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在这次培训班里,他的角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曾经作为接受培训的学员,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了培训别人的老师。
这一转变,看似不可思议,却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得以实现。
一个多月前,他刚参加工作,跟着满老师参加了教字垭区通讯员培训班,那时的是他还是一个被培训的对象。
这无疑是一件令人敬佩且令自己欣慰的事情。也让他更加坚信,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没有什么是无法实现的。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这个培训班里,他结识了前来参加培训的八中物理老师潘泽。
潘老师年届不惑,是个瘦高个,衣着俭朴,那对深邃的眼睛表明他是一位智者。在讲台上,他是一位尽职尽责、备受学生尊敬的称职物理老师;在台下,他则是闻名乡里的优秀通讯员。
每年,他都会在县广播站等新闻报、刊、台上发表多达 150 多件新闻稿,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令人赞叹不已。
张聪想象着潘老师在教书之余的生活。潘老师会深入到田间地角,与干部群众亲切交流,认真采访。然后,在忙碌的教学工作结束后,他又会加班加点,不辞辛劳地赶写新闻稿件。
那一盏盏深夜里依然亮着的灯光,见证了潘老师的努力和付出。
他想,这样的生活一定既辛苦又充实。张聪不禁对潘泽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他渴望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在新闻报道领域有着卓越成就的老师。
一天下午,培训结束得较早,张聪决定去八中拜访潘泽。他希望能够通过这次拜访,更深入地了解潘泽的新闻报道工作,学习他的经验和技巧。
走进八中的校园,张聪立刻感受到了一种浓厚的学术氛围。校园里绿树成荫,学生们三五成群地讨论着问题,老师们则忙碌地穿梭于各个教室之间。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张聪按照事先打听到的地址,来到了潘泽的办公室。此时此刻,潘泽正埋头整理着一堆资料,神情专注,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了他和手中的工作。
“潘老师,你好!”张聪轻轻敲了敲门,声音虽轻,却还是打断了潘泽的工作。
潘泽抬起头,看到张聪,脸上露出了热情的笑容:“哦,是张聪老师啊,快请进!”他放下手中的资料,起身迎接张聪。
张聪坐下后,与潘泽聊起了他的新闻报道工作。潘泽兴致勃勃地讲述着自己的经历。他说,为了挖掘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他常常会深入基层,与各种各样的人交流。
无论是农民、工人,还是基层干部,他都愿意倾听他们的故事,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心声。
在采访过程中,他也遇到过许多困难和挑战。有时候,采访对象不愿意配合,他就需要耐心地沟通,消除对方的顾虑;有时候,采访环境恶劣,他也毫不退缩,坚持完成采访任务。
而在撰写稿件时,他更是精益求精,力求用最准确、最生动的语言,将新闻事件呈现给读者。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这种热爱和执着深深地感染了张聪。
“潘老师,你每年都能发表那么多新闻稿,真是太厉害了!”张聪由衷地赞叹道。
潘泽微微一笑,说道:“其实,这也没什么秘诀。关键是要多跑、多看、多写。我每周末都会抽出时间去乡下采访,了解农民朋友的生活和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真正贴近民生的新闻报道。”他的话语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张聪点了点头,表示赞同。他深深地被潘泽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敬业精神所打动。他意识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就必须像潘泽一样,拥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
随后,潘泽又带着张聪参观了他的“新闻工作室”。这是一个简陋的角落,堆满了各种报纸、杂志和稿件。墙上贴满了潘泽发表的新闻报道的剪报,每一张都承载着他的辛勤付出和荣誉。
“这是我这么多年来写的新闻报道的剪报,每次看到它们,我都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潘泽指着墙上的剪报,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
张聪仔细地欣赏着每一张剪报,感受着潘泽在新闻报道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这些剪报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
有的是关于农村发展的报道,展现了农民生活的变化;有的是关于教育改革的报道,反映了学校教育的新风貌;还有的是关于文化传承的报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张聪深深地体会到,新闻报道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通过新闻报道,人们可以了解到社会的真实面貌,感受到时代的脉搏。而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就是要肩负起这份责任,用手中的笔,记录下这个时代的点点滴滴。
因为拥有着共同的爱好以及肩负着相同的使命,这使得张聪与潘泽迅速地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尽管两人年龄差距颇大,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无话不谈的忘年之交。
他们会一起探讨新闻报道的选题和写作技巧,分享彼此的经验和心得。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友谊也变得越来越深厚。
而且,伴随着时光的缓缓流逝,这份友情就如同陈酿老酒一般愈发醇厚香浓。
如果发现沅古坪地区重大报道题材,他们会一起合作,完成采访报道任务。
犹记得那是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里,张聪和潘泽一同前去采访那位将老教师李长青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