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过多久,家人们陆续到来。这几年,舒水、舒江在萌宝赚了钱,陆续结婚生子。他们的媳妇也被向莲华安排到萌宝上班。
专用包间里的一张桌坐不下,又加了一张桌。把隔壁包间也用上了。
舒水一进门就笑眯眯地拱手道贺:“祝贺舅母大学毕业了。”
接着,他又交待自己四岁的儿子:“舒标你看,舅婆一边工作,一边自学,都大学毕业了。你一天到晚的读书,要是还考不上大学,就太丢人了。”
舒标小脸肉嘟嘟的,看到房间里这么多人,害羞地躲在自己母亲身后。
老四舒艳也来了。她嫁得早,婆家离娘家才三分钟路程,男人是家中独子,经济条件不错。长女杨圆跟舒标只相差两个多月,人如其名,小脸圆圆的。
她也牵住母亲的衣角,躲在舒艳身后。看到同样躲在母亲身后的舒标,两兄妹又相互扮鬼脸。舒艳说起两孩子的趣事:
“这两孩子现在就知道吃。上半年想送他们去幼儿园,结果村里孩子太少,开不起班。老师把他们俩放在一年级,就坐在讲堂下面第一排,方便监督。
老师也不管他俩听不听。然后,他们上课时间跑出去玩,一人买了根冰棍拿回教室,坐在位置上舔着吃。老师跟我投诉,让别给孩子零花钱。”
“啊?他们坐在讲台下面吃,其他孩子哪有心思上课?”
“本来上幼儿园的年龄,跟着一年级的人上课,也就是玩。”
“老师说他们学的还可以,9月份直接上一年级。”
赵建新、赵建成也来了。他们读五年级、四年级,比小时候稳重不少。先恭敬地对向莲华道贺:“恭喜伯母大学毕业。”之后,就退至赵志灵身边。
“这两兄弟学习怎么样?”
“还行。”赵志灵的眉眼中隐有得色:“刚上小学时确实让我头疼。后来,予舒给我出了个主意,俩孩子的学习成绩变好了。”
众人一听这话纷纷取经:“什么法子?快说出来让我们学一下。”
赵予舒就把当初给表弟制定的奖励规则解释了一遍。众人无不惊叹:“这法子确实好。回头我也试试。”
舒水笑道:“孩子们的学业肯定不会太差。有舅妈、予舒作榜样,其他人哪里好意思不努力!你说是不是?舒标?”
舒标小脑袋点的跟鸡啄米似的:“嗯,我也要像予舒姨那么厉害!”
“你要叫姑姑,不是叫姨。”
“圆圆也叫姨啊,为啥我不能叫姨?我就要跟圆圆一样。”
向莲华打圆场:“孩子喜欢叫姨,就让他这么叫吧。大点就知道改了。”然后,舒标就不改了,一直叫姨。庆幸这不是坏习惯。
“以后这些孩子大了做什么好呢?是不是考公更好些?听说超过35岁就不让考公了。为什么搞出这样的规定?”
赵常跃思索了会,这才答道:“如果学习成绩很好,情商也很好,喜欢体制内的稳定,那就去考公吧。
如果不喜欢那种氛围,就就经商。反正我们集团的摊子已经铺开,机会很多。
我听姨爷解释过,考公规定35岁的上限,是考虑到有人之前没交过社保。如果35岁后还考公,到退休年龄时,社保缴费年限就达不到享用社保的年限。
但这个作法可能会让很多小私企跟风,带来不好的影响。予舒,你记一下:我们集团的招聘制度里,一定要加上一条:不得辞退45岁以上的员工。”
旁边的赵贵园也一个劲点头:“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养家压力很大。他们比年轻人更需要工作机会。”
舒玉善一直笑得慈祥,此时也清了清嗓子。母亲们赶忙制住玩闹的小童,让他们坐在自己怀里,安静听长辈说话:
“当年赵家先祖往上数很多辈都是大地主,主要是靠佃户种地交租生活。我爷爷、常跃的曾祖父,曾经交待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他说:‘佃户也是人,会老去、会生病,也有家人需要供养。我们不能对佃户太苛刻。’
赵家虽然田地很多,但一直没有攒下太多家产。就是因为,他们每遇荒年就给佃户减租、开仓放粮,让佃户能休养生息。
不过,也正因为这个举动,当年其他地方批斗最厉害时,我们村除了孙婆子一家,其他人都同意把老赵家评为富裕中农,让家公免去被游街批斗。
你们作为老赵家的后人,一定得记住,待人要宽容、善良。虽然现在没有佃户、长工的叫法,大家都是自由身,但对公司员工一定要宽厚。
这可能会让我们损失一部分明面上的利益,但却收获了人心和尊重。”
向莲华的父母之前是贫下中农,没读过什么书,在这个小姐出身的亲家母面前,会下意识的矮一头。听她说出这番话,也一直不住点头。
向莲华的妹妹、哥哥都在萌宝上班,自然是唯他们马首是瞻。只有她弟弟夫妇比较特殊,在体制内,但他们也守规矩。
大家都安安静静地聆听着老祖的教诲。赵予舒快速记录着父亲的交待,也把小姑父和奶奶的解释暗自记在心里。
服务员又端来几盘菜:“菜上齐了,请慢用。”
赵常跃笑眯眯地将豆腐转到舒玉善身前,“妈,你先动一筷子。岳父岳母,你们也先动筷子。”
舒玉善笑着邀请:“来,亲家们一起开动。”她举箸稳稳地夹了片豆腐,另外两位老人也夹了一筷子面前的菜,其他人这才开始动筷。
舒平让人先照看着厨房,从后厨过来跟大家打招呼:“今天的菜味道怎么样?”
“味道肯定不错的了,不然这饭店生意也不会这么好。”
“舒平忙这么久也累了,快坐下来吃饭。”
一大家子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中分享着生活的趣事、聆听着祖辈的训导,畅谈着未来的憧憬。
这就是家族的力量:彼此的心灵在交流中碰撞、融合,如同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传递着温暖与希望。
同属炎黄子孙,那些流淌在血脉中的先祖基因,是一条跨越时空、地域的无形纽带。无论岁月如何变迁,相隔多么遥远,每当我们因华族儿女的身份相聚,便能感受到那份镌刻在灵魂深处的亲切与熟悉。
先祖的勤奋与勇敢,也在持续的代际互动中,被悄然唤醒、延续与升华。从古老的华族大地,到如今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份精神力量从未消散。
这便是传承的力量—它无声无息,却深深扎根于每一个华族儿女的生命之中,成为华族在历史长河中破浪前行、屹立不倒的永恒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