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军的五百人队伍如魅魄般悄然靠近寨门,其中百名弓弩手早已严阵以待,手中的手弩绷好了弦。欧罗站在队伍前方,观察着时机,随着他猛地一挥手,大声下令:“进攻!”
刹时间近百支弩箭覆盖式的朝着寨墙上的明军射去,寨墙上的明军原本有些放松警惕,也未观察着四周,没想到所谓的换防军队会突然突袭,他们根本来不及做出有效的防御,多数人瞬间中箭,惨叫着从寨墙上摔落。
那些侥幸未被射中弩箭的明军,也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吓得心惊胆战,只能被迫趴在墙垛里,不敢抬头。趁着明军被压制的间隙,敌军迅速抛出飞抓,飞抓带着绳索,稳稳地钩住了寨墙。
敌军士兵们身手敏捷,如同深山老猿一般,顺着绳索快速攀爬而上,寨墙上的明军此时伤亡惨重,兵力锐减,面对如潮水般涌上来的敌军,渐渐无法抵挡,他们虽奋力抵抗,却难以改变局势,很快便被敌军肃清。
守将杜博看着敌军如狼似虎地冲上来,心中充满了愤怒与不甘,他挥舞着手中的长刀,大声呼喊着:
“兄弟们,杀啊!不能让贼军得逞!”
然而敌军人数众多,他很快便被重重包围,杜博毫不畏惧,依旧顽强抵抗,刀光闪烁间,又有数名敌军倒在他的刀下,可敌军越来越多,杜博渐渐感到力不从心。
与此同时,寨内明军被外面震天的喊杀声惊醒,守军精锐迅速反应过来,纷纷拿起武器,朝着冲入寨内的敌军冲去,双方陷入了混战,喊杀声、兵器碰撞声交织在一起。
副将阿普胜率领着三百人,在激烈的战斗中被逼入内仓,他们清楚内仓的重要性,拼死死守,与敌军展开了肉搏。欧罗见士兵们已经成功冲入粮库,脸上露出了狰狞的笑容,随即抓紧下令:
“不用打了,给我烧,把这里烧个精光!”
士兵们纷纷将提前备好的粗火药、罐装火油、油布、火把扔向粮库中的各处,大火瞬间燃起,熊熊火光将整个粮寨照得通明,杜博见粮库起火,心急如焚,他明白一旦粮草被烧毁,明军将陷入绝境。
此时他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挥舞着长刀,朝着敌军最密集的地方冲去,每一刀挥出,都带着必死的决心,在砍杀了数名敌军后,他竟奇迹般地闯出了包围圈,随后纵身从寨墙跳下,消失在了茫茫黑夜之中。
敌军在烧毁粮库后,担心明军很快就会赶来支援,不敢久留,迅速沿着原路撤退。此时吴校尉远远地望见粮库方向燃起了熊熊大火,心中暗叫不好,连忙催促队伍加快行军速度,当他们赶到时,眼前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粮库已经被烧成了灰烬。
黄崇得知粮库被毁的消息后,怒不可遏,他狠狠地一拍桌子,大声吼道:
“王猛这个叛徒,我定要将他千刀万剐!”
方光琛、谭威等将领也纷纷赶到,他们听闻粮库被偷袭的详情后,皆是十分震惊。据前线士兵报告,敌军偷袭时,杜博正在寨门盘问,因为认识王猛,所以放松了一些警惕,未做周全设防。
结果寨上的军士大多被敌军的弩箭射死,杜博生死不明。副将阿普胜率领着众多士兵死守内仓,最终却被大火烧死,原本的千余守军,如今死的死、逃的逃。
粮库被毁的消息传来,整个明军营地瞬间陷入微乱,黄崇坐在帅帐之中,沉默不语,内心却如翻江倒海一般。但他作为主帅,不能慌乱,必须迅速恢复镇定,稳住军心。
深吸一口气后看向方光琛和谭威,语气压制地说道:
“如今粮库被毁,我军形势严峻,敌将方克行极有可能采取守势,妄图拖垮我们。所以我军必须速战速决。我已命风州府全力筹粮凑兵,同时向兵部求援,希望能解燃眉之急。”
方光琛微微点头,补充说道:
“黄帅,虎踞堡集中的粮食虽不算多,但支撑半月左右应无问题。只是这后续的粮草供应,仍是关键。”
黄崇沉思片刻,目光落在谭威身上,开口说道:
“谭将军,我决定让圭圣军明日寻战黑龙军,此战主要目的是试探敌军反应,以便我们制定后续作战策略,我会安排一些府兵增加你的兵力,你可敢一战?”
谭威抱拳行礼,果断答道:
“黄帅决策,圭圣军定当全力以赴。”
也算给足了这个主帅的面子。
次日清晨,阳光洒在大地上,谭威、徐悠率领圭圣军和府兵浩浩荡荡地前往黑龙军营地,由于张小甲重伤未愈,此次由陈凌统领右军。众人来到黑龙军营地前,见贺黑豹的营寨依城垒模样建造,壁垒森严,防御完备,营寨前拒马枪林立,陷马坑和战壕密布,让人望而生畏。
徐悠见状,率领骑兵小心翼翼地靠近拒马枪,他们在距离拒马枪不远处停下,并未发起攻击,只是仔细观察敌军的动向,随后右军步军举着大方盾,缓缓靠近。然而他们刚一进入敌军射程,敌军便万弩齐发。
弩箭覆盖般射向明军步军,一时间喊杀声遍起,明军步军虽有大方盾遮挡,但仍有不少人被弩箭射中,伤亡不断增加。
尽管如此,步军们并未退缩,他们咬紧牙关,奋力搬开拒马枪,迅速形成盾阵。随即明军弩手、山炮也迅速上前,与敌军展开对射,一时间,箭雨纷飞,硝烟弥漫。
但敌军似乎早有防备,始终坚守不出,营寨的栅栏紧紧关闭,丝毫没有出击的迹象。谭威站在阵前,仔细观察着敌军的一举一动。他心中暗自思忖,敌军如此坚守不出,看来是铁了心要打持久战。 经过一番判断,谭威认为今日已无法探得更多敌军虚实,于是果断下令收兵。
黄崇也看出来了没法打,也未难为谭威,此后的日子里,黄崇为了打破僵局,命新营和圣恩军轮番对敌军发起进攻,可敌军收缩兵力,凭借着坚固的防御工事,顽强抵抗,双方你来我往,陷入了艰难的持久战。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明军的粮食愈发紧张,朝中杨嗣昌等大臣,以久征无功、运粮艰难为由,纷纷上书请求罢兵,崇祯皇帝接到奏章后,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但最终,他还是没有同意罢兵,而是命吴三桂统筹粮草,务必保障前线供应。
在前线,圭圣军多次出击,却都无果而终,谭威看着士气逐渐低落的士兵们,心中十分焦急,他估计若不尽快想出破敌之策,明军将陷入更加艰难的境地,于是谭威召集众将,齐聚自己大帐,准备商议破敌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