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顾亮喜事有点多。
九月,他在自家及全村人的支持下,开了第二间铺子。
新铺子与他的计划一样,开的是茶叶铺子,专门用来卖茶叶和喝茶的地方。
在疫情期间,兰溪村的村民除了隔离、防备疠疾传染外,自身该干的事情是一点也没落下,该种的田种了,该采的茶也都采了。今年雨水恰到好处,不仅田里迎来了丰收,就连茶园也迎来了丰产。
雨水合适,长出的茶自然娇嫩,制出的茶也自然风味十足。只需简单冲泡,就能激发出茶的清香细长。更不要提用超越时代工艺炒出的乌龙茶了,自是比起普通茶叶来,更显香气馥郁持久,茶色清澈明亮,滋味醇厚甘爽。
只可惜新茶做出来时恰逢福州城疫情时期,不仅全城封闭,就连兰溪村也阻断了与外界的交往,新茶就这么耽搁了几个月时间。
不过还好的是乌龙茶这类发酵和半发酵茶不同于绿茶这种不发酵茶。绿茶越是新茶,香气越是浓郁、鲜爽,而乌龙茶在经过一定的时间沉淀后反而会产生独特的沉香和韵味,品质变得更好。所以区区半年时间,对于乌龙茶来说影响并不大,这也是半发酵及发酵茶的优势,可以保存更久,运输更远。
经过两年时间的努力,兰溪村的茶园已有数百亩初具规模,一次产的茶做出来的茶叶也有将近两千斤,这产量足够一个普通茶铺维持正常经营了。而且这产量也仅仅是春茶的产量,除了春茶,其实还有夏茶、秋茶和冬茶。四季的茶滋味风味各不相同,都有其受众。只不过虽说四季的茶叶各有千秋,但从产量和品质综合来看,春茶无疑是最为突出的,这才导致世人皆知春茶,而不知其他季节的茶。
九月廿九,黄道吉日,兰溪茶铺正式开业。
顾亮在铺子门前支起了茶案,用城北屏山上最好的苔泉水为众人现场冲泡新制的乌龙茶。
顾大宝为今日茶铺开业已准备了一年多的时间,在此期间他已经成了技艺娴熟的茶艺师傅。\"诸位客官请品鉴。\"顾大宝手腕轻转,琥珀色的茶汤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稳稳落入白瓷盏中。
茶香瞬间在街巷间弥漫开来。不同于绿茶的清新淡雅,这乌龙茶散发出的是一股馥郁的花果香气,隐约还带着蜜糖般的甜香。路过的行人无不驻足,深深吸气,想要将这独特的香气留在肺腑之间。
\"妙啊!\"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茶客轻抿一口,浑浊的双眼顿时亮了起来,\"初入口时如兰似桂,细品竟有蜜桃果香,回甘时又带岩韵——老朽饮茶六十载,从未尝过如此奇妙的茶味!\"
茶铺内,顾大宝为几位城中富商演示顾亮指导他练成的\"功夫茶\"的冲泡之法。只见他先用沸水温壶烫杯,再取适量茶叶放入紫砂壶中。第一泡茶汤只作洗茶之用,第二泡才开始正式品饮。
\"诸位请看,\"顾大宝将茶汤倒入闻香杯,\"这乌龙茶汤色橙黄明亮,叶底柔软鲜活,与绿茶大不相同。\"
富商们学着顾大宝的样子,先观其色,再闻其香,最后小口啜饮。茶汤入口,醇厚甘鲜的滋味顿时在口腔中绽放,回甘持久绵长。
本来这批茶叶品质本来就属上乘,再加上颠覆性的工艺,所带来的完全不同于绿茶的口感、色泽、香气与韵味,征服这些饮茶茗家自然不难。所以在开业的第一天,顾亮便收到了大量的订单,一下子就干掉了库存的三分之一。
这只不过是刚开始,随着顾亮开茶铺的消息在城中散开,城中不少感激顾亮的百姓不管平日里有没有饮茶习惯,闻此消息都来了茶铺支持顾亮的生意。用百姓的话说,即便不喝茶,拿出去送礼也是好的。
城中百姓对顾亮的支持不仅如此,不光是茶叶,就连白酒他们也同样支持。
顾亮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把白酒秘方公之于众后,自家的酒生意不仅没受冲击,反倒是愈发红火。
自顾亮公开白酒酿造秘方后,全城百姓为了防疫都尝试过蒸馏酒精,这相当于人人都掌握了白酒酿造之法。而随着疫情退散,白酒用于消毒、制作蒜酒的需求没了。可疫情消失并不代表百姓就会遗忘白酒的制作方法,既然百姓学会了酿酒,想喝白酒或药酒,完全能自己动手,或者可以自己做白酒生意,不必再花高价到同济堂购买。照理说,同济堂的生意会一落千丈,可事实却恰恰相反,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原来,自从顾亮将白酒制作工艺公之于众后,就有就不少人家做起了白酒生意想要分一杯羹,甚至官营的酒厂也酿白酒做起了白酒生意。
只可惜他们小瞧了百姓心中对于顾亮的感激之情,在百姓眼中,是顾亮舍己为人公布了白酒配方,是顾亮在危难时刻建立起隔离区救他们于水火,是顾亮不惧瘟疫的危险深入诊治病人,更是顾亮发明的方子治好了疠疾。老百姓心中跟明镜似的,他们最懂得感恩,也最懂得分别善恶,所以自是不可能去买别人家酿的白酒。
当时为了防范疫情继续传播,许通判曾下令允许各家酿酒、贩酒。疫情结束后,这条命令并没有被撤回,所以现在福州是可以私人酿酒的,这也意味着顾亮这种商家可以酿酒来售卖。
为感谢这群天底下最善恶分明,心怀良善的买家,顾亮作为商家与他们来了一个双向奔赴。既然白酒工艺已被公布,那么顾家酿酒时就不用再遮遮掩掩,可以光明正大的在兰溪村酿酒。以前碍于保密,导致酿酒人手不足,产量不高,只能走精品路线。可今时不同往日,顾家酿酒可以让兰溪村其他村民参与进来提升产量,甚至可以直接在福州城建立酒厂。所以顾亮做了一个巨大决定,降低酒的价格,实行薄利多销、产品价格分级来感激百姓的支持。
白酒在古代其实一直是底层人饮用的酒,只不过顾亮在这边包装成了上层人才能买的起的酒,现在走薄利多销的路子也只是让白酒回归了它原有的位置。
福州水运发达,不论是海运还是河运,都有大量的码头工人在码头工作。潮湿阴冷且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使得他们最需要饮用高浓度酒精来麻痹自己,并达到暖身子的目的。所以没过多久,福州城便兴起了“早酒文化”,每个码头工人都会在上工之前来同济堂这里打上半壶酒。
用码头工人的话来说,顾家是第一个酿白酒的人,喝他家的酒那叫一个“地道”,是其他家同样卖白酒所不能比的。最关键是这样的“地道”还让这些底层无身份地位的工人,有了一种别样的自豪感,认为他们的生活也有了像富人一样能选择更好品质的权利。
茶和酒都火爆成这样,同济堂的老本行生意自然是差不到哪里去,不过短短两年时间,同济堂便一举成为了福州城最大的医馆,顾亮的收入也是蹭蹭的往上涨,如何让顾亮不喜。
而相较于顾亮的喜,许通判就显有些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