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起始者,有一种气质,而这种气质会遗传给整个部族的人民。
袁华喊出向着美洲航行时,开始不远万里杨帆远洋大海。各个不奴族的船只和商队,也沿着天然水路一路向前,探索未知的世界。
公元117年四月,额尔齐斯河畔的大地迎来了春天的气息。冰消雪融,万物复苏,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一群四河城勇敢的不奴族船员,他们一百人,驾驶着两条五十吨的风帆小船,从西域下水,沿着额尔齐斯河一路北上,开启了他们的未知旅途。
这群人带着开发新商路的使命,风帆和蒸汽发动机带着他们去了解世界,铠甲和武器给他们安全感,满船的食物和煤矿是他们的底气。
额尔齐斯河发源于阿尔泰山南坡,它从山脉中奔流而出,冲向北方的平原和丘陵。
四月初,河流刚刚从冬季的沉睡中苏醒,冰层逐渐消融,河水湍急而清澈。不奴族船员们在这样的季节启程,既是为了利用春季融雪带来的充沛水量,也是为了避开冬季的严寒和冰封。
他们中有矿产匠师,有白马少年,有贸易代表,有医生,有专门记录历史的女官,有战士,也有动植物学者。
他们登上两条遭重五十吨的小型船只,从西域下水,沿着额尔齐斯河一路向北。沿途,他们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河流在阿尔泰山的峡谷中奔腾,两岸是陡峭的山峰和崎岖的岩石。船员们需要小心翼翼地驾驶船只,躲避暗礁和湍急的水流。在进入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境内后,额尔齐斯河的水流逐渐变得平缓,但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他们需要面对变幻莫测的天气,以及陌生的地理环境。
沿路曲折,在浅滩地带,他们差一点放弃,可倔强的船员将人员和货物一点点搬下船只,等船只越过浅滩,再用随船的马匹运回船只。
不奴族的开拓法令,让这些人充满了干劲,因为他们可以优先建立贸易点,并从所有贸易中获得终生百分之一的提成。
但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由于冻土地带的河流在春季解冻时,上游的水流会冲向尚未解冻的下游,形成凌汛,河水漫出河道,形成大片沼泽。这些沼泽地区深浅要一点点试探,他们是新航道的开拓者,地形完全不知道,水深情况也完全未知,极为不便。船员们不得不一边测试水深,一边驾驶船只慢慢向前,在无数纷纭复杂的小河道间中艰难前行。
很多次,要掉头,要沿原路返回,重新寻找新的河道向前。
舰队主船长,叫做不奴瀚,他是一名阿兰族人的水手,在那个干旱的季节加入的不奴族,他在伏尔加河上已经航行了五年,他对冻土的河流非常了解。
不奴瀚对船员说道:“我不知道粮食到底够不够,我们在冻土之上,面临着诸多生存挑战。由于气候寒冷,不会再有食物和燃料的供应。我们只能尽量少消耗干粮,必须沿途捕获的鱼类和狩猎野兽来维持生存”。
此外,船员们还需要应对极端的天气变化,如暴风雪和寒潮。
在四月的北方大地,依然寒冷。
夜晚,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只能挤在狭小的船舱中,依靠导气的煤火炉来取暖。
在浮冰漂浮的河道之上,船员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不然,两块巨大的浮冰有可能压碎陷入其中的船只,落入河流的人体,会飞快失去温度,然后冻僵。
他们白日航行,夜晚就靠岸停泊,时常要面对无尽的冻土荒原。
日复一日的航行,除了身体上的折磨,船员们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长时间的航行和恶劣的环境让他们身心疲惫,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他们时刻面临着生命危险,但又无法回头,只能坚持前行。这种心理上的煎熬,让他们的旅程更加艰难。
他们每次到分岔河道,就会立下一块石碑,如果走错了,回头时,他们会把石碑移动去另一条河道入口,为后来人留下醒目的标记。
四月的冻土地带,大地依旧被厚厚的积雪覆盖。远处的山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银白色的光芒,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水晶艺术品。虽然气温已经开始回升,但夜晚的温度仍然很低,常常降至零下。清晨,空气中弥漫着清冷的气息,呼出的气息瞬间凝结成白色的雾气,仿佛是大自然在呼吸。
