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三生万物
道生一[1],一生二[2],二生三[3],三生万物[4]。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5]。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6],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7]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8]。
注释
[1]道生一:道生万物,故曰一。这里的“一”即“道”,“道”虽是最根本的,但“道”无法直接呈现,需要借助“万物”作为媒介,所以“道”和“万物”本质上是一体的,故老子才说“道生一”。
[2]一生二:万物之阴阳。二,即阴阳二气,这是古人对世界的认识,认为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两面,互相对立。
[3]二生三:阴阳相互作用而生第三者(调和)。阴阳虽然是对立的,但都统一于一体之中(矛盾一体),互相冲突又互相调和,去阴去阳都会使事物不能成立,这种平衡状态就是老子所说的“三”。
[4]三生万物:阴、阳、调和三者化生世间万物。三,即前面所言阴、阳、调和,所以,只要“三”不息,万物就会生生不息。
[5]冲气以为和:阴阳二气互相冲突融合。冲,冲突、融合。
[6]孤、寡、不毂:这三个词本来代表着不吉利的意思,而古代帝王位居高位,“高处不胜寒”,其状态确如“孤、寡、不毂”,所以“王公以为称”。
[7]强梁:强劲有力、霸道,引申为蛮横不信“道”者。魏源《老子本义》:“焦氏竑曰:‘木绝水曰梁,负栋曰梁,皆取其力之强。’”
[8]教父:教导别人的开始。父,河上公注:“父,始也。”
译文
有形之道(万象)和无形之道(道)是一个统一体,“道”又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又互相冲突融合形成一种平衡状态,阴、阳、调和三者又不断作用就产生了万物。万物虽然背阴而向阳(阴阳对立),但阴阳二气互相激荡从而达到了新的和谐状态。人们所厌恶的,不过是孤、寡和不毂而已,但王公身处高位,就根据自己的处境(所谓位高责大)用这些词来自称。所以一切事物,如果想削弱它,它反而会得到增强;如果想增强它,它反而会受到削弱。前贤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教导后来人。粗暴而不遵从“道”的人,死无其所,难得善终,我把这句话作为施教的第一要义。
阐说
黄元吉 《道德经讲义》
道家始终修炼,惟以虚无为宗。元始天王,道号虚无自然,即是此义。由虚而实,是谓真实。由无而有,是谓真有。倘不虚不无,非但七情六欲,窒塞真灵本体,无以应万事、化阳神;即观空了照,有一点强忍意气持之,亦是以心治心,直将本来面目遮蔽无存。总之,虚无者道之体,冲和者道之用。人能如是,道庶几矣。太上曰“道生一”,道何有哉?虚而已矣。然至虚之中,一气萌动,天地生焉。故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无极之先,混混沌沌,只此一虚;及动化为阳,静化为阴,即“《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是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也。其在人身,即微茫之中,一觉而动,乾坤阖辟,气机往来——静而凝聚者,为阴为精;动而流行者,为阳为气。若无真意主之,则阴阳散乱,无由生人而成道。可见阴阳二气之间,甚赖元神真意主持其际,所谓“二生三”也。由是一阴一阳,一动一静,气化流行,主宰如故,而万物生生不穷矣,所谓“三生万物”也。或曰:“天一生水,金生水也;地二生火,木生火也;天三生木,水生木也;地四生金,土生金也。”以五行所生,解太上一二三万物生生之义,总属牵强;不若道为无极,一为太极,二为阴阳,天一地二合而成三,斯为明确之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明道为元始虚无一气,化生阴阳,万物之生,即阴阳为之生。冲者,中也,阴阳若无冲气,则中无主而主不宁。物之生也,犹且不能,况修道乎?《易》曰:“天地缊,万物化醇。”可见精气神三者俱足,斯阴阳合太极而不可分。使阴阳各具,太极无存,则造化失权,万物之生机尽灭。大凡修道炼丹,虽离不得真阴真阳,若无太和元气,则丹无由结,道亦难成,盖道原太和一气所结成也。生人生仙,只是一理,所争只在顺逆间耳。惟以元气为体,阴阳为用,斯金丹之道于是得矣。试观王公大人,位至高也,分至贵也,而自称曰孤、曰寡、曰不榖,其意何居?盖高者易危,满者易损,电光之下,迅雷乘之。惟高不恃其高,贵不矜其贵,而以谦下柔和之心处之,斯可长保其富贵,而身家不至危殆焉。