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道常无名
道常无名,朴[1],虽小,天下莫能臣[2]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3]。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4]。始制有名[5],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6],知止所以不殆[7]。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注释
[1]朴:质朴。老子用“朴”字来形容“道”的特征,意在表示“道”虽“朴”但无处不在。
[2]臣:使……臣服。
[3]宾:引申为服从、归顺。《说文》:“宾,所敬也。”
[4]均:均匀。
[5]始制有名:万物兴盛本无名,而人给万物定名以辨理,故曰“始制”。
[6]止:停止,引申为边界、临界点。
[7]殆:危险。如《孙子兵法·谋攻篇》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译文
“道”永远是难以形容的,质朴的,它虽然微小不可见,天下却没有人能使其臣服。凡为侯为王者,若能遵照“道”的原则治理天下,百姓自然会诚心归顺。天与地相互作用,就会降下雨露甘霖,不因人的指令与否而自然均匀。万事万物生生不息,所以人们需要对它们进行命名和分类。有了名字和分类,我们才能知道各种事物的限度,也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危险了。如果将“道”在天下运行的形态做一番比喻,这就好比一切川谷溪流最终都会汇入江海一样。
阐说
黄元吉 《道德经讲义》
道本冲漠无朕,而实万象森列,无人不具,无物不有。人物未生以前,此物实为之本。人物既生以后,此物又为之根。虽至隐至微,而要不可一刻离也,离则万事万物皆瓦裂矣。故曰:“道常无名。”为学人计,不得不为之名。曰黍珠一粒,阳神三寸,自在玄宫,周通法界,犹之太朴完全。其物虽小,其用则大。天下万事万物俱赖此以为君,孰得臣而后之耶?即如侯王,操生杀之权,为万民之主,孰敢不奉其命令?人苟得此太朴,拳拳服膺,守而弗失,虽殊方异域,莫不航海梯山而来,况近者乎?可见万国宾服,皆由于斯朴之能守也。夫人自有生后,气质拘之,物欲蔽之,斯道之存者几希。若欲抱朴完贞,惟效法天地而已。天气下降,地气上腾,犹人坎离交媾,水火调和,天地相合,而甘露垂珠,自然降于中宫。此阴阳燮理,日月同宫,谁为为之、孰令致之?皆由以道为之主宰也。然道究有何名哉?或曰“真铅”,或曰“金丹”。古人制此名,皆为后之修士计耳。修士既知其名,即当求实。彼自阴阳交媾,一点落于黄庭,就当止其所而不迁,安其居而不动,斯大道乃常存也。既知所止,中有主而不易,又奚至生灭而遭危殆之辱耶?可见道散于外,浩渺无垠,浑沦莫测。及敛之于内,混混沌沌,退藏有密。学者苟莫知统宗,无从归宿,则散而无纪,即立己犹不能,焉能及人?故曰:“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惟有主归,所以成其大也。子思谓君子之道费而隐,其即此一本散万殊,万殊归一本之道也欤。
此章甘露是铅汞合而始降,“知止”是神气萃于中宫。太上俱浑言之,吾再详道之:学人欲修性命,先明铅汞。古云:汞是我家固有之物,铅乃他家不死之方。若但言心性,无从捉摸,古仙真借名为汞。此个汞非他,乃心中灵液——从涕唾津精气血液,后天所生阴滓物中,加以神火下照,久久化为至灵之液。此个灵液,元性所寄。盖以本性原来真常清净,不染纤尘,与太空等,非从后天色身所有之精,用起文武火,加以神光了照,则灵液不化,灵性无依。故炼丹之士必先炼精化气,所谓此精不是凡人精,乃是玉皇口内涎。玉皇比心也,心中灵液即涎也。既得精生汞化,由是灵液下降坎宫,真阳亦复上升,交会于黄庭内釜,我以神气凝注于此,久之,真铅从此蓬勃缊而有象,此即所谓“得药”也。然灵液取真水也,真阳即真气,真气即铅也。汞为精、铅为气,二者皆后天有形有象之铅汞,只可顺而生男育女,不可为长生大药。必从此汞之下降,铅之上升,会合中宫,凝神调息,片刻间兀兀腾腾,如雾如烟,如潮如海,才算是真铅,可为炼丹之本,所谓坎离交而得药是也。于是运起阳火阴符,逆从尾闾直上泥丸。泥丸久积阴精,与我这点真铅之气,配合为一,即所谓“乾坤交而结丹”是也。阳气上升泥丸,有何景象?觉得头目爽利,非等平日之昏晕,有如风吹云散而天朗气清,另有一番气象,才算是真汞。以前之汞,还是凡汞,不可以养成仙胎。铅汞会于泥丸,斯时之凡精凡气,合同而化,不见有铅,并不见有汞,是一清凉恬淡之味,化为甘露神水,香甜可口,不似平日粗精浊气,即古人谓“醍醐灌顶”是。从上腭落下,吞而服之,遂入黄庭温养,即封固矣。此个真精一生,浑身酥软如绵,欲睡不睡,欲醒不醒;而平日动荡之身心,至此浑然湛然,不动不摇,自安所止而得所止,又有何殆之有哉?此境非大静大定不能。若夫采取之法,即一意凝注,毫不分散,古人谓之“不采之采胜于采”是。学人行一步,自有一步之效验。若无真实处,工犹未至。天机毕露,人其自取证焉可。
拓展阅读
王弼 《道德经注》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道,无形不系,常不可名。以无名为常,故曰“道常无名”也。朴之为物,以无为心也,亦无名,故将得道,莫若守朴。夫智者,可以能臣也;勇者,可以武使也;巧者,可以事役也;力者,可以重任也。朴之为物,愦然不偏,近于无有,故曰“莫能臣”也。抱朴无为,不以物累其真,不以欲害其神,则物自宾而道自得也。〉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言天地相合,则甘露不求而自降;我守其真性无为,则民不令而自均也。〉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始制,谓朴散始为官长之时也。始制官长,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过此以往,将争锥刀之末,故曰“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也。遂任名以号物,则失治之母,故“知止所以不殆”也。〉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川谷之与江海,非江海召之,不召不求而自归者也。行道于天下者,不令而自均,不求而自得,故曰“犹川谷之与江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