失了独立对抗德国的能力。
如今,大卫·劳合·乔治内阁甚至开始与德意志帝国积极合作。
照此发展下去,威尔逊原本寄望于英国牵制德国的想法,恐怕只会沦为一场南柯一梦。
“必须有人阻止普鲁士战争狂人的铁蹄、汉斯·冯·乔的黑手,以及那些邪恶的红色阴谋蔓延至整个欧洲,维持世界的平衡!”
为了守护他最珍视的和平与自由——
“虽然不愿意让那头老灰熊罗斯福高兴,但美国的外交政策,确实到了需要重新评估的时候。”
“阁下?”
当年,萨拉热窝的枪声和剧烈的爆炸,使整个欧亚非旧大陆燃起战火,而美国只是静静地隔岸旁观。
这本是理所当然的。
毕竟这场战争只是欧洲列强及其盟友之间的厮杀,和美国毫无关系。
美国人没有理由为欧洲人的战争流血牺牲。
而如今,战争的阴影已逼近美国本土,美国再也无法置身事外。
威尔逊深吸一口气,缓缓开口——
“召集内阁会议。”
这片沉睡的新大陆,终将要苏醒。
......
数小时后。
在伍德罗·威尔逊的召集令下,美国内阁部长们匆忙赶往白宫。
所有人都疑惑地窃窃私语,不明白为何突然召开这场原本没有安排的会议。而在一片低语声中,保持沉默的伍德罗·威尔逊终于开口了。
“想必各位都已知晓‘毛里塔尼亚号’的悲剧。”
“愿主的仁慈庇佑那些可怜的亡者。”
随着美国财政部长,同时也是威尔逊最小的女儿埃莉诺·威尔逊的未婚夫、即将于一个月后迎娶她的威尔逊的准女婿,威廉·吉布斯·麦卡杜(william Gibbs mcAdoo Jr.)的低声祷告,在场的部长们亦纷纷低头,为遇难者哀悼。
“法国的行为已经越界。他们无视我们立即停止潜艇攻击的要求,至今仍在继续无限制潜艇战。美国的中立受到了挑战,美国公民的生命正面临威胁。现在,是时候采取行动了。”
这番话违背了威尔逊一贯推崇的和平与孤立主义原则,但有时候,为了守护和平,人们不得不拔剑而起。
比起空喊和平的口号,毫无实际行动才是最可悲的吧?
“......您是认真的吗?”
部长们的第一反应,是这位昨日还在高喊“爱与和平”的总统是怎么了,是不是吃错了什么药?
尤其是美国陆军部长林德利·米勒·加里森(Lindley miller Garrison),他的表情简直称得上五味杂陈,复杂至极。
这也难怪,加里森与威尔逊不同,他一直主张美国应该介入大战,结果因此遭到总统的打压,处处受掣肘,甚至他提出的“扩军计划”也未能获得白宫的全力支持。
可现在,威尔逊这位坚定的中立主义者突然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开始讨论参战?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如此迅猛的态度转变,简直让加里森的脸色异常搞笑,不知该是哭是笑。
但不管加里森怎么想,威尔逊依旧像往常一样,对他的表情视若无睹,继续说下去。
“民意也在转向支持参战。我个人也不愿将美国卷入战争,但战争已然逼近,我们再也无法置身事外。美利坚合众国,必须参战,投入这场终结一切的战争。”
虽然在场的大臣们仍有些茫然,但他们已经隐约明白了威尔逊的意图,并纷纷点头表示理解。
确实,从扩张主义者的角度来看,这场战争不仅能让美国的影响力更进一步,还能摆脱“二流列强”的标签,真正与欧洲列强比肩。
说到底,如果参战真的对美国毫无益处,威尔逊就算再怎么勉为其难,也不会连考虑都不考虑。
威尔逊或许是个充满矛盾和伪善的人,但他的执政能力却毋庸置疑。
“那么,您打算何时参战?”
“我个人希望在夏天来临前派遣部队前往欧洲,但......”
“很抱歉,阁下,那恐怕不现实。”加里森直接打断了威尔逊的话,语气中带着几分强硬,“扩军计划尚未完成,即便我们从现在开始全力推进,最快也要等到夏天,才能集结足够的军队。”
“如果是大规模派兵,自然如此,加里森部长。”威尔逊微微皱眉,语气依旧平静,“但英国陆军最初也是先派遣一支小规模部队登陆欧洲,随后才逐步增援。我们也可以效仿,先派遣一至两万人赴欧,后续再逐步增加兵力。”
加里森闻言不禁皱紧了眉头,正欲反驳,威尔逊却不给他机会,继续说道:
“因此,我希望你能尽快与总参谋长休·L·斯科特(hugh L. Scott)一同拟定详细的作战计划,并呈交至我的办公桌上。同时——”
威尔逊目光转向国务卿。
“布莱恩国务卿。”
“是,总统阁下。”美国国务卿威廉·詹宁斯·布莱恩(william Jennings bryan)立即起身回应。他曾三次竞选总统失败,但在他的影响下,原本保守的民主党最终转变为进步党派。
不过,由于威尔逊向来亲自主导外交事务,使得国务卿的存在感相对较低。
“请向英国和德国传达,我们正在考虑参战的可能性。当然,说服国会才是首要任务,但这类事情,提前准备不会有坏处。”
“明白。”
布莱恩点头,随后立即着手执行总统的命令。
不久之后,横跨大西洋的消息传至欧洲,威尔逊的提议分别递交至德国与英国。
“......美国要参战?真的吗?”
而当这份情报传到德国某平平无奇的官员汉斯身边时,他脸上的震惊丝,毫不亚于几个小时前听到这番话的美国内阁部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