寝宫里,太皇太后马氏躺在床边跟王难姑说话,脸色好多了,比之前白净不少。
“祖母,孙子来看您了。”
朱雄英一进寝宫就满脸欢喜地迎了上去。马氏瞧见他,立刻笑了起来:
“雄英,你小子这几日都不来找祖母玩儿,是不是又忙什么呢?”
朱雄英笑着回答:“就是有点事耽搁了,这几天才得空来看看您。”
“祖母近来身子还好吧?有没有好一点?”
这时,朱棣听见熟悉的嗓音,整个身体都开始发抖。眼眶一下子红了。他往前迈了几步,看着床上躺着的马氏,母亲和蔼的模样又浮现在脑海里。
朱棣深吸一口气,声音里带着哭腔喊道:“娘!”
马氏的目光转向朱棣,眼里带着几分喜悦说:“老四,你什么时候回来的呀?”
朱棣走上前两步,靠近马氏身边,跪下身子轻轻握住她的手。触碰到记忆中的温度,朱棣的眼泪再也止不住流下来。
马氏看到这一幕,感到十分诧异:“老四,你怎么啦?怎么哭起来了?是不是受了什么委屈?”
朱棣摇摇头:“就是太想您了,娘。”
马氏听了这话,又好气又好笑:“你现在是威震四方的大明藩王了,怎么还像个小孩子似的?娘不是好好地在这嘛。”
“再说啦,娘也没怪你,这两年你为了咱们大明西征,娘也不是不知道。你能这么想着娘,娘已经很满足啦。”
“你们现在都是大明的藩王啦,可不是当年的小娃娃了,该担起大明的责任才是。”
“好了,别哭了,别学小丫头家那样。”
朱棣点点头,但眼泪还是不由自主地往下掉。在他记忆里,上回见到亲娘,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他还未封藩,住在京城,可以天天到娘那里请安。
可自从他去外地做藩王后,几乎很少有机会再见娘一面。直到娘去世那年,他收到消息匆匆赶了三天三夜的路,从北平赶到应天,只为看娘最后一眼。
可当他赶到时,只看到了娘的灵柩。这是朱棣一生中最遗憾的事。
二十多年来,他从未忘记过娘的样子。原以为这辈子再也不会见到娘了,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他又以这种方式重新见到了娘。
此刻,朱棣的心彻底乱了。他不再是那个坚强的塞外藩王,也不再是靖难时果断杀敌的燕王,只是个许久没见到母亲的儿子。
马氏看着他这副模样,眉头微微皱起。
马娘娘看着朱雄英,问:\"你四叔这是怎么了?这两年到底出了什么事?\"
朱雄英低声说:\"没什么大事,就因为好久没见您,一时激动没把持住。\"
马娘娘皱眉,觉得朱雄英没说实话。刚想再问,朱雄英却笑呵呵地说:\"皇祖母,四叔回来太累了,要不先让他歇会,等缓过劲再给您请安?\"
说着还回头对朱棣说:\"四叔,别急,先歇歇,您这样会让皇祖母担心的。\"
朱棣听了,回头看了眼朱雄英,虽然舍不得,还是点点头,转身对马娘娘说:\"娘,儿子失礼了,太久不见娘亲,一时没忍住。等养好精神,马上就来看您。\"
马娘娘瞅瞅朱棣又看看朱雄英,总觉得事情有猫腻。疑惑地盯着朱棣问:\"老四,你真没事?\"
朱棣装作老实样说:\"娘,我能有什么事?我就是个王爷,这些年打仗累坏了,这才乱了阵脚。歇几天就好。\"
马娘娘这才放心,小声说:\"行吧,那你别在这耗着了,好好休养,等好了带上媳妇一起回来看看我。\"
朱棣点点头:\"嗯。\"
出了乾清宫,朱棣站在台阶上深吸一口气,转向朱雄英认真说道:\"谢谢你,大侄子。\"
\"你让我最遗憾的事终于有了转机。\"
\"虽然这方式有点不太理想。\"
\"不过,我娘现在身子怎么样?是不是病得很重?\"
朱雄英点点头:\"是,病得挺厉害的。我们这的大夫也只能暂时稳住她的病。\"
\"要想彻底治好,有点难。现在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大概也就半年左右。所以我得赶紧想办法救她。\"
\"这也是我来到你们这个世界的理由之一。\"
朱棣听完,眼神突然变了,一脸震惊:\"怎么会这样?娘怎么就剩半年命了?你平时到底是怎么照顾她的?\"
朱雄英无奈地说:\"谁想这样,要是可以的话,我比谁都盼着娘健健康康的。\"
\"可现在已经这样了,我能做的就只有尽力去找办法救她。\"
朱棣听完,沉思片刻,严肃地问:\"说吧,我能帮你做什么?\"
朱雄英看得出来,朱棣是真的关心马娘娘,于是也不拐弯抹角,直接问:\"你能帮我什么忙?\"
朱雄英问朱棣:“你们那里有没有特别牛的大夫?或者特别厉害的人物?”
朱棣琢磨了一下说:“听说过不少神医,但真假难辨,得试了才知道。至于高手嘛,倒是有一个。”
“现在江湖上最厉害的,一个是怒蛟帮的浪翻云,号称天下第一剑。”
“还有一个是魔师庞斑,被称为魔门第一人。”
朱雄英听了眼睛一亮,这不是《覆雨翻云》里最牛的角色吗?
