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向安轻轻咳了一声,语气温和地开口:
“我那堂兄王和智,您之前也接触过,知道他性子稳重,做事踏实。前些时日,家里长辈也提到他年纪不小了,正是该成个家的时候。”
薛掌柜微微一愣,眉头轻挑,似乎感到林向安话语中有意指。
并未急于作答,只是微笑不语,静静地等着。
林向安见状,语气依旧平和,继续说道:
“这不家里到处托人打听,我知道了这事,便也开始留意,想为长辈分忧。听人说薛掌柜您家正好有个女儿,也正在相看,这不就过来问问。”
他这番话,措辞得当,没有直接表露王和智看中了薛二姑娘,却巧妙地表明了来意。
既不过于直接,也没有过多绕弯。
薛掌柜端起茶盏,神色沉稳,似乎在思量片刻,才缓缓回应道:
“原来如此。王公子确实是个好后生,几回与他打交道,我也觉得他稳重踏实,不见浮躁。只是……”
他停顿了一下,神情稍显严肃,露出为人父的谨慎。
“只是小女年纪尚轻,平日也多在后宅,不常与外人打交道。此事关乎终身大事,实在不敢轻下定夺,还得与拙荆商量一下。”
林向安笑了笑,并未在意他的措辞,随意地说道:
“薛掌柜,不妨事。我这堂兄,读书认知是跟着我学的,平日里替我办事。
他父母也在我家铺子里忙活好些年了,两家关系很近。
和薛掌柜认识两年,知道您为人,恰好听人说您家姑娘个个蕙质兰心,贤惠端庄。
便想着给我堂哥说个好媳妇,让长辈安心。”
一番说辞,说了王和智的条件,以及与他的关系,同时也适当夸了薛掌柜。
作为一名举人,这样的表述足够客气,给薛掌柜面子了。
薛掌柜听完,陪笑道:“多谢林老爷的厚爱,实在让我感激。只是……毕竟是终身大事,我这边还是得回去与拙荆商量一下,再给您答复,如何?”
林向安看了薛掌柜一眼,嘴角轻轻扬起,似笑非笑。
“既然如此,薛掌柜明日给我答复,这事毕竟耽误不得。您这边不成,还得再找下一家,毕竟我时间有限,还得早些出发参加会试,出发前想把堂兄的亲事定下。”
此时林向安的话语不急不缓,却透着几分果决与坚定。
仿佛暗示着这不仅仅是薛掌柜的一次选择,还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能与林家扯上关系,那是薛掌柜的福分。
透过这些话,林向安巧妙地传达了自己在这件事上的决心。
同时也提醒薛掌柜,这亲事虽然好,但并非非他家不可。
薛掌柜心中一震,意识到林向安即将参加会试,而凭他如今的才学,未来几乎已是指日可待。
王和智虽然认知,但到底不是读书人,大女儿嫁了个秀才,他想让二女儿也找个好点婆家。
说到底王和智家里,不是正经的读书人家。
但奈何有个厉害的亲戚,关系还亲近。
听林向安这催促,也知道对方只是来问问意思,并不是非他家不可。
但还是想多一点时间,犹豫道:“林老爷,您看这时间太仓促了,可否再多给两日时间?”
林向安做出深思的表情,这才开口:
“知道薛掌柜爱女心切,既然是终身大事,那便给你三天时间考虑,一会我还有事,就不耽误你时间了。”
说完林向安就和薛掌柜告辞,没有再多说下去。
这种事不必上赶着,得给对方抛诱饵。
走出去后,林远回头望了望站在门口,目送两人的薛掌柜的身影,疑惑地开口:“向安哥,不是和智哥看上人家姑娘吗?怎么成你来张罗说亲呢?”
“咱没必要把底牌说出去,姿态摆高些,和智可不是高攀。”
林远似懂非懂,“那这事能成吗?”
