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宗李昂是穆宗李恒之子,敬宗李湛的异母弟。如果敬宗能够正常活下去,皇帝这个位置肯定与他无关。他本可默默无闻当个亲王,在安逸中度过一生,命运却偏偏将他推到了风口浪尖。
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初八,宦官刘克明等人害死即位两年的小皇帝李湛,矫诏拥立宪宗之子,绛王李悟暂代国政。
刘克明虽是敬宗的身边人,但并未执掌兵权,且谋弑敬宗是出于一时激愤,缺乏周密考虑。事后在慌乱中拥立宪宗之子李悟代理国政,也没与宫中其他几位权阉商量。
因此,他的行为引来四位极品宦官——枢密使王守澄、杨承和,神策军中尉魏从简、梁守谦的极度愤慨。他们立刻派出神策军、飞龙卫进宫讨逆,将刘克明等参与谋弑敬宗的二十八人全部斩杀,倒霉的李悟也死于乱兵之中。
这下王守澄他们成了立国功臣,经过与翰林学士韦处厚的一番商议,拥立穆宗之子、敬宗的异母弟江王李昂入宫,成为大唐第十五任帝王。
李昂比敬宗李湛小四个月,此时年仅十八岁。随着继位为帝,他的命运开始与大唐紧密相连,不再属于个人。
文宗虽然年纪不大,但为人很成熟,不似敬宗那般飞扬跳脱,热衷于打猎、马球等户外运动。他平时除了上朝,就是看书。
书读多了想法自然就多,文宗的梦想就是改变穆宗、敬宗两任帝王的奢靡之风,做个有为君主。
因此,他一上任就在裴度、韦处厚两位名相辅佐下,对朝政进行大幅调整。他裁撤了民愤极大的五坊鹰犬,辞退了三千多宫女,削减了一千两百多名冗员,退回宫中所占农田。一改敬宗迟到早退不上朝的恶习,每逢单日必与宰相在延英殿议政,许久才散。
这些优化措施和勤政行为,为他赢得了口碑,朝野上下欣然庆贺,以为太平可期!
上天也似乎要考验一下文宗的施政能力,不久后发生在河朔地区一场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动荡悄然而至!
敬宗宝历二年(826年)三月,横海节度使(治所河北沧县,辖沧、景、德、棣四州)李全略病故,其子李同捷擅代军府政务,并用重金贿赂邻近藩镇以求支持。
横海是当初从卢龙军辖地(治所幽州,今北京)分离出来的四个州,地位极其重要,是朝廷用以制衡河朔三镇的重要依托,历任节度使比较听命于朝廷。因此,朝廷对李同捷擅代军政一事始终没有认可。
文宗登基,李同捷认为这位新皇帝会加恩于他,便于太和元年(827年)二月,派他两个弟弟李同志、李同巽入朝请托。
但这种事情一是有宰相把关,二是即便敬宗这个玩闹皇帝都能看清楚的事,想要有所作为的文宗自然更不糊涂。于是,朝廷于五月份颁布旨令:
任命忠于朝廷的百战宿将——天平军节度使(山东荷泽一带)乌重胤为横海节度使,将李同捷调任兖海节度使(今山东兖州、江苏连云港一带)。
同时,为了防止邻近藩镇伙同李同捷抗命,还专门加封魏博节度使史宪诚同平章事,享受宰相待遇。
加封卢龙节度使李载义、平卢节度使康志睦、成德节度使王庭凑检校官。
李同捷眼见请托无望,便开始撕破脸皮耍混。七月份,他以军府将士挽留为名拒不受诏,公然与朝廷叫板。
对于这一反叛行为,朝廷态度坚决、反应迅速,征调横海周边的武宁节度使王智兴、天平节度使乌重胤、平卢节度使康志睦、魏博节度使史宪诚、卢龙节度使李载义、义成节度使李听、义武节度使张璠各率本镇兵马讨伐李同捷。
七路大军看似声势浩大,将横海军围了个密不透风,实则是各有想法,没几个愿意认认真真打仗。
魏博节度使史宪诚与李同捷的父亲李全略是姻亲,李同捷刚叛乱时还资助过他粮草,后来经过宰相韦处厚的警告,才断绝了来往。
成德节度使王庭凑本就是杀掉主帅上位,靠武力逼迫朝廷认可的逆臣,对朝廷更是三心二意。不但不去攻打李同捷,反而时常在背后搞些小动作,后期更是直接发兵与朝廷对抗。
态度较为积极的只有武宁节度使王智兴、卢龙节度使李载义与横海节度使乌重胤三人而已。
武宁军位于江苏徐州,远道而来,心有余力不足。
卢龙军李载义是太宗之子李承乾的后人,地道的皇室宗亲。乌重胤是中唐名将,多次参与讨逆作战,对朝廷忠心耿耿。
因此,剿灭李同捷的重任也就历史性落在了李、乌二人身上。
十月份,乌重胤自横海以南发起进攻,数次击败李同捷,打得李同捷打不着北。只可惜乌重胤此时已近七旬,在戎马倥偬中不幸染疾,十一月初八于军中病逝。
朝廷只得临时换帅,紧急用保义军(河南三门峡、陕西潼关等地)节度使李寰接替乌重胤。
李寰是横海故将,曾于长庆二年(822年)与另外一位将领傅良弼率军坚守博野,抵抗卢龙、成德两镇进攻,因功被朝廷重用,逐步提拔为节度使。
谁知官一当大人就变了,李寰早没了过往那种强敌环绕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眼中只剩下利益。他一到任就拥兵不前,只知向朝廷索取钱粮。就这样混了大半年,寸土未取、寸功未立。
文宗一气之下将他迁任夏绥(陕甘交界地区)节度使,把他曾经的战友、原夏绥节度使傅良弼调整到横海。不幸的是,傅良弼未出陕西就病死途中。
横海战场如同施了魔咒一般,谁来谁倒霉!
