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于转基因技术的讨论中,总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试图混淆视听。有人将“支持转基因”与“推广转基因”强行绑定,甚至臆造出“推广者必讨好大众”的荒谬逻辑,这种认知不仅偏离了科学讨论的轨道,更暴露了对公共政策与技术发展的深层误解。
。
“支持转基因”的本质,是基于科学证据与理性判断的价值认同。这一群体中,有深耕农业科技的研究者,有关注粮食安全的政策顾问,也有了解技术原理的普通公众。他们的“支持”源于对科学共识的尊重——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权威机构均认为,经过严格审批的转基因作物是安全的;源于对技术价值的认可——转基因技术在抗虫抗病、减少农药使用等方面已展现显着效益;更源于对粮食安全的担忧——在人口增长与耕地减少的双重压力下,生物技术可能成为破局关键。这种支持,是对科学规律的扞卫,对技术红利的期待,而非推销某种具体产品的商业行为。
而“推广转基因”则是另一层面的议题,它涉及了政策制定、市场选择、公众接受度等多重维度。以主粮为例,我国对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始终持审慎态度,实行严格的安全性评价和审批制度。这种谨慎并非否定技术价值,而是出于对14亿人粮食安全的周全考量。支持转基因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不等于要求立刻大规模推广某种产品;正如支持新能源技术,不代表要求所有人立刻放弃燃油车——技术普及需要时间,需要配套设施完善,更需要社会共识的形成。
我认识很多位居高位的退休顾问、大学校长们,他们的专业素养与人生阅历,早已使其形成对科学议题的独立判断。在转基因问题上,他们支持的不是某个商业品牌或利益集团,而是基于全球农业发展趋势、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理性选择。这种立场无需迎合大众,正如科学家论证气候变化无需讨好反对者——真理的价值,不取决于掌声的多寡。
更值得关注的是,真正推动转基因技术发展的,从来不是“讨好型”的姿态,而是脚踏实地的研究与科普。比如,中国农科院的专家持续通过媒体解读转基因安全性……这些举动不是为了“讨好”,而是为了消除公众误解,让科学回归常识。正如钟南山院士谈转基因时所言:“我本人并不反对转基因食品,我认为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归根结底需要严格的科学实验验证。”这种基于事实的理性表达,与“讨好”毫无关联。
在转基因讨论中,青年学生、农民和科学爱好者往往是被忽视的群体。但恰恰是他们,最能体现“支持”背后的朴素逻辑:
青年学生通过系统学习理解生物技术原理;农民群体关心的是“哪种种子能抗旱抗虫、减少农药成本”,在某地棉农的实践中,抗虫转基因棉花已使农药使用量减少70%;科学爱好者关注的是技术迭代对人类未来的影响,正如他们支持航天探索、人工智能一样,对转基因的支持源于对科技进步的信仰。
这些群体的共同特质,是“正直硬气”背后的求真务实。他们不会用情绪化语言煽动对立,而是用数据说话——比如用阿根廷转基因大豆单产提升40%的事实反驳“减产论”,用巴西抗虫玉米减少65%农药使用的案例击碎“毒性论”。这种“摆事实、讲道理”的姿态,恰恰是对谣言最有力的驳斥,与商业推销的“讨好”有着本质区别。
正如支持岳飞是因为其精忠报国的史实,支持转基因技术的底层逻辑,是对“事实判断优先于价值判断”的坚守。我们尊重不同的观点,但反对用“道德绑架”替代科学讨论——把转基因技术污名化为“阴谋”,将支持研发者抹黑为“利益代言人”,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才是阻碍技术进步的真正阻力。
支持转基因技术,不是要求每个人立刻接受某种产品,而是倡导一种“让科学证据主导讨论”的思维方式。在粮食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这种理性态度,或许比情绪宣泄更有价值——毕竟,真正的“关心民众安全健康”,是用科学筑牢防线,而非用谣言制造恐慌。
(作者:怀疑探索者,写于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