“这就要看我下一步棋了,你去县学帮我给薛文逸、冯辰传个口信,让他们今日来找我一趟,若是宋桐也在,也可以让他一起来。”
有竞争了,才有压力。
这不就需要朋友帮助了。
“好,我这就去。”
林向安独自回到县城的家中。
而林远则转身赶往县学。
一进门,林向安便开始收拾资料,打算为冯辰准备一份科考的备考技巧,助他早日考中秀才。
至于薛文逸与宋桐,他已有打算,准备邀请两人加入学报的创作团队。
同时翻出旧日所记的学习笔记,挑选适合秀才阶段阅读的内容,送给薛文逸和宋桐。
他俩刚成为秀才,想来能用的上。
待整理的差不多,就听见门外的动静。
林远带着冯辰和薛文逸到了。
宋桐因事提前离开,未能同行。
一见面,薛文逸便笑着打趣道:“你这位大忙人,终于肯抽空见我们了?之前说了聚一聚,结果你倒好,一直没下文。”
之前一直说聚聚,几人便等着林向安闲下来。
奈何这家伙天天忙,根本没功夫搭理他们。
这不托人带话,说找他和冯辰,估计着不是简单的聚聚!
冯辰也笑:“可不是,都快觉得你把我们忘了。”
林向安略带歉意地笑笑。
“家里琐事太多,一直脱不开身,这不好不容易闲下来,就赶紧让林远把你们叫来。”
感慨地望了眼二人,林向安笑意中藏着点惆怅。
还是小的时候时间多,大家随时能见。
如今都忙,反倒难得碰面。
心里一阵感叹,但林向安面上不显,也没多寒暄,直接把话题转回正事。
“叫你们来,是有几样东西要交给你们。”
说话间,递给冯辰一本薄册。
“这是我整理的备考心得,原先写了一些,今天又按你的情况改了些内容,你有空多看看。”
冯辰接过册子,随手翻了几页。
只见其中写满了答题思路、复习建议。
甚至还特别针对他的情况做了规划。
顿时眼前一亮,冯辰脸上的惊讶转成了感动。
“兄弟,大恩不言谢。以后你有事,只管开口。”
说罢还重重拍了下自己的胸口。
兄弟如今显贵了,也没忘记自己。
薛文逸凑过来瞥了眼,也看到了薄册上的内容。
林向安事多,但还特意给冯辰写了针对性的复习建议。
可见其情谊,胜过所有言语。
不禁点头称赞,“向安兄,你这可真是雪中送炭。阿辰,下次可得考中,不然就辜负这份用心了。”
冯辰立刻点头,“放心,这次我绝不会再掉队,可不能一直被你们甩在身后。”
林向安又从桌上取出两本稍厚的册子,递给薛文逸。
“这是我秀才时期所记的一些学习心得,你和宋桐兄如今都中了秀才,或许能派上些用场。”
薛文逸一愣,没想到还有他的一份,惊喜地接过。
翻开一看,果然是满满的笔记和注解。
不少地方还标出了重点,条理清晰。
上面的内容,也可以看出林向安学习的用功。
薛文逸一时惊讶,说话有些激动,“这...这也太实用了!都不知道怎么感谢你了!”
林向安摆摆手,语气温和,“用得上就好。咱们之间,还讲这些做什么。”
冯辰和薛文逸正看得入神。
林向安忽然话锋一转,神情认真了几分:“不过我这会的确有点小事,需要麻烦你俩。”
薛文逸立刻合上书册,挑了挑眉,笑着调侃道:
“怎么?听你这语气,倒像是要托我们办什么‘大事’。”
冯辰也附和笑道:“只要不是让我俩去杀人放火,你尽管开口。”
林向安被两人逗笑,摇头摆手道:
“放心,不犯法,就是要演一出戏而已。”
“演戏?”
冯辰一脸诧异,和薛文逸对视一眼,兴趣一下子被勾了起来。
不明白林向安这是打什么主意?
没有立刻说明,林向安看着他们问道:“你们两家,可有正在议亲的姑娘?”
“啊?”薛文逸一时没反应过来,愣道,“你是……打算娶亲了?”
林向安摇摇头,赶紧解释,不然误会就大了。
“不是我,是家里的兄弟。”
“啧,我还以为你终于动心了。”
薛文逸恍然大悟,“不过也对,像你这样的举人,又是少年成名,若是愿意娶亲,想来上门提亲的人恐怕能把你林家门槛踏断。”
林向安现在正是炙手可热的新郎人选。
不过听说提亲的人,被林家回拒了。
说是林向安要安心备考。
冯辰也笑着打趣:“要不是我家那几个妹妹年纪还小,我爹怕不是早托媒人上门提亲了。”
还别说,他家的几个妹妹,要么庶出,要么太小,根本没合适的人选。
这不,冯老爷子即便有心,也无可奈何。
说着说着,三人都笑了起来。
林向安也不避讳,当着他们的面,坦率说道:“眼下我确实没这心思,精力有限,眼下就想安心备考。”
两人听了都点头称是,换作他们,也不愿此时分心。
“不过家里两位兄长,倒是到了议亲的年纪。”
林向安转回正题,“其中一位堂兄,看中了一位姑娘,不过女方家境略强于我堂兄这边,对方有些犹豫。虽说我出面提亲,对方也客气,但始终未松口。”
薛文逸略一思索,问道:“你说的是哪位兄长?林远我倒是知晓,但他年纪不是比你还小吗?”
