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愁有些无语调侃,一手扶额,假装有些眩晕。
“我才不是紧张,刚刚光看你吃的香,我一时没注意就吃多了,现在走走也是在活动消化呢。”
宁舒望从怀中掏出药瓶,取出两粒药丸,用茶水化开递了过去。
“周兄,这药丸是健脾消食的,效果很好。”
周书然接过,二话不说就一口饮尽。
“幸好你是现在不舒服,要是刚刚在考场里这样,舒望也爱莫能助了。”肖愁调侃,对于好友身上时刻备着各种药丸药膏早已习惯了,小时候自己打架受伤,都是找的他,他总能掏出治疗各种病症的药来。
周书然羞赧,在宁舒望面前好几次出糗,着实有些不好意思。
等周书然的不适消失后,门外也传来了脚步声。
所有学子第一时间都站了起来,纷纷注视着门口。
只见王公公和刚刚那位考官并排领头先行进入,身后还跟着一众太监。
“徐大人,您先来宣布吧。”
王公公侧头,和蔼地和那位考官说道。
“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王公公。”
徐大人也不推辞,拿起托盘上的卷轴便打开,一一宣读。
读完六十个名单,王公公又打开一卷新的卷轴,继续宣读。
周书然眼睛紧紧地注视着两人,专注地听着每一个名字。被叫到名字的学子忍不住欢呼,声音虽然不大,但是兴奋难以压抑。名单已经过了大半,但周书然还没有听到自己的名字,心里如有擂鼓,咚咚咚响个不停。
“清江府 周书然!”
终于听到自己的名字了,周书然先是呆愣,大脑无法思考,但是裂开的嘴角已经表明他此时狂喜的内心了。
“恭喜周兄啊!”宁舒望和肖愁第一时间道喜,周书然呆愣愣地回复:“同喜同喜。”
过了片刻冷静下来了才后知后觉地问道:“听到你们的名字了吗?”
宁舒望笑着点头,肖愁无所谓地撇嘴耸耸肩。
刚想开口,便听王公公吐出最后一个名字:“京都,肖愁!”
“哇哇哇,竟然有我。”肖愁狂喜,又转过身来看向二人,嘴中不停地说道:“我刚刚听到有我的名字了,你们听到了吗?会不会是我听错了?我我。”
“哈哈哈,有你,我听到了。”
“我也听到了。”
两人纷纷笑着回答,原来他不是豁达啊,心中也是有所期望只是不敢表现出来罢了。
“肯定是我娘给我拜佛烧香管用了,等回去我就去还愿!我以后就是进士了,爹娘肯定十分开心的!”
这三人高兴不已,那一小半没听到名字的学子们低丧着头,难过地说不出话来,在两个太监的指示下,出了房门,往宫外走去。
剩下的学子,由太监分成几队,纷纷领着去了谨身殿。
谨身殿的用途相对广泛,大典前皇帝常常在此更衣,册立皇后、皇太子时,皇帝在此殿受贺。每年的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赐宴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赐额驸之父、有官职家属宴等也均于谨身殿举行。每次殿试也是在此举行。
谨身殿的屋顶为重檐歇山顶,上覆一层黄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9个小兽。上檐为单翘重昂七踩斗栱,下檐为重昂五踩斗栱。面阔九间。
抬眼看着眼前庄严巍峨的宫殿,周书然不觉肃穆起来,内心的豪情壮志不禁油然而生,似有种上朝的感觉。
进入内殿,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上首坐北朝南的雕花镂空金漆龙椅,地面金砖铺设。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六架天花梁彩画极其别致,与偏重丹红色的装修和陈设搭配协调,显得华贵富丽。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安板门两扇,上加木质浮雕如意云龙浑金毗庐帽。
厅堂内的气氛庄严肃穆,墙壁上挂满了华丽的绣屏和字画,彰显着皇家的威严和文化的底蕴。宽敞的金漆案台上整齐地摆放着两摞的考卷。
