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副昌德认为洛阳城内的守军之所以能坚持,更多在于城西43军的支援,所以决定开始迂回洛阳,先集中力量对付城西的43军。
日军想要迂回先击溃43军,可是几次进攻都在阵地前被打的无功而返。
李志坚早就让43军在西线挖掘了大量的工事,纵深有几十道,在43军赶到洛阳之初,就开始结合地形修筑工事。为了在雨季中作战,在出征之时,就给43军每个人都配备了防雨布和睡袋,部队可以一直在工事中驻守。
现在43军的阵地就是一个大的铁壳阵,完全不给日军攻下的机会。
日军只能不断加大包围圈,之后绕了一个大圈,试图将43军全部都给包围起来。可是日军迂回的部队,经常遇到43军伏击,并且43军能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并且跑的时候都有接应,日军每次都是吃个哑巴亏。
在寻找到时机后,李志坚竟然还用缴获的9辆日军坦克搞了一次迷魂阵,在日军进攻的时候,让这9辆坦克从另一个方向出动,日军误以为是他们的掩护坦克就没有任何防备,被这些坦克顺利的运动到后方。
在日军发起进攻后,随后这些坦克大开杀戒,在阵地防守的部队的配合下,这9辆坦克在日军后方对进攻日军展开了一次屠杀,进攻日军被杀得莫名其妙,进退失据,嘴里面还在怒吼着打错了,身体就被子弹或者炮弹撕裂。
进攻日军被一战歼灭了上千人,之后这些坦克又率先冲向助战的炮兵阵地,完整缴获了一个炮兵大队的12门75毫米野炮以及配属弹药。
李志坚正好抓住日军急于攻占洛阳的心理,在洛阳外围不断消耗消灭有生力量。
李志坚从来不是完全被动挨打的人,在主阵地以防守为主之时,让各部的侦察连,配合军特战队早早就转移到日军外围,不断寻找机会出击。
有了巴祖卡火箭筒的帮助,这些偷袭的部队尽找军功值比较高的坦克和装甲车打。日军不少坦克装甲车被莫名其妙的击毁,这么过了几天,第三坦克师团的坦克装甲车,不光不敢再出击,反而被步兵反给保护了起来。
在豫中会战前期,坦克第3师团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很多场战斗都是开路先锋,日军其他步兵师团也习惯了其作为先锋的战斗模式,在43军将坦克第3师团团克制住以后,其余日军部队有了不知道怎么战斗的感觉。
连续的失败,让作为前线指挥的野副昌德再也坐不住,亲自上前线指挥。可是在观察过之后,意识到43军的阵地难打,也不光是地形的问题,还有兵员的素质和装备也有了差距。
这个差距不是像开战之初皇军面对中国部队的那种碾压式的优势,而是他所率领的部队已经不如当面的43军。
士兵的作战素质上的差距就已经比较明显,他的部队中的兵员很多都是补充的新兵。
日军精锐部队很多都已经抽调到太平洋战场上,在当下河南战场上的精锐部队不多,诸如进攻的110师团、37师团、63师团、骑兵第4旅团、独立混成第9旅团这些部队,和开战之初的第2、第3、第5、第6、第8、第9等师团根本不具有可比性,且老兵的比例也削减的厉害。
而43军则是在胜利之中越战越强,老兵的比例很高,这种百战精锐,在作战经验和反应能力上,根本就不是日军的新兵为主力构成的部队可以比拟。
同时43军的装备水平,在全中国部队中都是属于首屈一指的,基于山西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43军一个军的装备的火炮数量相对于皇军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晋绥军的机枪、冲锋枪比例也很高,在加强了火箭筒后,将反坦克这一块短板也补齐后,皇军的一般部队根本不是对手。
野副昌德判断43军每个师的战斗力都绝对不下于一个二流的日军师团,在这种防守战中,皇军的二流甚至三流师团进攻43军的既设阵地,简直就是鸡蛋向石头上碰。
在接连在43军的阵地前碰了钉子后,野副昌德将攻击的重心,再次转回到了洛阳城本身。
在43军的强有力支援下,在洛阳城中驻守的15军和94师的信心也是大增,15军将原本布置在西线的力量,抽调补强到其他方向,更加增加了日军进攻的难度,日军虽然夜以继日的攻击,但是始终无法取得突破。
军人都是有荣誉心的,这种守城战,只要物资充足,后方有人支撑保障,越往后坚守的信心越强,前期的恐慌心理一过,到了后期越发沉稳,留下的漏洞就更少,守住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现在15军就是这种情况。
洛阳城内原本的子弹、手榴弹等弹药储备较为充足,补充了43军援助的一些兵器装备后,15军从城内武装了几千青壮,作为守卫洛阳的辅助力量。
在后有43军作为后援,天上有空军助战的情况下,15军守住洛阳的信心更加大增。到5月25日,日军尚在洛阳的外围阵地纠缠,此时15军已经在洛阳城内坚守2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