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清静为正
大成[1]若缺,其用不弊[2]。大盈[3]若冲[4],其用不穷[5]。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6]。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7]。
注释
[1]大成:圆满之物。
[2]弊:通“敝”,破旧、破损。
[3]大盈:极其盈满。
[4]冲:空虚、谦虚。
[5]穷:穷尽。
[6]讷:木讷。
[7]正:通“政”,本义是匡正,引申为统帅、首领。
译文
最圆满的东西往往貌似残缺不全,但它所起的作用却永不枯竭。最充盈的东西往往貌似虚空不足,但它所起的作用却永无穷尽。最正直的东西往往貌似弯曲,最灵巧的东西往往貌似笨拙,最卓越的辩才往往貌似木讷。躁动可以克制寒冷,清静可以克制闷热,所以清静无为可以令天下归于安宁平和。
阐说
黄元吉 《道德经讲义》
道本虚无自然,顺天而动,率性以行,一与天地同其造化,日月同其升恒,无有而无不有,无为而无不为也。当大道未成未盈之时,不无作为之迹,犹有形象可窥,觉得自满自足,不胜欣然;乃至大成之后,又似缺陷弥多,大成反若无成焉。大盈之余,又似冲漠无状,大盈反若未盈焉。是岂愈学而愈劣,愈优而愈绌乎?非也。盖道本人生固有之良,清空无物,静定无痕,一当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我即道,道即我,有何成何盈之有?若使有成有盈,犹是与道为二,未抵神化之域。是以修道之士,愈有愈无,愈多愈少,绝不见有成与盈也。故大成若缺,大盈若冲。以故万象咸空,一真独抱。因物为缘,随时自应,诚塞乎天地,贯乎古今,放之而皆准也。其用岂有敝哉?其用岂有穷哉?当其心空似海,神静如岳,又觉毫无足用者。然及其浩气常伸,至刚至大,抑何直也?乃反觉屈郁之难堪。神妙无方,可常可变,抑何巧也?乃惟觉愚拙之无知。言近旨远,词约理微,非义不言,非时不语,辩何大乎?而总觉讷讷然,如不能出诸口。惟其如屈如拙如讷若此,是以心愈虚,志愈下,德愈广,业愈崇焉。此殆道反虚无,学归自在。一与天地之运转而不知,日月之往来而不觉,所以其成大且久也。若皆太极之理,顺阴阳之常,久久熏蒸。铅火充盈,寒数九而堪御;蒲团镇定,伏经三而可忘——太上所谓躁胜寒,静胜热者,其即此欤?至于清明在躬,虚灵无物,一归浑穆之天,概属和平之象,又何躁、何寒、何静、何热之有哉?学者具清静之心,化寒暑之节,而吾身之正气凝,即天下之正道立矣,又何患旁门之迭出耶?
此明道之至平至常,至虚至无。人未造虚无之境,平常之域,只觉其盈,不见其缺;只觉其优,不见其绌。所以太上云:“少则得,多则惑。”谚云:“洪钟无声,满壶不响。”洵不虚也。大德不德,是以有德;大为无为,是以有为,非谦词也。道原虚无一气,惟其有得,是以无得;惟其无得,是为有得。故道愈高,心愈下;德弥大,志弥卑,斯与道大适焉。若一有所长,便诩诩然骄盈矜夸,傲物凌人,其无道无德,大可见矣。太上故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方为得之。学者切勿视修道炼丹,一如百工技艺之术,自觉有益,斯为进境。若修道,总以虚无为宗,功至于忘,进矣。至于忘忘,已归化境。夫以学道之士,退则进,弱则强,虚为盈,无为有,以反为正,以减为增。故学之进与不进,惟视心之忘与不忘耳。
拓展阅读
王弼 《道德经注》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随物而成,不为一象,故若缺也。〉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盈充足,随物而与,无所爱矜,故若冲也。〉大直若屈,〈随物而直,直不在一,故若屈也。〉大巧若拙,〈大巧,因自然以成器,不造为异端,故若拙也。〉大辩若讷。〈大辩因物而言,己无所造,故若讷也。〉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躁罢然后胜寒,静无为以胜热。以此推之,则清静为天下正也。静则全物之真,躁则犯物之性,故惟清静,乃得如上诸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