宁舒望和周书然一队,靠前站着,肖愁则站在最末端。
“怎么咱们不能站在前面啊,这样离皇上还能近些。”
“估计这是按照会试排名和策论的结果来决定的吧。”身边有两个陌生的学子小声交谈,周书然心中了然,怪不得肖愁站在最后呢,两次都是垫底儿。
所有学子站定噤声,看着上首巍峨耸立的龙椅,金碧辉煌的正殿寂静无声。
“恭迎圣上驾临。”有内侍官高声传唱。
众人听闻纷纷俯身下跪,哗啦啦啦跪倒一片。
“学生见过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天下学子皆是天子门生,所以此时都自称学生。
“平身。”皇帝威严的声音传来。他的声音很低沉,说话间,一股威严之气,从他身上散发出来,让人感到一种庄重、肃穆。
“众学子请起。”内侍高唱一声。
众学子听到皇帝的指示,纷纷起身。
周书然不由得放轻了呼吸,来自上位者的威压气场还是让他很是紧张。躲在别人身后,趁着起身的功夫快速抬头扫视,大殿之上,金尊玉贵的皇帝端坐在龙椅上,威严的神态,让人望而生畏。他的神情是睥睨众生的神态,深邃的眼眸中闪烁着一种摄人心魄的光华,仿佛能够穿透人的灵魂。一身明黄色的龙袍,九爪飞龙栩栩如生,蓄势待发!
皇上端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视一圈。
阳光透过高大的殿堂窗户洒下,映照在学子们的衣服上。他们整齐地排列在殿堂两侧,或是面容肃穆,或是紧张期待,或是目光坚定。
这次殿试是他们一展才华的机会,也是决定他们未来命运的关键。
“各位学子们辛苦了,寒窗苦读数十载,如今走到朕的面前,实属不易。你们会试的答卷,和刚刚写的策论,均由在座的大学士一一审视评判,公正无私,绝无偏颇私心。”
学子们闻言看向两边坐着的以卓越的学识和智慧着称的大学士们,他们庄重而严肃。学子们用期盼的目光注视他们,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在这个重要的选拔中脱颖而出,成为朝廷的栋梁之才。
殿试最后一关开始了,皇帝亲询。
皇上拿过答卷,从最厚的一摞开始,逐一审视每位学子的文章,表情严肃。答卷上还留下大学士们点评的红笔痕迹,看到特别的答卷还会提问一二。
殿堂中的气氛安静,但每个人的心依然紧绷着,等待着最有权力的人向他们提问。
这一摞皇帝看的很快,提问的也不多。看完仍是放到一边,拿起另外一摞看起,这次就问的比较频繁,也很详细,从文字表达、思维逻辑和学识见解等方面逐一询问答疑。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问答进行得如火如荼。学子们的大脑飞快而稳定的运转,思绪跳跃而清晰。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和学识,尽力展现自己的能力和独特的见解。
有些回答的磕磕绊绊或是不太让人满意的,答卷就被放到厚厚的那一摞中,回答让皇帝满意地则放到了另一边。
学子们都低头垂手恭敬地站立,没有注意到这一举动。
整个殿堂中弥漫着一种紧张而肃穆的氛围,只有皇帝提问的声音和学子回答的声音在空中回荡。每个人都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不敢有丝毫分神。
“京都宁舒望!”
“学生在!”宁舒望连忙回话。
“你的文章朕看过了,有你祖父当年的风采啊。”皇上满脸笑意,摸着胡须说道。
“多谢皇上夸奖,我也不过是拾前人牙慧,不敢和祖父相提并论。”宁舒望恭敬谦卑地回复。
“好!谦卑有礼,不骄不躁!关于日后任职你可有什么想法呢?”
“学生遵从宁家祖训,愿向祖父和父亲学习,治病救人,将医术发扬光大!”
宁舒望抱拳,认真诚恳地回答。
“哈哈哈,你们宁家啊,都是一个样!”
皇上哈哈大笑,没有多问,也不再与他多说什么,继续看考卷。
“清江府周书然!”
