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辩感触颇深,让人将糜竺叫入车驾内,陪同大家一起议政。
“糜卿,真有一些话,想跟你好好说说。”
“请陛下示下。”
刘辩拿来一张白纸,交到了糜竺手中。
“卿闻闻。”
“喏。”
糜竺小心翼翼的捧着,像是捧着什么易碎品,凑近鼻子嗅了几口,然后一脸惊咦的抬起头。
“这白纸之上,怎还有花香?有点像桃花的味道。”
现在哪来的桃花。
刘辩哈哈一笑,说道:
“朕有一位叫韩暨的爱卿,为朕研究出一个好宝贝,不管往什么上面滴几滴,芳香都能持续许久。”
士大夫好闻香,司马懿为了让少府赚更多的钱,于是想出个主意。
往纸浆里加新研究出的香水!
如此一来,原本对白纸有些抵触的士人,全面接受了韩侯纸。
关于司马懿为什么会这么上心,刘辩大概知道,对方是想帮司马家分担一些。
司马家天天挖坟是因为朝廷没钱,要是朝廷能多赚些钱,就不至于如此了。
刘辩继续开口道:“朕主要是想告诉你,有这么一款东西,在衣服上滴一滴,就能香上许久,卿觉得能不能赚钱?”
糜竺从震惊中回神,他不假思索的点头,“能,能赚很多很多钱。”
“好!朕将它取名为香水,到了洛阳,卿替朕把钱赚回来。”
“喏。”
糜竺答应下来,赚钱他擅长的很,整个糜家都擅长。
正好聊到钱,郭嘉迟疑着开口道:
“陛下,臣有一事,觉得要提醒陛下一二。”
刘辩看他的样子就知道他在想什么。
大概是庄稼收获了,可按照刘辩之前的旨意,朝廷不收租出去那些地的粮赋,而是要拿钱买。
这样一来,朝廷会有一个巨大的开销,同时各地的粮赋会锐减。
今年还好些,能印许多新钱握在手里买粮食。
明年呢?以后呢?
“奉孝是想问买粮的事?”
“是,朝廷负担太重,恐非长久之计。”
“嗯。”刘辩点头,既然聊到了这,干脆就把话都说清楚。
他没第一时间解释,而是笑着望向小诸葛,问道:
“孔明几日来少有说话,朕问你,如果朕把这个难题交给你,你可有法子解决?”
众人都面露诧异,望向诸葛亮。
天子对此人看的未免太重了,屁大点的孩子懂什么?
刘辩哈哈一笑,说道:“诸位岂不闻曹冲称象之典故?”
刚说完他就意识到不对。
程昱挠了挠头,疑惑的问:
“这曹冲是何先贤?臣愚钝,还真未曾听说,郭大人听说过吗?”
郭嘉在脑海中仔细搜索着这个名字,认真的摇头道:
“我也未曾听闻,姓曹?莫非是曹操的祖宗?就算不是,或许他听说过。”
“咳咳。”
刘辩轻咳一声,故作威仪的说道:
“没听说就算了,继续说事,孔明说说怎么办。”
大家的注意力被拉回在事情上。
诸葛亮低头思索,诸葛均紧张的拉着他,呼吸凌乱的不像话。
好在没过多久,诸葛亮脑中灵光一闪,看似复杂的问题,实际上却是在送分。
他对刘辩拱手道:
“臣下以为,陛下用糜大人,关键一定在糜大人身上。”
程昱嘴角抽搐,还以为这小孩有什么高见,说了跟没说一样。
郭嘉盯着他看了一会儿,忽然露出惊讶之色,再望向刘辩,果不其然,见刘辩开怀大笑起来。
“没错,糜卿,你的任务任重而道远,朕今日给你一句话,你若能办到,就是我大汉的财神爷。”
糜竺面露紧张,小心的问道:“不知是何话?”
刘辩笑意收敛,摆出一副认真的样子,正色道:
“甭管朕印多少钱,你都要帮朕把花出去的,全赚回朝廷口袋里。”
糜竺愕然在原地。
这哪是任重而道远,分明是要了他老命。
刘辩眸色变得幽深,望向众人,说道:
“朕不想瞒你们,豪强藏匿人口的事,诸位应当都清楚,朝廷收上来的赋税,只会一年比一年少,不会一年比一年多。”
哪怕是天下安定。
因为豪强只会藏匿越来越多的人,哪有往外送的道理?
没有战乱,他们会越来越强大,他们强大了,能收上来的赋税就更少了。
对此,刘辩有一道完美的解决办法。
他看着陷入沉思的众人,开始缓缓说出自己的规划。
“粮赋只是第一步,朕欲取消乱七八糟的赋税,而专收商业赋税。”
他知道大伙想问商业赋税是什么,先压了压手掌示意他们安静,这才继续道:
“首先,百姓要买东西吧?有粮铺肉铺衣铺等等,朕要求每家商铺上交两成收入给朝廷,以换取朝廷的庇护和扶持。”
郭嘉当即摇头,“成本太高,商铺难以维持,生意怕是做不下去。”
刘辩笑道:“成本太高那就涨价啊,每件商品涨价两成,大家赚的还是一样多。”
至于有没有商人去卷价格,那就不是他该考虑的了。
商人愿意牺牲自己,对他来说是好事。
这次轮到糜竺提出质疑:“陛下,臣认为,若涨价两成,百姓可就买不起了。”
他跟百姓打交道比较多,知道百姓现在的状况。
商铺上交两成,然后再涨价两成,商铺倒是没什么损失,百姓怎么办?
这时候一道稚嫩的声音响起,诸葛亮勾唇笑道:
“陛下免了天下赋税,百姓兜里的钱不就多了,所以说其实是换了种不经意间交的方式罢了。”
糜竺后知后觉的望向刘辩。
刘辩点头,赞叹道:“没错,朕还打算在几十年后,逐步对各种工坊收两成赋税,对工坊下用的每一名工、奴,收个人的两成所得,只要是有钱流通的地方,都要交两成。”
车厢内顿时陷入寂静。
郭嘉掰着指头一算,这是一笔巨大的收入,能解决朝廷的问题,但是……
他望着刘辩,怔然道:“一件衣服,若从养蚕算起,桑叶种植处朝廷收两成赋,种植的农户再每人收两成所得,最后桑叶涨价来到养蚕工坊,蚕坊陛下又收两成,奴工再每人收个人两成,蚕丝继续涨价往下一个地方去,又是两成赋和几十位长工的所得两成……”
“最终做好的衣服进入商铺,陛下还收两成,而来买衣服的百姓,手里从工坊赚来的钱,陛下又收两成,然后买下衣服……这一件普普通通的衣服,陛下……”
这哪是免天下赋税啊。
全都在涨成本,就拿工钱的长工倒霉。
几十道两成,全加在一个人头上,这得是多少了。
大汉不得立马进入蓬勃发展的高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