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看来,后世的市场经济能为我朝所用最能获益之处,就是建成一套维护市场的规制,我朝并不需要在经济上改变根本制度。”
“计划经济理论很好,但实际执行起来弊端不少,后世用计划经济也是基于局势带着些无奈之举。
我朝没有能威胁自身的外敌,施用政策也不必那么紧迫,顺其自然一些更有利于长远。”
“为避免走上美国那样商人乱政的死路,国营经济还是要有的,民生之必须、子民之教化、国家之重器,还得由朝廷来经营,但也不宜掌控得太多。”
“太过宽泛谁人都知,但说如何施为。”
“我朝现如今由官府掌控的有盐业、茶业、冶矿、织造、造船、铁路火车、机械制造、化肥。
将来科研院突破科技难点后,电力、石油、化工、无线电通讯也要由朝廷垄断。
但相较后世,我朝的教育和民生福利做得还不够。
虽然已经效仿后世,开始在各县推行义务学堂,省府一级有官办学院。
可占天下疆域和人口多数的乡村仍未能建立官办义学,天下百姓蒙学绝大多数还是靠自家长辈言传身教,家境富裕些的能上私塾。
寻常百姓想上私塾负担颇重不说,最要紧的是私塾是私人经营,传授的内容只是简单的读书识字和尊师重道。
而欲凭教育,使天下黔首皆怀为国为民之心,竭忠尽智,天下人的教育就必须由朝廷来办,由朝廷承担开支,并由朝廷统制教育之内容。
使万民皆有书可读,且远私学免误心智。
再有民生福利,以往朝廷救灾济贫、以工代赈、设立惠民药局、养济院,都只是以救助百姓为目的,却不知晓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
而后世利用经济的手段,实行累进税制,越富裕者纳赋越多,越贫者纳赋越少,甚至不纳赋。
又以国家税收建设能减少百姓开支的公共设施和服务。
还建立统购统销制度,增加粮食统购价格惠利农民。
这些都是以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从根本上抑制贫富差距。
这才是民生之根本,也只有减少了贫困,抑制了贫富差距,百姓才能真正越过越好,不必国家年年调拨大量财政救济百姓,那只是治标不治本。”
这番概论,让朝堂上的官员们立时明晰起来,对此深以为然。
天幕的经济论他们每个人都一字不落得看过,但只有真正理解了其中运行逻辑,以及每条政策背后真正的目的,才能基于朝廷现状做出这番提议。
“朝廷该掌控的经济要掌控,但是该放开让民间自行经营的经济,也得放。
朝廷现今虽然表面上允许手工业、通商贸易、作坊工造这民间经济存在,但是户籍制度犹如一道枷锁极大限制了经济发展。
朝廷将百姓分为民户、军户、匠户等,商人更是被列为受限最多的户籍。
务农的子孙世代只能务农,军户子孙必须从军,匠户必须按官府需要进行匠作。
户籍身份世代承袭,除非有子孙能科举考上功名才有望跳出户籍身份。
这户籍制度与计划经济相似颇多,可计划经济是以调控经济,以发展为宗旨,而户籍制度既没有计划经济那样的灵活调控能力,又极大固化了阶级。
分配过于平均尚有积极性不足的问题,阶级固化之下,子子孙孙难有出头之日,对生产积极性压制又何等严重?国家又如何能快速发展?
户籍制是能将多数百姓固定在耕种劳作,确保国家有足够的人口生产粮食。
可诸位也看到了,后世放开私有制限制后,粮食总产量是极大上涨的。
纵使放开私有制后,人人逐利恐有缺人种地的弊端,但有国家给统购粮食定价,还有各种经济手段宏观调控在,粮食生产并非户籍制不可。
况且放眼长远,化肥产量越来越高,蒸汽机、内燃机、电力机械逐渐问世,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
机械耕作未来一定会极大节省人力耕种,像后世一个人就能精耕细作几十亩土地。
综其利弊,综以长远,户籍制度可谓百弊丛生,而无一利之可取也,势必废之!”
废除旧制的言论一出,偌大的朝堂顿时陷入沉寂。
但从众人的神态,从沉默来看,众人对改制的态度并不反对,只是对改制的大胆下意识比较谨慎,没有详细议论出利弊前,皇帝没有表态前,未敢直接表态。
沉寂了许久见无人说话,皇帝表态道:
“朕知卿等皆为国家长远计,敢以直谏国政才是实事求是,朕只有欣慰,无有芥蒂。
户籍改制,基于朝廷现下有无必要诸君畅言详议,若真为时局弊政,朕必纳谏改制。”
有了皇帝发话后,议政才重新活跃起来。
不过改制这种大事不是单单议论就能敲定下来的,还得下到民间结合当下实际。
届时就算真要改制,也得像后世一样先行试点看看效果,若真能极大激发生产积极性,且又能用政策进行调控,到时才会逐渐推广。
于是在户籍论点上停留一番后,官员们继续从经济角度提出新议点。
“既然确定放开经济限制是大势,那么科研制造衍生出的新产业也得放开,不应只由科研院去钻研科技,再由朝廷去将这些科技付诸制造。
后世的电器、机械、化学、基础科学原理之深奥,之宏大,根本不可能只靠科研院就能面面俱到,所需投入的科研人力和支出,单靠朝廷也承担不起。
但是朝廷现如今却没有相关的政策去鼓励民间从事科研,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
朝廷虽说是没有对民间科研加以限制,但只是放任不管,却不加以引导扶持,那跟没放开区别并不大。
后世的补贴政策,或许就像悬赏一般,有足够科研能力的企业愿意按国家需要研发科技,那么国家就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
但有一个问题事关此举能否成立的根本。
那就是企业研发出科技后,是需要将科技投入生产销售来获利的,那么要是有其它企业作享其成,复刻别人的科研产品进行销售获利。
那么以利益驱动科研的逻辑,是否还能完全成立?”
这么一个基于实际的新论点立时引起更为活跃的讨论。
古人的聪明才智从不比今人要差,只是认知受限。
而这个议题,天幕后续当然会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