所以孤、寡、不榖,凡人所恶,王公所以之自称也。然则道为天地至宝,修之者可不知谦柔之意乎?《书》曰:“满招损,谦受益。”从无有易之者。夫益不始于益,必先损而后益;损不始于损,必先益而后损。可见富贵贫贱,穷通得丧,屈极则伸,伸极必屈,此天道循环,自然之运,虽天地莫能逃,何况人乎?噫,人道如斯,大道奚异?修士欲得一阳来复,必先万缘俱寂,纯是和平之气,绝无躁切之心。如此损之又损,以至于无,则群阴凝闭之中,始有真阳发生,为吾身之益不少。倘或自恃其才,自多其智,必不虚而志自满,未有不为识神误事,邪火焚身者。欲益而反损,天下事大抵如斯,岂独修道乎?至于一切事宜,无非幻景,不足介意,而人犹以为后起者教。须知金丹大道,所为在一时,所关在万世,岂可不以为法耶?太上所以云“人之所教,我亦教之”也。所教维何?至柔已耳。若不用柔而用刚,必如世上强梁之徒,横行劫夺,终无一人不罹法网而得以善终。是知横豪者死之机,柔弱者生之路,此诚修道要术。吾之教人,所以柔弱为先也,修士其可忽乎?《悟真》云:“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自是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此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谓。修行人打坐之初,必先寂灭情缘,扫除杂妄,至虚至静,不异痴愚,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此鸿蒙未判之气象,所谓道也。忽焉一觉而动,杳冥冲醒。我于此一动之后,只觉万象咸空,一灵独运,抱元守一——或云真意,或云正念,或云如来正等正觉。此时只一心,无两念焉。观其阳生药产,果能蓬勃缊,即用前行二候法:采取回宫为一候,归炉封固为一候。是即一动为阳,阳主升;一静为阴,阴主降。再看气机壮否?若已大壮,始行河车运转,四候采取烹煎,饵而服之,立乾己汞。此即采阳配阴,皆由一而生者也。至于一呼一吸,一开一阖,无不自一气而分为二气。然心精肾气、心阴肾阳,无不赖真意为之采取、烹炼、交媾、调和。此即阴阳二气合真意为三体,皆自然而然,无安排,无凑合也。而要必本于谦和退让,稍有自矜自强之心,小则倾丹,大则殒命。故曰:“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学者须知,未得丹时,以虚静之心待之;既得丹后,以柔和之意养之——慎勿多思多虑、自大自强,可也。此为要诀中之要诀,学者知之!否则,满腔杂妄,道将何存?如此而炼,是瞎炼也——一片刚强,虽得犹丧;如此而修,是盲修也——似此无药无丹,遽行采炼运转,不惟空烧空炼,且必伤情伤精,其为害于身心不小。乃犹不肯自咎,反归咎于大道非真,金丹难信,斯其人殆不知。道之为道,至虚至柔,惟以虚静存心,和柔养气,斯道乃未有不成也已。
此言道家修炼,却病延年,成仙作圣,不外精气神三宝而已。然精非交感之精,所谓元始真如,一灵炯炯——前云“惚兮恍,其中有象”是。是由虚而生,虚即道。“道生一”,即虚生精,精即性也。气非呼吸之气,所谓“先天至精,一气氤氲”——前云“恍兮惚,其中有物”是。是由一而生,一即精。“一生二”即精生气,气即命也。神非思虑之神,所谓灵光独耀,惺惺不昧,前云“杳兮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是。自二而化,二即气,“二生三”即气化神——神即元神真意也。要皆太和一气之所化也。惟以柔和养之,斯得之耳。若着一躁切心,生一暴戾气,皆不同类,去道远矣。保身犹难,安望成仙!所以有强梁之戒也。太上以忍辱慈悲为教,故其言如此。孔子系《易》,尝于谦卦三致意,而金人欹器之类,示训谆谆,其即此意也欤!
拓展阅读
王弼 《道德经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已谓之一,岂得无言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从无之有,数尽乎斯,过此以往,非道之流,故万物之生,吾知其主,虽有万形,冲气一焉。百姓有心,异国殊风,而王侯得一者主焉。以一为主,一何可舍?愈多愈远,损则近之,损之至尽,乃得其极。既谓之一,犹乃至三,况本不一,而道可近乎?损之而益,益之而损,岂虚言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我之教人,非强使人从之也,而用夫自然。举其至理,顺之必吉,违之必凶。故人相教,违之必自取其凶也。亦如我之教人,勿违之也。〉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强梁则必不得其死。人相教为强梁,则必如我之教人不当为强梁也。举其强梁不得其死以教邪。若云顺吾教之必吉也,故得其违教之徒,适可以为教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