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猛道:“许氏兄弟对名门士族的品评为世人称道,当世名流对月旦评既有几分向往,也有几分忌惮。袁绍袁本初出身于‘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家世异常显赫,对同郡老乡许劭、许靖哥俩的月旦评也是久仰大名,生怕在许氏兄弟那儿留下坏名声。一次,年轻的袁绍从濮阳令卸任,准备回老家。汝南袁氏的名声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路上车马骈阗,气氛热烈,袁绍身着华服,高坐车上,顿时感觉飘飘然。差不多要行至汝南地界时,袁绍转念一想,这么豪华的阵仗要是让许劭兄弟给见到,岂不是要批评他骄奢淫逸,那他不就要受人指摘了嘛,便对身边的人说道:‘吾舆服岂可使许子将见。’接着他赶紧把车马遣散,自己独自乘一辆车,安安静静回家去了。所幸,袁绍奢侈浮华的作风并没有成为‘月旦评’的关注点。”
独孤信笑道:“影响如此之大的‘月旦评’,必然会遭到以皇帝为首的官府所嫉妒,只要出一个权力欲极强的君主,民间如此有影响的品评人物的活动,必然会难以为继。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曹丕采纳陈群的建议,开始实行一种将乡评与举荐相结合的制度,即‘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曹丕这么干,不仅将人才选拔的权力收归中央,也对民间评议进行了规范,可是,这样的制度后世却越来越畸形,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当魏晋清谈之风盛行,朝政萎靡不振,寒门士子壮志难酬的时候,他们会不会向往当年不拘一格拔人才的月旦评呢?”
杨逍道:“以许氏兄弟为代表的‘月旦评’是时代的产物,乱世之中有此清流实属难能可贵。在当时的民间舆论中,‘月旦评’拥有极高的话语权,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民间舆论甚至对官方统治造成一定程度的威慑。那是一个奸佞遍地的朝代,一个乱世将起的年代,但是官方和民间还保持着最后的一丝的温情。儒家伦理道德的教化在这样的年代里还没有完全退化,所以这种温情哪怕并不真诚,也仍然存在。由于存在着这样最后的温情,民间舆论有幸成为一种隐性的民主力量,并在某些不为人知的地方,对官方统治产生着冲击。可是‘民不与官斗’,曹丕大手一挥,‘月旦评’就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我们翻开史书,在这种悲剧性的结尾里,所幸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点欣慰的事情。当外戚和宦官轮流当道得东汉王朝大厦将倾时,许劭个人非凡的判断力和预见性救了他自己。这样的事情要从兄弟二人不和开始说起。据说文人之间的矛盾大都是观念或者理念之争,许劭和许靖二人由此发展到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与此同时,地方上,朝廷上都不断地征召他去做官,拒绝一次两次不成之后,许劭感到无比的压力,他拒绝官方邀请,并且以众人皆知的理由:‘厌恶官场昏暗’。那是一种对权力的极大藐视。于是,在当权者反应过来之前,他带着一家老小先行离开了汝南郡。先往南,走到广陵去,投奔徐州刺史陶谦。那个时代很矛盾,当权者本来并不怎么喜欢那些非议朝政的文人们,又希望自己对文士的恭敬态度能为自己博一个好名声,这样的名声无论在任何时代都很重要,他们也算是青史留名了。其实曹操在这个方面就比较实在,对只会空谈的文人并不怎么恭敬,而是对那些有才干的人恭恭敬敬。陶谦毕竟不是曹操。他对许劭是很恭敬,可是他却过于恭敬了。许劭当下警铃大作,明白了。陶谦这是图名声,这样的人,在你有价值的时候,表现得有多么恭敬,在你失去价值后相应地就会有多么刻薄。难道让许劭祈祷自己永远对陶谦有利用价值?许劭可没那么天真,他辞别陶谦离开徐州。去投奔扬州刺史刘繇,扬州是个气候很好的地方,很适合养老。后来,天下时局大变,曾经‘月旦评’里评论过的人,有很多都不断地在参与这一变局。不可一世的袁绍倒了,曹操又‘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有一个自己说他祖上是皇帝的刘备也在荆州起家。真真的是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时局不断的变化着,扬州后来被孙权、孙策所平定,高谈阔论半辈子的许劭,在此地沉默地度过了晚年。和许劭的沉默一起的,也有他创立的‘月旦评’,当他离开舆论中心的时候,‘月旦评’随之逐渐衰落,当他沉默的时候,‘月旦评’也沉默了,整个东汉末年的民间舆论也沉默了。可曹操没有沉默,他固守北方,随时准备攻下南方,统一天下,刘备也没有沉默,从荆州弹丸之地起家,直到雄踞一方,孙权更不会沉默,他平定东吴,固守江东六郡八十一州。他们无一例外都想一统天下,也有的想要激浊扬清,于是,‘月旦评’的精神在这里,沉默地延续了。自古以来的民间舆论,都处在一个不断被打压,又不断地从某个不知名的地方冒出来的境地。春秋战国时期,是民间舆论的发端之时,诸子百家争先恐后地游说诸侯、着书立说,开宗立派,史称‘百家争鸣’,他们争夺的是真理,不过最终的胜利者得到了生存权和话语权。到秦朝,文人们集体沉默。再到西汉时,太学生们发起太学清议,文人们终于能一舒心中块垒。到东汉末年时,乱世之中,权力也没空去管那些文人们,于是产生‘月旦评’;后来‘月旦评’变得沉默,文人们才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只有成为权力的所有者,才不会被权力打压,才可以有真正的话语权,心中修齐治平的理想才能真正实现。所以后来的‘月旦评’随着许劭和许靖二人离开,顿时就没了生存的土壤了。想当初他们的评价,能够直接影响到受评者的仕途升迁,在舆论界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甚至能够左右朝廷的用人。可此一时彼一时,谁也无法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