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道、张婉落和臭蛋三人赶回家中,找到了那个装满辅助工具的箱子。
然后,他们便拎着箱子,火急火燎赶回臭蛋家中。
张同善还在臭蛋家中,进行药材成分的推导。
之前,之所以让宇道几人回去取设备,而非带着药品回住处。
就是为了不打断思路,同时也好根据臭蛋母亲的病情具体情况,对症改进药品和下药。
尽管,当天张同善没能如预期完成全部药材成分的分析。
但已识别出的主味药成为关键突破口。
张同善迅速调整策略,将分析出的主味药特性与臭蛋母亲的病症表现相结合。
参考大量古籍,开始构思改良药剂的初步方案。
第二天,便分析和推算出,天元药会这个血症药剂的所有成分。
随即,张同善全身心投入到对臭蛋母亲病症的深度剖析中。
依据中医的整体观念,他将臭蛋母亲的身体状况视为一个有机整体。
从面色、舌苔、脉象,到日常的饮食、睡眠、情志,无一不详细询问。
全面考量其气血、脏腑的盛衰虚实。
张同善再度细细审视已分析出的药方。
遵循中医“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
深入探究每一味药材,在方中的角色与作用。
君药是何方神圣,它是否真的直击病症要害。
臣药又能否辅助君药,增强疗效。
佐药该如何调和药性,制约君、臣药的峻烈。
使药能否引领诸药直达病所,这些问题在他脑海中不断盘旋。
在对药材特性的钻研上,张同善着重关注药性的相生相克、共生互惠关系。
比如,对于药性峻猛的主药,他思索运用药性温和的佐药来调和。
使其既能发挥强大的疗效,又不至于损伤臭蛋母亲本就虚弱的正气。
就像战场上勇猛的先锋,需要有稳健的后援来支撑,才能既冲锋陷阵,又无后顾之忧。
又考虑到气血同病的情况,他
张同善反复权衡,选择既能活血调和又能益气养血的药材组合。
以达气血双补、阴阳平和而生正气的目的。
张同善深知,气血就如同身体的两条河流。
只有都畅通无阻,身体才能充满活力。
在分析药材归经时,张同善更是如同精准的导航仪。
精准定位病症所在脏腑经络,选用归经契合的药材。
增强药物对病所的靶向作用,让药物能够有的放矢,直捣黄龙。
基于此番深入分析,张同善开始对药方进行有条不紊的改进。
他谨慎地调整药材的剂量。
依据病症的轻重缓急,精准把控每一味药的用量,做到恰到好处。
多一分则太过,少一分则不足,每一次调整都像是在雕琢一件艺术品。
同时,巧妙地增减药材,添加一些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的药材。
去除可能产生不良反应的药物。
张同善时而皱眉思考,时而又微微点头。
经过反复斟酌、权衡利弊,一个更为科学、完善的改良药方逐渐成型。
终于,经过多次的分析和调整,张同善成功改进了药剂。
此时,张同善才缓缓说出了最开始的“难言之隐”。
能延缓和抑制血症病情的药剂,不应该像天元药会这般。
从一开始,张同善便发现,这药剂只调理人体阴阳平衡,而不引气。
身体阴阳平衡而不疏引灵气,灵气便会在体内紊乱,进一步导致阴阳不平衡。
如此反复,身体越来越弱。
正常情况,调理身体阴阳平衡比疏导灵气要难很多。
可天元药会却完成最难的部分,容易的部分没有去做。
按道理,阴阳平衡都能实现,灵气疏导便不会多难。
张同善之所以能保证改进药剂,便是基于这一逻辑。
不然,张同善面对如此血症,也是束手无策。
更重要的是,并不是用天元药会的药治疗阴阳平衡。
再开一味药疏导灵气,1+1=2这般简单。
这是治疗血症之药,以药效蕴阴阳平衡。
稍有不慎,便会引发全身疾病的后果。
毕竟,这是血液疾病。
而血液作为生命的重要载体,宛如一张无形的大网,遍布全身各处。
从头顶的每一根发丝的生长,到脚底的每一寸肌肤。
从心脏的有力跳动,到指尖的细微感知。
血液无时无刻不在循环往复。
为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输送着至关重要的养分与氧气。
同时又将代谢产生的废物带出体外。
一旦血液出现病症,就如同纯净的水源被污染。
随着血液循环,这“污染”会迅速扩散至身体的每一个角落。
血液的病变可能改变其黏稠度,影响流速。
使得心脏泵血负担加重,进而引发心血管系统的一系列问题。
如心悸、胸闷、高血压等。
也可能导致血液中,携带氧气的能力下降。
让大脑、肝脏、肾脏等重要脏器因缺氧而功能受损。
出现头晕目眩、黄疸、肾功能衰竭等严重症状。
而且,由于免疫系统依赖血液中的免疫细胞来发挥作用。
血液疾病还会削弱人体的免疫力,使身体极易受到各种病菌的侵袭。
引发感染性疾病,进一步加剧病情的复杂性和严重性。
当然,上述这般条理清晰、逻辑缜密的病理和科学理论的解释,这个时代还没有。
当前医道对于人体气血、阴阳与病症之间的内在联系。
尚未达到如此深入、系统的认知程度。
但架不住张同善经验丰富,各种疑难杂症都见过不少。
盲目用药治疗血症的后果,张同善还是一清二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