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张大帅的贴身侍卫长我还真有所耳闻。
据说这个赵侍卫长在家行二,从小就聪明,但是除了聪明之外,还多了一份不太属于土生土长东北农民的机灵劲儿。当时正是动乱年代,各国列强瓜分华夏,民不聊生,军阀割据,哪怕是朴实的农民勤勤恳恳劳作一年,也未必能让全家有个最基本的温饱。
但是这赵侍卫长(下文简称小赵)却有点不同,他出生的家庭在当时来说就算是衣食无忧了,他爹老赵是本村的村长,虽说不是家资巨富的那种大地主,但是也算是有田有地,家里长工也有十几个,在当时来说也算是非常殷实的家境了。
不过赵家却不是那种压榨百姓的坏地主,因为本身这条村子就叫赵家村,整个村里百十户人家基本上都算是亲戚,所以找村长对村民那是非常的不错的。
当时的东北正是地广人稀的年月,地有的是,但是人少,但是相反的关内确实人多地少,所以在关内活不下去的百姓很多都拖家带口的闯关东,而东北本身民风淳朴,也不排斥外来户,也就是那个时候,东北的人口开始迅速增长。
小赵长到十二岁的时候,本来该是上学的岁数,按说赵家的家底也请得起先生回家教书,可是这小赵却说啥也学不进去,哪怕老赵皮带都抽断了几根,小赵依旧是不肯服软,老赵无奈只得作罢,既然不能读书,那就学学经商,虽说自家是种地起家,但是这几年因为关内大批闯关东的人落户到村里,村子大了,能够种的地多了,赵家也开始做起了生意。
可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小赵对于生意也是兴趣缺乏,反而喜欢起了舞刀弄枪和骑马来,这可不是好兆头,要知道当时舞刀弄枪再加上骑马,在东北唯一的就业机会就是上山当土匪。
这苗头必须得扼杀在摇篮里,否则要是真让小赵当了土匪,被官府抓了可是杀头的罪过,老赵足足实实的打了小赵一顿,本想着慢慢教育小赵,没想到第二天小赵就没影了,这一丢,就足足丢了十年。
起初老赵以为小赵就是赌气,有个两三个月也就回来了,可是足足等了一年,小赵还是没回来,而且有往辽阳和新民贩马的老客儿说,看见小赵跟着土匪上山啦。
这可把老赵吓坏了,虽说小赵是老二,但是,小赵他哥从小生下来体弱多病,六岁的时候一场天花就没了,所以,其实说起来,小赵就是赵家的独苗。没办法,老赵家全家都出门找起了小赵来,这一找就是十年。
这个十年,对赵家来说是坑家败产的十年,对华夏来说,却是朝代更迭的十年,从大清到民国,老百姓只是从一个水深火热到了另一个水深火热罢了。
到了十年头上,村长老赵家的门忽然大开,从村外呼呼啦啦来了几十辆大车,上面拉满了粮食米面、猪肉牛肉羊肉、成匹的布和各种生活用品,原来,小赵现在已经成了东北巡阅史兼四省大帅张大帅的贴身侍卫长,还认了大帅做干爹。
原来小赵离家出走第三年,就在新民落下了脚,在一家豆腐店干活,有一天傍晚的时候,前方忽然跑过来一个满身是血的小个子,手里还拎着枪,小赵虽说吓了一跳,但是似乎并没有吓懵,来人说后面有人追杀他,叫小赵帮忙隐瞒他的行迹,转身就躲进了小赵身后的厨房里。
过了一会儿,真的追来了一群清朝的官兵,问小赵,看没看到一个拎着手枪浑身是血的小个子,小赵很聪明,给官兵指了一个方向就引走了官兵。
过了一会儿,矮个子从厨房出来,觉得小赵胆大心细,就带着小赵离开了豆腐坊,上山当了土匪,这其实正是小赵从小就梦寐以求的事儿。
又过了几年,清朝倒台,民国成立,小个子当上了师长,两年之后,东北三省的军政大权全掌握在小个子手里,东北老人都知道,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张大帅。
而小赵也成了大帅的干儿子,兼侍卫队长,一直跟着大帅南征北战了一生。
这会儿,小赵终于是扬眉吐气了,找到了一直在外寻找他的全家人,并拿出了一大笔钱送全家人回村,并且衣锦还乡。
以后的历史,老东北人都清楚,张大帅问鼎中原,随后不愿意和倭寇勾结卖国求荣,被倭国特务炸死在皇姑屯火车站,当时的小赵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出了大帅的遗体。并且在大帅弥留之际记下了大帅的遗愿,转达给了少帅,这才有了以后东北的故事,少帅辗转东北西北,最后促成华夏统一抗倭,成就了千古功臣之名。
这时的小赵已经回了老家养老,并且生了三子一女,三个儿子小赵在他们十八岁的时候都让他们加入了队伍抗倭去了,最后都死在了战场上,只有一个女儿一直陪在小赵身边。
而小赵临终之时,华夏已经彻底战胜倭国,小赵也安详的闭上了眼。
这个赵老太太就是小赵的孙女,因为三个哥哥都死在抗倭战场上,所以赵家女儿不管嫁给谁,都得有一个后代跟着赵姓,而这个孙女如今也已经六十来岁了,因为当年跟着大帅的帅府厨子最后跟着小赵回了赵家村,并且把一手精湛的厨艺教给了小赵的闺女,于是,这老东北帅府菜就这么曲曲折折的传了下来。
听完韩天志的讲述,我们几个都是唏嘘不已,张大帅的故事我们都是从小听着长大的,万没想到,这个传奇人物身边的人的后人如今还能见到。
韩天志指着桌上刚上的锅包肉道,“就说这个锅包肉,咱们小时候吃的都是糖醋的对吧,后来改成了番茄酱的,但是百来年之前,大帅府吃的锅包肉,居然已经开始用鲜柠檬片了,你们尝尝,绝对是别有一番风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