“是我堂兄王和智。”
原来如此,两人心中了然。
林向安家里的情况,两人也是知晓。
当初和林向安交好,也是因为他的品性和能力。
虽说是堂兄弟,但王和智毕竟不是林向安,又隔了一层。
外人难免会有些轻视。
不过林向安此人重情重义,既然愿意亲自出面,自然关系极好。
只要这会堂兄一直跟林向安交好,日后定然也不会差。
“那你是想……”
薛文逸话音未落,林向安便笑着接道:
“我想托你们,造成一个假象,我堂兄这边,和你两家姑娘议亲,也就是借用你们两家的名声,无形中让对方家造成压力,这样一来,也更愿意松口。”
人性喜欢攀比,薛冯两家的家世背景,远不是薛掌柜家能比的。
他俩本就和林向安交好。
若是传出去,两家都有意结亲。
难保薛掌柜不会动心?
“就是反过来给对方点‘紧迫感’。”
冯辰立即反应过来,眼神一亮,“这招高,虚虚实实,既显得堂兄抢手,又逼得对方下决断。”
“正是如此。”林向安点头。
薛文逸笑着摇头:“你这堂兄好福气,有你在这给他算计。”
冯辰嘿嘿一笑,半开玩笑道:“要不就真来一门亲事?咱们冯家也有姑娘,到时候你家兄弟真娶了我家人,咱们还真能成亲家了!”
“我倒是想和你家做亲家。”
林向安顺着话头笑道,“只可惜这堂兄心里早就有了人,自然不能勉强。”
“那也好。”薛文逸笑着点头,“真感情,比什么都重要。那这事儿我们应下了,回头我去打听下,找个合适的姑娘名头给你,到时候让人将这消息放出去。”
冯辰也跟着应道:“放心,小事一桩。”
“那就谢过二位了。”林向安郑重作揖。
薛文逸摆摆手:“谢什么,咱们兄弟之间,还用客气?”
屋中气氛轻松热络,几人一边喝茶,一边继续商量如何安排这场“假议亲”的戏码,倒像是真在筹备一桩婚事。
屋外夜色渐黑,林向安留二人吃过晚食,才将两人送走。
第二天下午,薛文逸和冯辰各自派了下人前来传话,弄得有模有样。
为了确保薛掌柜能尽早收到这个消息,林向安特意让林远找人散播这个消息。
不过让消息传到了薛掌柜妻子刘氏的耳中。
那天见过林向安之后,薛掌柜回到家里,夜里便和刘氏提起了这件事。
刘氏原本是打算将二姑娘许配给自己外甥的。
那位外甥是个乡下的读书人,虽参加过科考,但一直未中。
尽管如此,那位外甥自认为自己是读书人,心高气傲,不愿意娶一位乡下姑娘,却偏偏看中了薛家的二姑娘。
听到这个消息,刘氏的娘家人纷纷前来劝说。
薛掌柜起初并不同意,觉得这门亲事并不合适。
可是,刘氏心向着娘家,最终在她软磨硬泡的劝说下,薛掌柜只得勉强同意。
一听是林举人帮忙提亲,当事人虽说不是读书人,但也有正经活计。
两口子开始动心。
尤其是刘氏,虽然心里对娘家面子有些顾虑,但又忍不住想到,若是能和林举人成为亲家,日后她儿子能得到林举人指点,那可真是天大的造化。
但刘氏答应娘家,一时挣扎。
当她无意间听到林举人家正打算和薛家、冯家接触,打算找合适姑娘议亲,内心一下就紧张起来。
刘氏虽为继室,但在吃穿上并未亏待薛家的姑娘,而且薛家目前就一个儿子。
相比于外甥,自家儿子的前途更重要。
于是当天夜里,便和薛掌柜商议。
双方一合计,最终倾向林向安这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