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留给岳飞的训练时间并不算多,在中三营成军不过4天时间,叶白就下令开拔了。
龙武卫的番号有了,可距离成军还差着不少,眼下更是大战在即,叶白也不准备对部队和番号进行大范围地调整,不过是先授予一个临时番号用着,等到战后,再来全面衡量。
两支主力大军的主帅人选是已经定下了,王翦和岳飞两人各统一军,可各营的编制,武将的分配等等,都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定下的,需要叶白与手下的军师们好生商议一下。
按照朝廷的想法,是希望叶白尽快带兵西进,与草原骑兵交战,可叶白却不会让朝堂上的那些大佬们称心如意,西进是肯定要西进的,入侵石门郡的草原骑兵,也肯定会把他们赶出去。
但什么时候西进,什么时候与草原骑兵交战,那可就要叶白说了算了。
在西进之前,叶白首先要做的是彻底收复整个金林府,消灭残余的蜀军六甲卫,将两府之地牢牢地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唯有在确保根基之后,才会带着大军西进。
叶白可不希望自己带着大军在石门郡与草原骑兵打生打死,结果自己的老巢却被朝堂上的那帮人给端了。
话题扯远了,锦衣卫的情报传递渠道,比起军中的传令兵还要更为快捷,据毛骧所说,是通过俘虏了大批的璇玑卫,了解到了璇玑卫的信息传递方式。
具体是什么方式,叶白没有多问,反正只要能够达到目的即可。
王翦和徐达所部,本就没有付出太大的伤亡,虽然因为叶白不在,死伤的士卒没有能够第一时间得到补充,可周亚夫在这个时候就发挥了自己的大局关,主动提出从后营中抽调一批精锐补充到中营和右营之中。
按照周亚夫的说法就是,后营要留守西城府,以训练和剿匪为主,短时间内不会发生大规模战斗,还能够节制西城府的府军,兵力充足。
也不算是擅作主张,毕竟叶白不在西城府,在临走之前,将统兵和指挥权下放给了王翦,王翦本身就有权利做出相应的决策,包括调整部队编制,如今不过是暂时从后营借兵而已,这可是在他的权利范围之内,不算暨越。
有了周亚夫的支援,中营和右营再次恢复到了齐装满员的状态,在接到叶白的命令之后,立刻拔营南下。
两营兵马分开行动,同时攻打曲安县和赤阳县,各种攻城器械都用上了,多位武将亲自领兵攻城,给驻守在两座县城的六甲卫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中营就不说了,王翦麾下的武将本就不少,轮番攻城一点问题都没有,徐达的右营之前还将领有些缺乏,可有了汤和等人之后,徐达也变得阔绰起来。
都是曾经并肩作战的老兄弟,彼此都很是熟悉,都不需要花费时间去磨合和了解,直接就可以上战场,就仿佛回到了前世一般。
尤其是蓝玉,明明是中华历史上完成封狼居胥这等丰功伟绩的名将之一,结果却是被按上了一个谋反的罪名,身死族灭,不但自己死了,还要连累家族,别提心中有多么的憋屈了。
对于朱元璋,蓝玉是不敢心生怨念的,若不然当初他也不会有那等下场,可心中的憋屈却是需要发泄,蜀军六甲卫等于是撞到了蓝玉的枪口上,被他打得不要不要的。
每一次攻城,蓝玉都能够冲上城头,在城墙上大杀四方,给守城的蜀军造成极大的伤亡,靠着人多的优势,拼命才把蓝玉给赶下城头,却留下了一地的尸体。
六甲卫这支残部,军心和士气本就已经跌落到了极致,直到右武卫在石门郡损兵折将的消息传来,才略微提升了一些,可依旧有些不够看。
依托城墙的防御,打打防御战,还是勉强可以,真要出城野战,估计就会一战击溃。
六甲卫的大将军对于部队的情况,也是心知肚明,压根就没有想着主动出击,只是想着谨守城池,保住最后的根基而已。
可六甲卫从上到下都没有想到,秦军的攻势竟然如此猛烈,不间断地轮番攻击,没有片刻停歇,每一轮攻城,都给蜀军造成了惨重的伤亡。
虽然秦军作为攻城一方,死伤也不算小,但士气旺盛,还有李时珍紧急培训出来的一批军医,药品更是充足,大部分的伤员都得到了及时、妥善的救治,真正的阵亡并不大。
只是两日,六甲卫好不容易恢复的一点军心、士气,就在秦军的轮番猛攻下,被渐渐消磨光了,在第二日的下午时分,甚至还出现了不战而逃的情况。