没办法,文宗只得委派左金吾大将军李佑出任横海节度使。李佑出自原淮西军,宪宗时曾跟随叛藩吴元济对抗朝廷,被名将李愬收降,在雪夜下蔡州一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朝中为数不多还能打仗的将领。
南线这边频繁换帅,北线也是变故不断。
先是魏博节度使史宪诚想要支援李同捷,在其子史唐的力劝下回心转意,派兵二万五千人,在史唐和都知兵马使齐志绍率领下赶赴德州讨伐李同捷。
紧接着成德节度使王庭凑因资助李同捷粮草物资,被文宗撤销一切职务,王庭凑挑唆齐志绍杀掉史氏父子,自领节度使。
齐志绍遂率本部两万人马回军进逼魏州(河北魏县,魏博军府治所),史宪诚向朝廷告急。文宗令义成(河南郑州、滑县)节度使李听率军支援。
太和三年(829年),战场局势开始向着有利方向转变。
正月,李听与史唐合兵一处击破齐志绍,齐志绍带领残部逃奔镇州,投靠王庭凑。
卢龙节度使李载义从现在的天津方向,向沧州发起进攻,一举攻破长芦县(古县名,位沧州西侧),威逼沧州。
二月份,横海节度使李佑率军击败李同捷,向德州发展进攻。
不久,李载义击破沧州外城,武宁节度使王智兴进占棣州(山东阳信县南),李佑攻陷德州。
横海所属四州已去其三,李同捷见大势已去,无奈向李佑请降。李佑将降书上奏朝廷,让大将万洪进驻沧州驻守。
朝廷指派谏议大夫柏耆到前线慰劳,谁知柏耆立功心切,竟私下带数百亲卫强行闯入沧州(河北沧县),托故杀掉万洪,擒获了李同捷及其家人押送京城。因担心沿途被王庭凑所劫,在路上处死李同捷,传首长安。
沧景之乱历时三年,各镇兵马竭尽全力才勉强取胜。然而胜利果实却被从未参战的柏耆轻易摘走,李佑惊怒之下暴病而亡。
文宗大怒,将柏耆贬为循州(广东惠阳)司户,后又将其赐死,算是给李佑、万洪出了口恶气。
没多久,王庭凑通过河东节度使李程,婉转向朝廷表达投诚之意,同时奏报齐志绍已自缢而死。
李载义在平叛中战功卓着,加封为同平章事,享受宰相待遇。
史宪诚前期态度虽然暧昧,但在其子史唐劝说下派兵攻破叛将齐志绍也算有功,被加封侍中,出任河中节度使;令义成节度使李听接任魏博节度使。
朝廷又从魏博所属六州中,分出相(河南安阳与河北临漳之间)、卫(河南新乡、鹤壁等地)、澶(河南濮阳西南澶水县)三州,任命史唐为节度使,彰表其忠于朝廷的行为。
谁知局面刚稳,变乱又生!
魏博将领何进滔因对史宪诚临行前拼命搜刮军府财物不满,起兵杀死史宪诚,带兵攻击驻扎城外等着接任的李听,将李听杀了个片甲不留,单身逃往滑台(河南滑县,义成军治所)。
想当初身为牙将的史宪诚在危急中逼死前任节度使田布,用卑劣手段上位,到如今也同样为其部属所害,果真是报应不爽!
这下朝廷实在打不起了,只好委曲求全,任命何进滔为魏博节度使,划给史唐的三个州重归魏博。赦免王庭凑对抗朝廷的罪行官复原职,一下又回到了解放前!
沧景一带经历三年兵燹之厄,早已骸骨遍野,屋宇十室九空,户口锐减了七成有余。朝廷任命治世能臣卫尉卿殷侑担任齐(山东济南)、德(山东德州)、沧(河北沧县)、景(河北景县)节度使,用了三年时间方才恢复了一些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