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善贷且成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1]: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2]。上德若谷,大白若辱[3],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4],质真若渝[5]。大方无隅[6],大器晚成,大音希声[7],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8]且成。
注释
[1]建言有之:前人立言。之,指代后面的话。
[2]夷道若颣(lèi):平坦之道往往看似崎岖。夷,平坦。颣,崎岖不平坦,与“夷”相对。
[3]大白若辱:高洁之物往往看似有污点。大,通“太”,至高。辱,污点、污渍。
[4]建德若偷:稳健施德往往看似怠惰。建,通“健”。偷,怠惰、偷懒。
[5]质真若渝:质朴真实往往看似卑污。渝,《说文解字》:“渝,变污也。”
[6]大方无隅:至正之物往往没有锐利的棱角。隅,角落、棱角。
[7]大音希声:圣人多以身行传教,而不过多以声言教,故言“希声”。大音,至高者的声音,指圣人之言。也有人将“大音”解为美妙的音乐。
[8]贷:给予、施与,引申为辅佐、辅助。
译文
道德高尚之人听闻大道,就会努力去实行;道德一般之人听闻大道,总是将信将疑、可有可无;道德低劣之人听闻大道,往往极尽嘲笑之能事。不被一般人嘲笑,那就不足以称之为“道”了。因此,古代立言之人说过:光明之道往往看似暗昧,前进之道往往看似在后退,平坦之道往往看似崎岖不平。崇高之德往往看似谷深不见底,高洁之物往往看似有污点,广大之德往往看似不足,稳健之德往往看似怠惰,质朴真实往往看似混浊不清。至正之物往往没有锐利的棱角,至珍之器往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圣人教导往往以身行而不过多言说,至高之象往往不拘泥于具体的外显形态,大道往往隐匿不显、难以形容。只有“道”才能促使万物善始善终。
阐说
黄元吉 《道德经讲义》
天地未有之先,原是虚虚无无,鸿鸿蒙蒙,一段氤氲太和之气;酝酿久之,气化充盈,忽焉一觉而动,太极开基矣。动而为阳,轻清之气,上浮为天;静而为阴,重浊之气,下凝为地。天地开辟,而人物滋生。芸芸万姓,有几能效天地之功用哉?惟圣人从混沌中一觉,而修成大丹。以此治身,即以此淑世。虽未敢缄口不言,却亦非概人而授。随缘就缘,因物付物,方合天地大公无我之量。时而遇上士也,闻吾之道,欣然向往,即勤而行之,略无疑意,此其人,吾久不得见之矣。时而遇中士也,出于予口,人于伊心,亦属平常,了无奇异,未始不爱之慕之,一蹴而欲几之。无奈世味浓而道味淡,圣念浅而俗念深,或迁或就,若存若亡,知不免焉。至于下等之士,习染日深,气性多戾,一闻吾道,不疑为妖言惑世,便指为聚众敛财。讵知君子之修,造端夫妇;圣人之道,不外阴阳,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其事虽殊,其理则一,而贸贸者乃谓神仙为幻术。岂有如此修持遂能上出重霄乎?否则谓天地至广,万物至繁,如此成性存存,即上下与天地同流乎?何以自古仙圣至今无几也?于是笑其言大而夸,行伪而僻。噫,斯道只可为知己者道,难与浅见寡闻者言矣!夫蜉蝣不知晦暮,蟪蛄不知春秋,井蛙不知江海,又何怪其笑耶!不笑不足以见道之至平而至常,至神而至奇——神奇即在平常之中也。况道本无声色,何有何言?其有所言,亦因后之修士无由循途而进,历阶而升,故不得不权建虚词、假立名号以引之。人果知虚无为道,自然为功,尤须自阴而阳,由下而上,昧为明本,退为进基,虽明也而昧,庶隐之深而明之至焉。虽进也而若退,庶却之愈速而进之弥远焉。道原远近皆具,我虽与道大适,亦若于己无增,于人无减,夷若类焉。道本大小兼赅,我虽与德为一,亦若无而不有,虚而不盈,德若谷焉。时而大显于世也,啧啧称道,不绝人口,我若无益于己,反多抱愧,故曰“大白若辱”。时而德充于内也,处处施为,不穷于用,亦若有缺于中,益形支绌,故曰“广德若不足”。即其修德立身,建诸天地而不悖,我若自安偷薄,绝无振拔之心,故曰“建德若偷”。或己至诚尽性,质诸鬼神而无疑,我若常变可渝,毫无坚固之力,故曰“质直若渝”。如此存养心性,惕厉神明,虽有谗言,无间可入;纵多乱德,何隙可乘?世有修道明德而遭侮辱者,其亦返观内省。果如此藏踪敛迹,卑微自下,怍辱为怀,德广而不居,德建而不信,亦若忠直难言,诪张为幻者耶?吾知其未有此也。纵或数有前定,劫莫能逃,天之所为,人当顺受,安于命而听诸天。是以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我于此益信焉。且道无方所形状声臭可言,彼世之廉隅自饰者,规规自守,不能圆转自如,我则大方无方,浑然一团,不落边际,又何模棱之有?凡物之易就者无美观,急成者非大器。我能循循善造,弗期近效,不计浅功,久于其道,自可大成,又何歉于己乎?要之,道本希言自然,恍惚为状。我能虚极静笃,则无音而大音出矣,无象而大象形矣!施之四海皆准,传之万世不穷,岂仅推重于一时而不能扬徽于万代耶?《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斁。”道之建施,实有如此神妙者。其间孰是为之、孰是与之?亦曰:“夫惟道,善贷且成而已。”此言抱道人间,用无不足,给万物而不匮,周沙界而有余,且使化功大成,真上士也。
太上为世之不自韬光养晦、立德修身者言,彼稍有所得,便矜高自诩。五蕴未空,六尘不净,犹屋盖草茅,火有所借而然。若只修诸己,不求诸人,浑浑乎一归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纵有外侮,犹举火焚空,终当自息。如此修己,真修己也。惟其如此,故人与己两相安于无事之天,否则于道无得,反招尤也。孔子曰:“无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其见恶于人也,宜矣。修道者如此,可以免务外之思,亦可无外侮之患焉。
拓展阅读
王弼 《道德经注》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有志也。〉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建,犹立也。〉明道若昧,〈光而不耀。〉进道若退,〈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夷道若颣,〈颣,?也。大夷之道,因物之性,不执平以割物,其平不见,乃更反若颣?也。〉上德若谷,〈不德其德,无所怀也。〉大白若辱,〈知其白,守其黑,大白然后乃得。〉广德若不足,〈广德不盈,廓然无形,不可满也。〉建德若偷,〈偷,匹也。建德者,因物自然,不立不施,故若偷匹。〉质真若渝,〈质真者,不矜其真,故若渝。〉大方无隅,〈方而不割,故无隅也。〉大器晚成,〈大器,成天下不持全别,故必晚成也。〉大音希声,〈听之不闻名曰希。大音,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大象无形,〈有形则有分,有分者不温则凉,不炎则寒。故象而形者,非大象。〉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凡此诸善,皆是道之所成也。在象则为大象,而大象无形。在音则为大音,而大音希声。物以之成,而不见其形,故隐而无名也。贷之非唯供其乏而已,一贷之则足以永终其德,故曰“善贷”也。成之不如机匠之裁,无物而不济其形,故曰“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