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发展工业,那人才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如今人才缺口之大,难以想象,各方面都急需。
而人才从何而来?
现成的人才难以笼络,就只能靠自己去培养了。
而且,学习的内容不再只限于诗词歌赋、儒家思想这些主流知识,而是发扬早有的百家思想,对其进行纠正、改进、升华。
三百六十行,行行不放过。
因此,王窦在如意湖畔找到郑玄和蔡邕,将自己的想法讲述给这两位智者,期望得到他们二人的支持。
说到蔡邕,原本是打算投奔大女儿蔡贞姬,但如意镇这世外桃源般的存在,吸引着蔡邕不想离开。
而且投奔女儿终究是无奈之举,能不去还是不去的好。
“王贤侄,你这是打算打破自汉武帝以来施行三百余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
蔡邕已经对上次王窦不去抢回自己的典籍有些意见,这次王窦想冒天下之大不讳,他第一个不同意。
“蔡老,国策是国策,我这只是郡策,我要让我郡内的百姓过上好日子,而读书、学习新的知识,并转化成生产力,赚取报酬,何错之有?”
王窦据理力争,解放思想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了,这些老顽固更是难以说服,但一旦说服,效果将立竿见影。
因为他们的弟子众多,崇拜者更多,若是他们也认可了自己的想法,他们背后的人都会往自己的想法上去辩证,而不是像以前从不去思考,甚至去贬低、排斥。
“伯喈,我倒是觉得王小子的想法很好,很符合我郑学的道理,郑学不也是集众家所长嘛,既然经学可以如此,为何更广泛的学识不能如此呢?”
郑玄倒是觉得王窦的思想与自己的经学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更加广泛。
他很想知道这样下去,是不是会再次出现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
“郑老果然不愧是能创造郑学的贤者,堪比孔孟,小子佩服!”
王窦立刻拍上马屁,毫不吝啬赞美之词。
“哼,就你小子会拍马屁,你不就是想说老夫顽固不化吗?”
蔡邕怎会听不出王窦的一褒一贬之意,心里更是不服。
“郑先生、王大人,请喝茶!”
蔡高氏走了进来,分别给郑玄和王窦斟上热茶。
“多谢蔡夫人!”
两人分别谢过。
“老蔡,你也不想想你能安稳的在这生活是托了谁的福,要不是王大人救我们出来,现在说不定还在西安阳牢狱受苦呢?”
蔡高氏转身给蔡邕递上茶去,故意的洒了一些在蔡邕身上,低声提醒。
“你?怎的如此不小心?”
蔡邕气的吹胡子瞪眼,可一想到琰儿是王窦救的,自己与夫人也是王窦拼命救出来的,瞬间哑火了。
最主要的是王窦的做法与自己曾经上谏刘宏的‘密言七事’也有一定的相关性,自己不可能去驳斥自己的谏言吧?
“小子,就说你想怎么做吧?你分明就是打算好了,无非是想要老夫和康成先生给你打工,是吧?看在吃住都是你的份上,老夫就不计较了!”
蔡邕看的通透,这小子狡猾的很,别到时候被他卖了还替他数钱。
“嘿嘿...这么说就太瞧不起小子了!”
“吃住那都是小事,将知识文化流传下去才是真正的大事,要是那么多瑰宝就此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我们的后代只知道这个词,却找不到起源和解释,这该多么悲哀!”
王窦可是深知一千多年后的现代常常为研究一个甲骨文,或是申请一个文化遗产需要花费极大的精力。
一部分是确实流失在了历史中,但更多是没有足以保存它们的条件,而现在就要创造这样的条件。
纸张已经出现,稍微改进一下就能保存很久。
印刷术,特别是活字印刷并不难,先从雕版印刷开始,慢慢推广。
载体有了,最后就是内容了,谁来教,学什么,怎么学,如何用,用在何处,都是书籍可以教的东西。
“王小子,我越来越感兴趣了,快说说怎么做?”
郑玄想到能流芳百世,特别是自己的郑学正是对诸多经典的解注,饱含了太多心血,若就此失传,实乃可悲。
“首先,小子希望二位唤来些仕途失意的弟子来这做教师,负责教授学子,当然,我还会找一些工匠来做教师,教授技能。”
“其次,就是我们共同编纂书籍了,涵盖经史子集,当然,暂时不能全部涉猎,先以经学和子学为主。”
“最后,就是入学学生的安排,从五岁到耋耄都可入学,而且以后在任何一门学术上有丰富学识的人,还可以聘为客座教授。”
这里的经学主要指文化艺术方面,子学是指百家学说这一块,基本涵盖了王窦想要教授的类目。
说完,王窦看着德高望重的二位长者,等待他们的看法和回复。
“你小子,不仅打我们两个老头子的主意,连我们学生也不放过,果然够狡猾!”
蔡邕笑骂道。
“我觉得不错,正好我有好几个学生和我一样不愿意入仕为官,我这就写信让他们来此,一举两得!”
郑玄倒不觉得有什么,教书育人有什么不好,比在官场上尔虞我诈好多了不是?
“那小子就多谢二位了!”
王窦起身拜谢。
一个月后,郑玄将自己在西河郡的消息放出去后,诸多学子陆陆续续慕名而来,郑玄之子郑益恩也从北海而来,时年十三岁。
来者有崔琰、公孙方、国渊、王基、程秉、孙乾等,之后崔琰之弟崔林携王经也来到了如意镇。
而蔡邕的弟子阮瑀、路粹、苏林也慕名而来,且蔡邕长女贞姬将蔡邕长孙羊承也送来西河郡,确实是爷孙俩都很思念对方。
有了这些人,王窦学校的在经学方面的师资力量已经绰绰有余。
而且崔琰是清河崔氏的代表人物之一,文武双全,是王窦最想留下的人才,空闲之余常与其讨论治国方略。
孙乾、程秉二人也是王窦熟知的三国人物,在学校里担任教师之外,还被王窦分别任命为主簿和书佐,替戏忠分担些重任。
崔林此人反而对王窦依据百家流传下来的典籍和自身所知而编纂的《数学》、《几何》、《力学》、《巧技》等等书籍非常感兴趣。
因此被王窦任命为工科院长,专攻理工类学说,并与张骏一同去实验王窦关于热气球、三轮自行车等等各种奇思妙想。
其他不熟识的人先在学校任职,再慢慢了解。
其实,王窦将他们引来,不是学曹操的‘招贤令’让他们来为官、为己所用,而是考虑到更长远的将来,让他们培养出更多的学子,成就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就像一簇星火一样,缓缓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