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风起云涌的1952年,包佳俊老师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悄然降临于世。
岁月如梭,转眼间,他已步入了三十七岁的门槛,这一年,他恰好比张聪年长整整十岁。命运的安排总是那么奇妙,让这两个原本毫无交集的人,在命运的洪流中相遇。
两人的相遇,看似不过是茫茫人海中的一次擦肩而过,充满了偶然性,但细细品味,却又好似冥冥之中早有定数。
最初的时候,他们就宛如那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一般,各自沉浸于属于自己的那个小小世界当中,埋头忙碌着,对于对方的存在浑然不知。
那位名叫包佳俊的老师,正任职于京都的《民族团结》杂志社,并担任编辑部主任一职。他每天周旋于各种稿件与编辑事务之间,生活充实且繁忙。
与此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张聪,则在湘西州委宣传部兢兢业业地工作着。尽管身处不同地域,从事着各异的工作,但他们都在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默默付出着。
这遥远的空间距离以及身份地位的巨大差异,犹如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横亘在两人中间,使得他们几乎没有任何机会能够相遇、相见,更别提相互认识并了解对方了。
可是啊,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它手中那根看不见摸不着的红线,却在人们最意想不到的时刻悄然发挥作用,将原本毫无关联的两个人紧紧地缠绕在了一块儿。
一切皆因那场盛大的湘西州三十年大庆的新闻宣传活动而起。为了确保此次庆典的新闻报道工作顺利展开,包佳俊老师亲自率领团队奔赴湘西州。
而负责接待并全程陪同的正是张聪。就这样,在接下来长达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张聪始终如一地陪伴在包老师身旁,两人共同经历了许多难忘的瞬间。
在一次次的交谈中,他们的了解日益加深,彼此间的距离也逐渐拉近。他们开始发现,原来彼此都有着对新闻事业的无限热爱与追求,这份共同的信念让他们更加亲近。于是,他们开始相约一起探讨新闻热点、一起撰写文章,甚至一起规划着未来的梦想。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着,将整个小镇装扮得银装素裹。包佳俊老师和张聪坐在一家小酒馆里,炉火熊熊地燃烧着,驱散了周身的寒意。他们举杯相庆,为彼此的友谊干杯,更为即将到来的春天和新的梦想而欢呼。
1989 年早春二月,料峭春寒还未完全褪去,空气中仍弥漫着丝丝凉意。就在这样一个乍暖还寒的清晨,一阵清脆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张聪家中的宁静。
张聪匆匆忙忙地跑过去接起电话,当他听到电话那头传来熟悉而又亲切的声音时,整个人瞬间愣住了。
“张聪啊!”电话那头传来包佳俊老师兴奋得有些颤抖的声音,那声音中饱含着满满的激动与期待,
“我有个天大的好消息要告诉你!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我现在正在着手筹建一份全新的报纸——《中国民族报》!目前各项工作都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当中,一旦这边的‘三定’方案最终敲定下来,我马上就把你调到北京来,咱们师徒俩一起大干一场,共同打拼出属于我们的一番宏伟事业!”
听完包佳俊老师这番话,张聪只觉得脑袋嗡嗡作响,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回应。这突如其来的喜讯让他如坠梦中,难以置信。
要知道,一直以来,去北京发展、投身于新闻传媒行业都是他深藏心底的梦想。而此刻,这个梦寐以求的机会竟然如同天上掉馅饼一般,毫无征兆地砸在了他的面前。
张聪呆呆地握着听筒,脑海中开始不受控制地浮现出一幅幅未来在北京奋斗的美好场景: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先进齐全的采编设备、忙碌而充实的工作节奏……
想到这些,他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起来,内心深处涌动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与感激之情。
他深知,如果没有包佳俊老师的赏识和提携,自己恐怕很难获得如此难得的机遇。此时此刻,他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立刻奔赴北京,开启这段崭新的人生旅程,在京城这片广阔天地中大显身手。
然而,生活总是充满了变数。就在他们满心欢喜地等待着中国民族报正式创立的时候,一场意想不到的变故却悄然降临。
由于一些难以言说的复杂缘由,包佳俊老师竟然遭受了“双开”的严厉处分,原本即将破茧而出的中国民族报也因此不幸夭折。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张聪瞬间从云端跌落到了谷底。
他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心中充满了失落与沮丧。他独自坐在窗前,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心中一片茫然。
他想过放弃,想过逃避,但每当这个时候,他总会想起包佳俊老师那双坚定的眼神和那份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与执着。这让他明白,只有勇敢地面对现实,才能够摆脱困境,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于是,他开始收拾心情,重新出发。他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家乡,继续从事着新闻宣传工作。虽然心中依旧留存着深深的遗憾,但他更加明白,只有不断地努力与奋斗,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岁月如流,转眼间几年过去了。张聪在家乡的新闻界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一名备受瞩目的新闻工作者。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张聪总会想起那段与包佳俊老师共度的时光。那些关于梦想、关于坚持、关于勇气的故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
他知道,无论未来有多么艰难与坎坷,只要心中有梦、有爱、有坚持,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光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