“学生在!”周书然嘴巴比身体反应的更快。
“你来说说你这篇策论为什么要从这个角度来写呢?”
周书然脑中飞快思索,深呼吸后才认真回答道:“学生在战场后方出生,每日与士兵为伍,于流民相伴。自幼就了解到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影响,虽然从国家大义来讲,战争是稳固和维护权势必不可少的途径,但是学生自小成长的环境和经历,对于民间百姓生活的体验更有了解,所以从这个角度来写。见识浅薄,还请皇上指正。”
“嗯嗯,你的思路和观点倒是独特,我也曾御驾亲征过,大家都只能看到战场的血腥和残酷,但国家以民为本,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影响往往会被上位者忽视。”
这话周书然不敢随便回答,也幸好皇上只是有感而发,并没有想要得到回复。
皇帝又拿起他的答卷,表情严肃地看着。
周书然的心跳加快,等待着皇帝的下一个问题问。
“你说你是在战场出身,那你的家世是?”
“家父是清江城的守备。”
“哦哦,原来你就是周林军之子啊,当年你父亲骁勇善战,从普通的一个小兵卒脱颖而出,屡立战功,还是朕亲自破格提拔,也难怪你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呢。”
皇帝眯须着眼睛,目光穿过大殿,看向远方,似是回忆起曾经战场上的盛况。
“多谢皇上夸奖,家父有幸得皇上赏识,乃是我周家三生有幸,日后家父也会尽职守责,守护大顺!”
周书然受宠若惊,没想到时隔十几年,皇上还能记得父亲的名讳,回去定要告知父亲。
皇帝看了一会儿后,又提出了几个问题,周书然认真回答,既清晰又有条理,皇帝听得非常满意。
最后,皇帝放下他的答卷,点了赞赏:“周书然,你的策论写得很好,全文三千余字无一差错,对战争、吏治、边防等答对贴切,符合事理,见解独到,且文笔流畅,气势磅礴。朕观你自有一番造化,有能够为百姓造福一方的潜力日后你可愿意为家国效力?”
周书然的心中紧张而兴奋,他一直梦想能够在皇帝面前展现自己的才华和学识。
此时皇帝的话语让周书然激动不已,他抱拳回答:“学生愿意为国家效力,为百姓安宁生活谋福祉,为大顺王朝肝脑涂地!”
皇帝微笑着点了点头,继续看下一份答卷。
周书然心中充满了激动和憧憬,脸上保持着微笑,久久不能平静。
皇上认真地看完了每一份答卷,他的目光扫过每一位学生,似乎在寻找着什么。最后,他放下手中最后一份答卷,欣慰地对所有学子说道:“你们都是优秀的人才,大顺需要你们,日后希望你们能够为国家和百姓做出更大的贡献。”
听到这句话,每位学生内心都汹涌澎湃,感到非常欣慰和自豪,他们将会在未来的日子里,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为了国家和百姓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学子们纷纷行礼谢恩,感慨万千。
皇帝在龙椅上看了一圈,然后示意内侍开始宣读名单,首先由内赞官传呼登第进士名次,而后鸣赞官接传。
二甲进士共二十人,赐进士出身。
三甲进士共九十七人,赐同进士出身。
学子们听得聚精会神,有人欢呼雀跃,有人黯然失色。而肖愁从进殿之后一直都是满脸喜色。
最后皇帝亲自宣读一甲名单,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三人当场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宣布完所有进士名单,皇帝又叮嘱一番:“今日,乃是我大顺的喜事,按例赐琼林宴,宴请在座各位进士学子共赴宴会,日后我大顺还要靠各位共同努力!”
“谢主隆恩,学生定当为大顺王朝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众学子一片忠心响应,纷纷表示要遵从圣上的旨意。
“恭送圣上!”
内侍官高呼,一众仆人拥着皇帝离开。
事毕,学子们又一次跪谢行礼,皇上走了之后才纷纷起身离开了正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