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治疗血液疾病时,任何的决策与用药都必须慎之又慎。
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差池,便可能引发难以挽回的后果 。
若是药效相冲相克,便极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
不仅无法治愈病症,还会使患者的身体遭受更大的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这药效的改进,肯定是需要基于知道药效成分以及比例的。
如果盲目用药,实现所谓的“灵气疏导”。
就如同在黑暗中盲目摸索,没有任何方向和依据。
每一味药材都有其独特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
不同的药材搭配和剂量变化,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在不了解天元药会药剂确切成分和比例的情况下。
随意添加其他药物来疏导灵气,很可能打破原本就脆弱的身体平衡。
比如,若有一味寒性药材在天元药会的药剂中起着关键的清热凉血作用。
盲目加入一味温燥的药材去疏导灵气,二者药性相克。
不仅会使清热凉血的效果大打折扣。
还可能因过度温燥,导致体内阴液进一步损耗,加重血症患者的阴虚症状。
引发诸如潮热盗汗、心烦失眠等不良反应,让病情雪上加霜。
又或者,两种药材的剂量搭配不当,可能会使某些成分过量摄入。
对肝肾等重要脏器造成负担,引发中毒反应。
这些都算轻微的症状,要是药性冲突严重。
血液不通、阴阳不和,脑梗心梗,暴毙而亡。
所以,在对这种复杂病症的药物进行改良时,必须慎之又慎。
只有精准把握药效成分和比例,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当然!像这种反推导药品成分,普天之下,有这种医术和能力的人超过一手。
毕竟,这不仅要求深厚的医学造诣,和多年来对各类病症的钻研。
还要求对药材认知的广度和深度,对每种药材的特性了如指掌。
每一味药材,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炮制方法。
甚至不同产地、采摘时节对药效的影响,都需谙熟于心。
甚至与其他药材结合时,产生的协同增效、相互制约等复杂反应,都得烂熟于胸。
比如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等功效。
若与当归相配,按五比一的比例组成当归补血汤。
便能气血双补,让补气生血之效大增。
可要是与藜芦相遇,二者相畏,不仅药效尽失,还可能引发不良反应,危害健康。
在此基础上,在脑海中构建起了庞大而复杂的知识体系。
药材比例的分析和推算,并非简单的数字组合,而是一门精妙的艺术。
以四物汤为例,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这四味药。
不同的比例调配,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当熟地黄用量偏重时,滋阴补血之力更甚,适用于血虚症状明显者。
若川芎比例增加,其活血行气功效突出,对血瘀气滞导致的月经不调更为有效。
在反推导药品成分的过程中,对于药材比例的精准判断至关重要。
这需要从药剂的气味浓淡、颜色深浅、口感差异等多方面去综合考量。
比如,闻到药剂中散发着浓郁的辛香之气,便需思索可能是哪种药材及其大致用量。
是小茴香的微微甜香,还是高良姜的浓烈辛香。
进而推测,与之搭配的其他药材比例是否合理。
从药剂呈现的气味、颜色、质地,再到服用后产生的细微反应,都能成为推导成分的线索。
当然,天元药会这般行径,背后怕是藏着不可告人的利益算计。
便是:调和阴阳,续命治病;不疏灵气,谋财伤命。
这样一来,患者服用药剂后,身体的阴阳暂时得到调和。
病症有所缓解,确实能够保住性命。
可由于灵气无法疏导,体内的气血循环始终无法彻底顺畅。
进一步降低药品平衡阴阳的效果,病症就会反复发作。
如此,患者便不得不持续购买药剂。
极大地提高了病人的用药需求,以及用药频率。
早在一开始,张同善就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
然而,他之所以没有说出口,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个是因为还没有十足的把握,对于药品成分和比例还不太清楚。
毕竟,这药剂成分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
万一真的因为药性相克,无法同时实现调和阴阳平衡以及灵气疏导。
贸然提出质疑,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可能引发不必要的混乱。
其二是因为,说到底天元药会研发出这个药剂,也算功德无量。
尽管这药剂存在缺陷,但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痛苦,延长了患者的生命。
若如没有这个药剂,臭蛋母亲早早便撒手人寰。
在没有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之前,张同善不想轻易否定他们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