航行了二十五天,他们最后被冰层堵死在河道中途。
人类实在是太了不起了!即便是在如此严寒恶劣的北地环境之中,他们竟然还能沿着漫长的路途陆续发现足足三个原始部落。每个部落大概都有三百多人聚居在一起,共同面对着大自然的严酷考验。
这里的人们身上裹着一层又一层厚厚的皮毛衣物,用以抵御那刺骨的寒冷。他们手中紧握着粗糙简陋的石器,勇敢地踏上这片广袤无垠的荒原去追捕猎物。有时,他们需要费力地凿开坚硬如铁的冰层,只为了能够从冰冷的河水中捕获到足够果腹的鱼儿。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与天斗、与地争,顽强不屈地为自己争取着那一丝宝贵的生存权利。
当来自远方的不奴族人带着充足的食物以及各式各样精巧实用的工具前来进行交易的时候,这些原始部落的居民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毫不吝啬地拿出自己珍藏已久的动物皮毛来作为交换之物。要知道,北地的动物皮毛质地极佳,不仅柔软舒适,而且保暖性能更是一流。而对于不奴族人带来的那些锋利无比的小刀和坚实耐用的斧头,这群生活在北地的人们则是喜爱至极。因为这些先进的工具将会大大提高他们日常劳作和狩猎的效率,从而让他们在这艰苦的环境中更好地生存下去。
当地人告诉他们,向北还有部落,他们之间通婚和交易,而这条大河要到五月底,才会全面解冻。
他们对不奴族的船只,非常好奇,有的部落甚至指了指船只,又指了指皮毛,想要交易。
船长微笑,他用手语告诉部落人,大船不卖!
可不奴族船员,依然教导北地的部落,如何用斧头砍倒树木,用草绳捆绑,制作大木筏。
这让部落人,无比兴奋!
因为每年都有人在冰层裂开时落水,他们在岸边悲哭,可无能为力。
有了木筏,就能试着救起自己的族人,他们跪拜感谢。
不奴族人告诉他们一个方法,那就是用木筏推行到冰面之上,人们站在木筏上凿开冰层捕鱼,这样可以分摊重量,也不怕冰层裂开。就算有人落水,木筏上的其他人也能救助。
他们在大河封冻处待了一个月,周边的部落从百里之外赶来,和他们交易斧头和小刀,这是他们可以面对恶劣自然的真正武器。
女史官们与他们交流,发现北地的原始部落并不好战,她们写下这样的文字,“北地部落人口都不多,大约就是三百人左右,恶劣的环境让他们无法承载更多的人口。而他们内心里惧怕杀戮,一旦失去足够的男人,北地的寒冷会夺走部族里所有老人,女人和孩子的生命。所有人,都在努力的活着!看来,真正的战争来源于食物真的充足,人口足够强大的族群,而不是小部落时代。
小部落之间,他们知道保持和平和交易,因为他们知道部落必须交换人口和血脉,否则同血脉繁衍的部落会在几代人之后就迅速消亡,这其实就是几十年的时间。”
这个描述非常特别,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北方民族彪悍善武,比如匈奴。
可再往北,一旦部族变小,他们反而会和平很多,从这样看来只有部族或者文明到达一种程度,战争和杀戮随着文明和物产繁盛才应运而生。
她们得出一个结论,“只有文明进化到一定程度,能够从部落进化的部族,产生族群认同,并形成足够人口繁衍的基础,战争才会被释放!”
这看上去多么可笑?
文明带来战争!
可这就是她们的研究结果,不是穷山恶水出刁民,而是刁民要大规模聚集,形成共同认知,形成真正的强迫性统治群体,杀戮才会随之而生。
所以,不奴族要尽快收拢周边零散的部落,尽快形成民族认同,不然随着文明的光照进这片大地,随着他们渐渐能够养活更多人口,他们会变成下一个匈奴。
六月,他们继续向北,向北。
沿途发现了至少二十个部落,人类从远古就依偎着河流而生,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七月,他们进入了一个海洋,有冰山漂浮在海面之上,他们结束了自己的旅程,开始返回。
九月,四河城开始扩建船厂,因为袁华看过他们的纬度数据,说道:“那里是北冰洋,夏季的四河草原可以和所有大海联通。往西可以进入大西洋,向东可以进入太平洋,我们要开始沿途建立据点,并开始沿两边的陆地探索。”
从此,四河草原,伊犁和落日城开始依靠这个船厂,开始不断的开拓北边的航路,人们在浅水地带用蒸汽发动机带动轮转挖斗,不断将河道挖深,并沿途建造贸易点。
不奴族的北方,开始被一点点开拓,世界地图的北方也渐渐清晰,不再是模糊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