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话一出,现场鸦雀无声。
御书房内的烛火在穿堂风中明明灭灭,映得大臣们的影子在墙壁上扭曲晃动,却没有人敢打破这份死寂。
空气仿佛凝固,每个人都屏住呼吸,生怕自己的气息都会触怒龙颜,又或是将那潜藏在心底的恐惧暴露无遗。
终于,在经历了十几口绵长而沉重的呼吸之后,终于有人按捺不住内心的焦躁,率先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沉默。
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集中在那个身着绯袍的御史身上,只见他面色苍白,额头上甚至冒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仿佛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他小心翼翼地往前迈出半步,每一步都显得异常艰难,仿佛脚下踩着千斤重担。
他的官靴与青砖接触时,发出了细微的声响,然而在这寂静得落针可闻的空间里,这声音却如同惊雷一般,格外刺耳。
他始终低着头,不敢直视龙椅上的百里中君,目光躲闪着,似乎生怕与皇帝的视线交汇。
当他终于鼓起勇气开口时,声音里明显带着难以掩饰的颤意:
“陛下,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微臣认为,目前局势对我方极为不利,若强行与之对抗,恐怕会遭受重创。依微臣之见,当暂且避其锋芒,养精蓄锐,以待时机成熟再做计较。”
说完这句话,他像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身体微微颤抖着。然后,他偷偷地抬起眼,迅速地瞥了一眼龙椅上的百里中君,又像触电般立刻低下头去,仿佛那一眼会给他带来杀身之祸。
然而,御史的话音刚落,原本那些躲在人群中噤若寒蝉、不敢开口的大臣们,仿佛突然找到了主心骨一般,纷纷如同受惊的麻雀般往前涌来。
“陛下,臣附议!”
“陛下,臣也附议!”
一时间,朝堂上响起了一片附和之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臣附议!”
“臣也附议!”
此起彼伏的声音在御书房内回荡,仿佛一场毫无章法的大合唱。
一时之间,竟有十几个人上前附议,他们的声音中带着谄媚与怯懦交织的复杂情绪,脸上堆满了讨好的神色,仿佛只要赞同了这个提议,就能将雍军的威胁远远抛开。
看到这一幕,百里中君心中的火气已然到达了顶峰,他的双拳紧紧攥起,指节泛白,龙袍下的身体微微颤抖,就差一个契机便可火冒三丈。
他的目光如利剑般扫过那些争相附议的大臣,眼神中满是失望与愤怒。
然而,就在他即将爆发之际,又有人站了出来。
一个身形佝偻却强撑着挺直腰板的中年大臣跨出队列,声音虽不算洪亮,却带着一种奇怪的笃定:
“陛下,微臣觉得几位大人说的在理,如今我们还有几十万大军,只要避其锋芒,雍军暂时拿我军根本没有办法!”
“而后积攒实力,待到将来实力充沛,我等再举兵伐雍,一举洗刷所有耻辱!”
他的话像是给那些胆小怕事的大臣们打了一剂强心针,不止方才那些人,又有几人一起再次拱手:
“臣等附议!”
眼看着主张避其锋芒的人越来越多,朝堂之上仿佛刮起了一股退缩的狂风,将原本就不坚定的人心吹得七零八落。
百里中君那满腔的怒火终究没敢发出来。
他死死咬住后槽牙,喉结上下滚动,努力压制着心中的愤懑。
他深知,在这危急存亡之秋,若是此时发作,真怕这些平日里看似忠心耿耿的大臣们撂挑子不干,到那时,他就真成了孤家寡人,面对雍军的铁骑,更是毫无还手之力。
他强压下怒火,脸上挤出一丝比哭还难看的笑容,随即看向那些还没有表态的人。
他太了解这些人了,他们不是不想退缩,而是害怕,害怕一旦说错话,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落得个万劫不复的下场。与其如此,还不如什么话都不说,明哲保身。
但怕什么就来什么。这时,只见百里中君沉声道:
“你们呢?也是如此看法?”他的声音低沉而冰冷,带着不容置疑的威压,在御书房内久久回荡。
这话一出,方长青与贾文毅两个老谋深算的大臣连忙上前。
方长青微微躬身:
“微臣与陛下共担生死,陛下说打,微臣绝不退缩,陛下说退,微臣绝不迟疑!”
贾文毅紧接着接口,言辞恳切:
“臣愿为陛下赴汤蹈火,万死不辞!”二人说罢,对视一眼,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他们自己都没想到,在这关键时刻,竟能如此默契。
百里中君听到这句看似忠诚实则毫无意义的废话,心中一阵厌恶,却只能直接略过。
这两人是他的心腹近臣,平日里为他出谋划策,立下不少功劳,不管说的有多无耻,他也不能在这么多人面前对二人生气,只能将这份不满默默咽下。
二人退下后,百里中君的目光如鹰隼般再次扫向那些没有说话的人,语气中带着一丝期待与无奈:
“朕这个人还是很民主的,你们呢?什么想法,朕想听点跟他们不一样的说法!”
他的声音在寂静的御书房内回荡,像是在黑暗中寻找一丝光明。
满朝大臣中,终究还是有骨头硬的人。就在众人面面相觑,不知如何作答之时,一道铿锵有力的声音突然响起,让在场所有人的眼神都变了。
只见一个身着青袍的年轻官员大步上前,他身姿挺拔,眼神坚定,脸上写满了无畏与决绝。他站定后,昂首挺胸,霸气发言:
“陛下,臣的想法很简单,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雍军铁骑虽来势汹汹,但我朝将士浴血奋战多年,岂会如此轻易认输?”
“我等若此刻退缩,丢的不仅是城池,更是民心!只要陛下一声令下,臣愿率部死战,哪怕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
他的话如同一把利剑,刺破了朝堂上弥漫的怯懦与退缩之气,在每个人心中激起千层浪。
这番豪言壮语落下,御书房内再次陷入短暂的寂静,但这一次,空气中涌动着截然不同的情绪。
有人敬佩地看着这位年轻官员,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有人却暗暗摇头,觉得他太过鲁莽,不知天高地厚;还有人依旧低着头,不敢发表任何意见。
百里中君看着这位挺身而出的大臣,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有感动,有欣慰,也有一丝迷茫。
在这战与退的艰难抉择面前,他知道,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在朝堂之上,在这天下之间,掀起惊涛骇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