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不道早已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1]。蜂虿虺蛇不螫[2],猛兽不据[3],攫鸟不搏[4]。骨弱筋柔而握固[5],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6],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7],和[8]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9],心使气[10]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注释
[1]赤子:初生之子。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螫(shi):同“蜇”,蜜蜂之类的虫子用毒刺扎人。因虿(chài)、虺(hui)、蛇都是毒蛇,蛇类口吐信子本来是为了用嗅觉器官收集信息,但看起来却像要扎人貌,故用“螫”。
[3]据:兽类用爪子捕物曰据。
[4]攫鸟不搏:猛禽不搏击他。攫鸟,鸷鸟、猛禽。搏,禽类用爪子捕物曰搏。
[5]握固:屈指成拳使之牢固。魏源正义:“握固,谓以四指握拇指也。”
[6]全作:指男性外生殖器勃起(阴茎海绵体充血即会勃起,即立起来,这是男性天生的生理现象,并非只有性交过程中或有性欲时才会勃起,所以老子才会说“未知牝牡之合”)。全,一作“朘”(zui),男性生殖器。
[7]嗄(shà):嗓音嘶哑。
[8]和:冲和之气。
[9]益生曰祥:纵欲贪生叫不祥。益生,纵欲贪生。祥,特指凶兆。
[10]心使气:以人的欲念强制气息作用。气息本由自然而生,是“道”,非关人事,比如初生婴儿没有人之意识,却能自在呼吸,这并非此婴儿意念作用的结果,而是天然的,故不该以“心使”,以“心使气”就是强制而行,是“不道”。再比如,吃喝拉撒睡本是天经地义的,如果你不让人家吃喝拉撒睡,那这人肯定就会或憋死或饿死等,这就叫“不道”。不让人说话也是“不道”,没有“言论自由”,大家只好“道路以目”,最后迎接统治者的就是覆亡,这也是“心使气”的表现。
译文
有深厚德行的人,就像初生的婴儿一样纯净。蜂虿虺蛇不会螫他,凶兽不会捕击他,猛禽不会搏击他。虽骨头嫩弱,肌理柔软,但抓握东西时非常牢固;虽不懂男女交媾之事,但生殖器会自然立起来,这都是精气旺盛所致。整天号哭而嗓子不沙哑,这都是冲和之气互相作用的结果。懂得了什么是冲和之气,就懂得了什么是恒常不变;懂得了什么叫恒常不变,就懂得了什么是大道规律;懂得了什么叫纵欲贪生,就懂得了什么是大凶之兆;懂得了什么叫欲念行为,就懂得了什么叫逞强而亡。任何事物达到了鼎盛就会走向衰老,这就叫“不道”(不守恒道),不守恒道者就会早衰。
阐说
黄元吉 《道德经讲义》
《易》曰:“天地缊,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以发生之初,去天未远,其气柔脆,顺其势而导之,迎其机而养之,犹可抵于纯化之域、太和之天。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以赤子呱地一声,脱离母腹,虽别具乾坤,另开造化,然浑浑沦沦,一团天真在抱,无知识、无念虑,静与化俱,动与天随。古仙真含宏光大,厚德无疆,较诸赤子,殆相等也。当父母怀抱之时,鞠育顾复,足不能行,手不能作。虽有毒虫,不能螫焉;虽有猛兽,不能据焉;虽有攫鸷,无从搏焉——以动不知所之,行不知所往,是无虞于毒虫,而毒虫不得螫之也;无虞于猛兽,而猛兽不得据之也。且危居在榻,偃息在床,不为攫鸷所窥,而攫鸷亦不得搏之也。倘年华已壮,动履自如,虽有游行之乐,不获静室之安,其能免恶物之患者,盖亦鲜矣。况赤子初生,气血调和,筋骨柔软,而手之握者常固,盖以阴阳不乱,情欲不生,未知牡牝之交,欢合而朘作,足见元精溶溶,生机日畅。人能专气致柔,如婴儿之初孩,则自有精之可炼。第其时,呱呱而泣,声声不断,虽至终日呼号,而咽嗌不嗄,此非随意而唤,任口而腾也。要皆天机自动,天籁自鸣,无安排,无造作,和之至矣。得知元和内蕴,适为真常之道,不假一毫人力以矫强之,而守其真常,安其固有。《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斯之谓欤?若非以和柔之气,修诸身心之中,安得生而益生,天体滋至于勿替,人之祥,莫祥于此。第自强壮而后,天心为人心所乱,精神之耗散者多。今以太和为道,大静乃能大动,至柔方克至刚。于是以心役气,务令此气同于赤子,不以气动心,致使此心乖乎太和,庶几和而不流,强哉矫矣,非独赤子为然也。观之万物,其始柔脆,其终强壮。柔脆者,生之机,强壮者,死之兆。是以物壮则老,不如物稚则生。生者其道存,老者其道亡。故曰物老为不道,不道不如其早已。世之修道者,盍早已其老之气,而求赤子之气乎?果得同于赤子,无恐无怖,无识无知,一片浑沦,流于象外,所谓和也。夫天道以和育物,人能知之,则健行不息,故曰常。知常则洞达阴阳,同乎造化,故曰明。修身立命,夺天地生杀之仅,人之祥瑞莫大于此。炼神还虚,得长生不坏之道,强斯至也,又何不道之有哉?
此教人修身之法,取象于赤子。庄子曰:“儿子动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身若槁木,心如死灰,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无有,焉有人灾物害哉!“毒虫”几句即此意。后云采药炼丹,须取天一新嫩之水,此水即人生生之本。犹如一轮红日,夜半子初,清清朗朗,照耀于沧海之中;又如一弯秋月,发生庚震之方,正是修士玄关窍开,恍惚杳冥,方有此境。盖以初气至柔,犹万物折枝抽芽。于此培之养之,方能日增月长,至于复命归根,以成硕果之用。若桑榆晚景,则物既老而将衰,不堪采以为药。但老非年迈之谓也,是言药老不可以为丹。若以年而论,即老至八、九十岁,俱可以修成长生不老之仙。何者?一息尚存,此个太和之气俱足于身,无稍欠缺。非至人抉破水中之天,一身内外两个消息,则当面错过者多矣。学者欲修金丹大道,非虚心访道,积德回天,则真师无由感格,白虎首经莫觅,一任青年入道,必至皓首无成。更有误认邪师,错走岐路,一生之精力竟流落于禽兽之域者不少。学者慎之!
拓展阅读
王弼 《道德经注》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赤子,无求无欲,不犯众物,故毒螫之物无犯于人也。含德之厚者,不犯于物,故无物以损其全也。〉骨弱筋柔而握固。〈以柔弱之故,故握能周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作,长也。无物以损其身,故能全长也。言含德之厚者,无物可以损其德,渝其真。柔弱不争而不摧折者,皆若此也。〉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无争欲之心,故终日出声而不嗄也。〉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物以和为常,故知和则得常也。〉知常曰明,〈不皦不昧,不温不凉,此常也。无形不可得而见,故曰“知常曰明”也。〉益生曰祥,〈生不可益,益之则夭也。〉心使气曰强。〈心宜无有,使气则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