原来,朱棣所在的这个世界就是那个!
里面随便出来个高手,就能在战场上轻松取人首级。
而且这些人还能靠精神力打垮对手,像魔师庞斑就有这种本事,慈航静斋的秦梦瑶也是这样。
朱雄英明白,在这个世界里,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随便对付了。
于是他直截了当地对朱棣说:“燕王,咱们做个交易吧。”
既然是《覆雨翻云》的世界,朱雄英就认真起来,准备好好谈这笔交易。
朱棣好奇地问:“交易?你想跟我做什么?”
朱雄英笑着回答:“我给你想要的,你给我需要的,双赢。”
朱棣皱眉问:“你能给我什么?我又能给你什么?”
朱雄英笑着说:“光嘴上说没用,我现在带你去个地方,看了就知道了。”
“到了地方咱们再谈怎么样?”
朱棣想了一下没反对,点点头:“行,你带路。”
朱雄英点点头,带着朱棣往皇城校场走去。
校场可大了,用广阔来形容才合适。
能轻松容纳百万大军。
此刻,校场上正有几万中央军在训练,枪炮声此起彼伏。
朱棣站在边上惊讶地看着这些全副武装的中央军。
“他们都在用火器?”
朱雄英点点头没多说话,拍拍手喊随从:“把所有人集合起来!”
很快,正在训练的五万中央军整齐地出现在朱雄英面前。
朱棣看着这些训练有素的中央军,眼神里满是赞叹。
“真是支精锐部队。”
朱雄英只是淡淡一笑。
朱棣瞧着眼前的军队,满意地点点头:“你们这些人马,是我手里规模最大的精锐部队。”
“先让他们露一手,给你看看他们怎么打仗。”朱棣说这话的时候,眼神里透着几分期待。
朱雄英也点了点头。他知道,这支队伍全都是装备火器的,战斗力很强,跟自己的神机营有得一拼,但装备可能比不上对面。
朱棣隐约明白了朱雄英的意思,但他并不急于表态,而是打算先看看这支军队的实际表现再说。
其实朱棣也考虑过把他的部队全改成火器军,可这事也只能想想罢了。
作为燕王,他主要对抗的是北方的蒙古人。多年与蒙古人交战的经验告诉他,全火器部队虽然厉害,但在对付那些来去如风的骑兵时,没什么太大的作用。
蒙古人的弓箭射程远、准头也好,而且还有骑兵掩护。
没有骑兵配合,纯火器部队在草原上就是活靶子。就算有火炮,对分散的蒙古骑兵也起不了多大作用。
所以朱棣更倾向于用骑兵对付蒙古骑兵。在他看来,要打败蒙古骑兵,就得训练更强的明朝骑兵。
但这并不代表朱棣不看重火器。恰恰相反,他对火器看得比什么都重。骑兵负责冲锋陷阵,火器则是用来防守的。这就是他组建三千营和神机营的原因。
不过,朱棣也发现,朱雄英手下的这支全火器部队,跟自己神机营还是有所不同。他也很想知道,这两者之间的差距究竟在哪里。
朱雄英对此一无所知,即便知道了,他也不会放在心上。他相信,接下来的表演会让朱棣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
于是,在两人注视下,五万大军迅速列好阵势。
看着这列阵的速度,朱棣轻声赞叹:“够专业,不对,是非常专业,我的步兵营里还没哪支能做到这种效率。”
朱雄英只是笑了笑,并未说话。要是这点事都做不好,那这些年的心血岂不是白费了?
这才是关键部分。队伍列阵完毕后,五万人分成三个长长的横排,每排都有上万支燧发枪。他们开始按照三段式进行射击演练。
“砰砰砰!”
枪声此起彼伏,中央军们缓缓向前推进,就像海浪一样一波接着一波。
三排队伍交替轮换,密集的子弹像雨点般朝前倾泻,毫不停歇。
狂风骤雨般的攻击倾泻而出,把前方的一切打得稀巴烂。朱棣本来还悠哉游哉的,一看这阵势,立马挺直了腰板,眼睛瞪得溜圆,满眼都是震撼。
皇城校场之上,朱雄英笑着瞧了一眼正发愣的朱棣,小声问道:“燕王,你觉得我这支队伍怎么样?”
朱棣依然盯着那些不停开火的五万中央军,没回过神来。
朱雄英轻轻一笑:“燕王?”
“哎呀,你在叫我?”经过第二次提醒,朱棣才缓过劲来。
朱雄英笑道:“我就是想问问你,觉得我的中央军如何?”
朱棣连连点头:“好得很,强得很,太强了……不对,应该是可怕。他们的火铳厉害得很,射程至少两百米,跟蒙古骑兵差不多。”
“再配合他们的独特阵型和打法,只要后勤充足,在战场上基本能横扫对手。除非有人拿大铁盾当先锋,不然没人敢硬碰硬。”
“不过骑兵不算,谁家骑兵会傻乎乎地冲人家列队的步兵呢?要是平原上遇到大规模骑兵,你的队伍恐怕要吃大亏。”
朱雄英听后笑道:“哦?那咱们再看看接下来的表演。”
他转向身边护卫吩咐:“叫炮营动手吧!”
“遵命!”
随着命令下达,近千门火炮被缓缓推出。
这一幕让朱棣再次目瞪口呆:“把火炮装上轮子?还能这样用?”
没错,朱棣见到的是类似拿破仑时代的火炮,固定在特制的车架上,只需一两个人就能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