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边卖布的李婶也附和道:
“就是就是,以前那些皇帝,哪个不是把宫女圈在宫里一辈子,陛下却能为她们着想,当真是菩萨心肠。”
年轻的书生,手持书卷,在茶馆中高谈阔论:
“陛下不仅在这宫女一事上尽显仁德,之前为解决军饷想出的法子,既充盈国库,又不苛待百姓,实乃英明之举。
听闻如今又在大力整顿军备,训练士兵,如此一来,我大唐必将国富民强,外敌再不敢轻易来犯。”
众人纷纷点头称是,茶馆里一片赞同之声。
集市上,一群孩童正在玩耍,其中一个孩子大声说道:
“我阿爹说,陛下是大英雄,以后会带着咱们大唐的军队,把欺负过咱们的人都打得落花流水!”
其他孩子也跟着欢呼起来,稚嫩的声音中满是对李世民的崇拜和对大唐未来的憧憬。
这些夸赞之声,如春风一般传遍长安的每一个角落,又似暖流,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民意之风。
最后这股民意之风刮到了寺庙里,寺庙的两位“法门唯二真神”都劝玄奘去找当今陛下,说不定陛下也会给予一些支持。
玄奘听闻两位高僧所言,心中不禁泛起波澜。
他自幼研习佛法,心怀普度众生的宏愿,多年来潜心修行,四处求学,却始终觉得在弘扬佛法的道路上困难重重。
这次来长安就是为了整合全大唐的佛学法门,但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法门二位真神”,却被泼了一盆凉水。
两位真神告诉他,他们曾经也想过,但是没成功。
因为他们发现,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割裂的情况,是因为大唐的佛书都是从外面传入,然后经过别人的翻译才真正让大唐人看懂天竺的文字。
这就导致了,翻译佛书的人不是只有一个,那么每个人的理解不同,就导致了每个人翻译出来的书也不同。
玄奘怎么整合都没用,因为他永远是在别人翻译的二手书上做文章,统一不了。
正巧,他在长安寺庙的期间,来个西域的商人拜佛。
玄奘从他的口中得知了,自己就是来自天竺,在他的家乡佛教昌盛,如果玄奘去他的家乡一定能看到第一手的佛书。
玄奘就想和这个商人一起去他的老家,但是路途遥远,而且想离开大唐,还必须有“过所”。
顾名思义:允许通过本地关卡,本地就是“所”的意思。
在《西游记》里,叫通关文牒。
过所从汉朝开始就有,到了大唐更是广泛使用。
只要是跨州都必须有“过所”,这是身份的证明,也是说明你是哪里来的,万一你干了犯法的事情,朝廷也能通过沿途的记录,找到你的老家抓你。
玄奘在大唐境内走都得小心谨慎,别说出国去别的国家了。
万一路过一个国家正在打仗,对方以为你是奸细抓起来就死定了。
所以需要“过所”,表明自己的身份,并且说明自己是来干嘛的,你要是敢把我杀了,小心大唐皇帝陛下的天兵灭了你的国家。
而且通关文牒也是出关证明,说明了你是干嘛去,回不回来,如果你是罪犯和奴隶贱民,都是没办法有“过所”。
可是玄奘根本不认识皇帝陛下,他是有名,全大唐的和尚都听说了他的大名,但是李世民不知道啊。
于是玄奘就和许多想去天竺的僧人一起上奏,请求给“过所”,我们好离开大唐。
当他们约好,准备去京兆府递交请求,然后由京兆府的京兆少尹转为递交给陛下的时候,就遇到了太子李承乾。
李承乾当然知道玄奘的事情,和李恪一样,第一次看到唐僧本人就跟看到宝一样,转着圈的把玄奘上下都看了一遍。
李承乾还说出了李恪大王同样的话:
“你就是玄奘啊?没想到你真的这么白、这么嫩?没头发都这么俊俏,有头发不得迷死个人?”
玄奘听到这话,尴尬的不知道怎么说的好,这话怎么这么似曾相识?
其实玄奘也纳闷,自己明明游历大唐全国,经过了风吹雨打太阳暴晒,皮肤一点都不黑,还一直白白嫩嫩的。
面对李承乾这番奇特的夸赞,玄奘只能微微欠身,双手合十,以一句:
“太子殿下谬赞,贫僧一心向佛,只求普度众生,于这些外在之事并无在意” 来化解尴尬。
李承乾也意识到自己的言语有些失态,连忙收起玩闹的神情,正色道:
“法师莫怪,本宫只是久仰大名,今日得见,一时激动。听闻法师欲西行天竺求取经书,此事可是当真?”
玄奘眼中闪过一丝坚定,点头道:
“正是,贫僧为解佛法传承之惑,统一我大唐佛学法门,决心西行天竺,求取真经。
还望太子殿下能为贫僧等西行僧人向陛下美言,求得过所。”
“好说好说,不是什么大事,等孤解决这里的事情就给你和父皇说说。”
有了太子殿下的话,玄奘也觉得十拿九稳了,就把请求书给了李承乾,自己带着一帮僧人离开。
李承乾来到京兆府不是吃饱了没事干,而是蜀王府的事情闹大,必须他这个太子亲自来。
这一切的原因还都要从李恪大王离开前,选拔锦衣卫说起。
李恪大王当时就让工部尚书的女儿温碧玉,还有程咬金的二儿子程处亮当了锦衣卫。
当李恪大王离开后,并没有给这两人安排什么事情,因为两人本来就是李恪大王看在两人父亲的面子才留下的。
两人在当上了锦衣卫后,不仅穿上了蜀王府特制红白飞鱼服,还拿到了心心念念的百纹银羽刀。
程处亮的刀都被自己老爹拿去,每天挂在腰间到处显摆了。
温碧玉的老爹温大雅是文官,没和自己女儿抢刀,但是温碧玉却拿着刀到处去比试。
平常温碧玉也喜欢去那些摔跤场或者比武场看比试,偶尔也会上去比试比试。
大唐尚武之风盛行,女子练武在大唐也根本不稀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