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游牧民族,中原王朝有什么好办法?】
贞观时空,李世民对着天幕笑了笑:“还能怎么样?占领呗。”
此时的刘彻也想知道有什么好办法,他要去北伐了。
【以明朝为例,明朝除了修长城这个手段还有烧荒,捣巢等一系列办法。】
【烧荒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安全且高效的办法。】
【明朝在秋冬季节派出一小部分去草原上放火。】
【作为游牧民族的蒙古,对草原的依赖不亚于中原王朝对农田的依赖。】
【在秋冬季节把草场烧了,就相当于在春秋季节把汉人的庄稼薅了。】
。。。。。。历代君主无语了,这种绝户办法到底是谁想出来的,不过这也是个好办法。
此时的刘邦眼前一亮:“赶紧的,派人去。”
【明朝烧荒的习惯从永乐时期就开始了,】
永乐五年十二月癸已日,镇守大同江阴侯吴高奏请:沿边草盛,欲焚之。】
【永乐皇帝朱棣敕令此事可行,但当稳妥操作。他下令指示。】
【最当第虑,旁近未知,或生疑怪。且巡微军马仓猝难避,屯堡房舍将有所损,须预报之使备。】
。。。。。朱元璋愣了一下:“朱棣这小子,不错。”
【从这里开始,焚烧草原就成了明朝边军的日常工作。】
【宣德七年九月镇守山西都督佥事李谦上请:偏头关外,地临黄河,皆边境冲要之处,草木茂盛。或有寇盗往来,难于了望,请如大同,宣府例,至冬初发兵烧荒。】
【近地水草有余,故也,乞敕边将遇秋深率兵,约日同出数百里外,纵火焚烧,使胡马无水草可恃。正统皇帝命所司计议以闻,颇采用之。】
【正统七年十二月,翰林院编修徐理上言五事。】
【今宜于每年九月,尽敕坐营将官巡边。分为三路,一出宣府以抵赤城独石,出大同以抵万全,一出山海以抵辽东。各出塞三五百里,烧荒哨瞪,如遇虏寇出没,即相机剿杀。每岁冬出,春归休息。】
【甚至明宣宗朱瞻基还嘱咐边军,放火时要注意安全。】
【烧荒固常例,师行不可不谨,遂敕诸将肃部伍,严号令,毋或怠忽,为虏所窥。】
【甚至到了明英宗时期,都有固定的烧荒时间,因为北方草原会在秋天朝贡,为了避免人家因为大火来不了,把放火的时间提前了。】
。。。。。朱元璋懵了,还有这种操作?
【但是到了明朝后期,因为放火没有军功,明朝边军就不愿意放火了,而是选择了另一种比较危险的方式,那便是捣巢。】
【游牧民族南下抢劫时,明朝军队便会深入游牧民族的大后方。】
【你蒙古人南下抢我的粮食,那我就去你蒙古包杀你全家的男女老幼,拿走你全部牲畜,主打一个互相伤害。】
【这种跑到人家家里搞破坏的事,明朝每年都干。】
【就比如成化时期占领河套地区的蒙古人,过一点时间就去内地抢劫。】
【之后成化皇帝就派人进入河套地区杀人家全家。】
【对于这种绝户的手段,成化皇帝表示非常熟悉。】
【到了成化九年,河套地区的蒙古人受不了了,家中的妻儿老小基本都被明军物理超度了。】
【以至于蒙古人在河套地区活不下去了,只能离开。】
朱元璋哈哈大笑:“是见深的风格,咱喜欢。”
【但是这种事干多了,自然会出岔子,像明末的悍将李如松就是被蒙古人下套,在万历二十六年战死,尸骨无存,万历皇帝也只能弄一个衣冠冢。】
朱元璋眉头一皱:“妹子,咱要去万历时空一趟,提醒一下。”
先别管李如松如何,在万历时空,有个能干实事的就不错了。
“行,快去快回。”马皇后也知道万历时空的情况。
这条天幕无疑是给历代提了个醒,虽然现在烧荒是干不了了,但是可以捣巢啊。
天幕空间中,朱媺娖放下了小天幕:“唉,历代都学习我大明了。”
“好办法,自然会有人学。”张彦也不得不承认,明朝的办法确实不错。
“对了,张公子,你对秦舞阳怎么看?”
朱媺娖最近看历史,正好看到荆轲刺秦。
“能怎么看,垃圾一个。”
朱媺娖不理解:“你说他十三岁就敢杀人,就算不敢面对秦始皇,也不至于被吓的动不了吧。”
“坤兴公主,秦舞阳不是普通人,他爷爷叫秦开,秦开可是能追着东胡打的狠人,秦舞阳是妥妥的军三代。”
“秦舞阳敢杀人,那是因为他知道有人给他兜底,燕国法律奈何不了他,他杀人是不珍惜别人的命,不代表他不怕死。”
“他之所以害怕,那是因为他知道,秦始皇一句话就能要了他的命,秦舞阳说白了就是一个小混混,所谓气盛于外,内必不足。”
“当刺客,尤其是刺杀君主,必须有真正舍身忘死的精神,古今中外都一样,能做大事的人,都不是炸炸呼呼的人。”
朱媺娖仿佛明白了:“原来是这样啊,不过我还是感觉他的心理素质太差了。”
张彦被朱媺娖的天真逗笑了:“坤兴公主,你去也不行,秦舞阳跟着荆轲刺杀秦始皇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两侧黑压压的秦军。”
“我是近距离接触过秦军的,那都是一群狠人,什么砍脑袋割鼻子,对于秦军来说,那是家常便饭。”
“你说秦舞阳狠,实际上秦舞阳面对的秦军之中,比他狠的一抓一大把。”
“先别说秦舞阳敢不敢动手,他只要能和秦军士兵对视,心里不打怵,都算他秦舞阳有种。”
“啊,原来是这样啊。”朱媺娖并没有近距离接触过百战精兵,自然不理解百战精兵的压迫感。
天幕上看到的,毕竟不是真实的。
(作者近距离接触过越战老兵,就算老了,那眼神也够震慑人心的了,被人家盯着,你都不敢和人家对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