作为蜀国的一员老将,六甲卫大将军清楚地知道,当城头上的守军出现崩溃的时候,距离败亡也就不远了,可他却是没有半点办法。
虽然在蜀军大举南下的时候,他就已经意识到自己上当了,之前获得的情报,是秦军故意放出来的,就是为了让他以为秦军伤亡惨重,无力南下。
说起来也怪他太过于贪心,若是早早地将曲安县、阳武县放弃,或者将驻扎在元石县、武治县的部队调回来,残余的6万多兵马集结在一起,面对秦军的攻势,也不会打得这般狼狈。
现在好了,本就是残军,还分守4座城池,兵力分散,秦军兵强马壮、气势正盛,正好可以将他们分而歼之。
这等局势下,想要突围,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攻城的秦军虽然没有四面合围,将县城围得水泄不通,可只要大军出城,必然会遭遇追击。
军心、士气跌落到谷底,连依托城池防御都已经有些无以为继了,主动出城野战,那就等同于给秦军送人头,只会死得更快。
六甲卫大将军在秦军攻城的第二日,就意识到不妙,已经派出传令兵赶往武治县和元石县,让两县的驻军弃城而走,以最快的速度赶来支援。
这位大将军仔细分析过当前的局势,从辽平县南下的王翦大军,的确是出乎了他的意料,没有想到,他们竟然还有这等规模。
可原安县、阳武县的秦军,他是绝对不会判断错误的,只有不到2万人的规模而已,还要防守城池,抽调不出多少兵力。
元石县的2万大军,还有武治县的1万大军,只要汇合到一起,就是一支3万的大军,军心、士气都还在正常状态,战力保持得比较完好,秦军就算想要打援,也没有那么容易,毕竟兵力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距。
至于府城和元石县以南的左武卫,这位大将军已经将其给无视了,本就是手下败将,死伤惨重,恢复起来可没有那么容易。
更何况蜀国的情报机构已经传来了情报,大秦王国朝廷下令左武卫抽调精锐撤回锦邻郡,他们一走,整个金林府就没有秦军能够拦住两县的驻军了。
只要坚持到这两路援军赶到,不说反败为胜,至少能够保住曲安县和赤阳县,他们有一个落脚地,不会成为“流寇”。
石门郡的局势再度恶化,大秦王国朝廷肯定会将金林府的秦军调走,支援石门郡,他们这支残军就算是被保存下来了。
至于说守住两座县城以后,面对秦军四面包围,无路可逃的局面,又该如何应对,六甲卫的大将军已经顾不得考虑那么多了,以他的能力,只能做到这一步而已,接下来就是走一步看一步,见招拆招。
只能是将希望寄托在国内,希望陛下和朝堂上的大臣们,没有将他们这支坚持到现在的六甲卫彻底遗忘,努力想办法救援。
王翦和徐达的攻势依旧猛烈,每一轮的攻击都能够冲上城头,虽然没有彻底攻破城墙和城门,但谁都能够看出来,曲安县和阳武县在如此猛烈的攻势下已经岌岌可危,坚持不了多久了。
身处局中的六甲卫大将军,一心忙着查漏补缺,及时调整防御,固守城池,却压根没有注意到,有好几次,城头和城门都差一点就被攻破了。
没有破城,并不是六甲卫麾下士卒拼命,也不是他应对得当,而是在即将破城的那一刻,秦军总会因为各种原因放弃,主动后撤,给六甲卫留下了喘息的机会,苟延残喘。
至于原因,那当然是王翦和徐达刻意而为,既要给六甲卫造成极大的压力,让他们无法分心,却又不会让六甲卫真的落入绝境。
六甲卫大将军在濒临绝境之下,为了确保调兵的命令能够传到元石县和武治县,派出了上百名传令兵和斥候,分开行动,想要靠着人多的优势,将命令传达出去。
然而王翦和徐达在攻城之前,就派出了小股部队和大批斥候分散在两座县城四周,严密监视着所有的通道,这些传令兵和斥候想要躲过他们的监视可没有那么容易。
虽然无法将六甲卫大将军派出的所有传令兵、斥候全部截杀,但抓获一部分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在锦衣卫的审讯之下,这些传令兵和斥候虽然相对忠诚,却也熬不过锦衣卫的酷刑,将自己的任务和盘托出。
知晓了六甲卫的目的,以王翦和徐达两人的头脑,自然就找到了获胜的机会,当即派人给叶白送信,得到了叶白的最新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