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自媒体营销号叫“车轮印记”,发布了一个狗屁不通的视频,说国内要查查看,有哪些国内的企业与孟山都合作,说孟山都劣迹斑斑,与他们合作还有好事吗?我说的一点都没错,这些反对转基因的人,没有一个脑子是好的。孟山都差不多在十年前就不存在了,他还天天孟山都孟山都的挂在嘴边。还有一万多个同样脑子不好的无知网民,给它瞎点赞。
这个破烂视频开篇便抛出“国内企业与孟山都合作”的惊悚议题,声称要“彻查合作企业”,理由是“劣迹斑斑的孟山都不可能带来好事”。如此危言耸听的表述,乍看像是正义凛然的“揭黑”,实则是对基本商业史的无知暴露。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孟山都作为一家美国农业化工企业,早在2018年就已被德国拜耳公司以630亿美元完成收购,其品牌成为拜耳作物科学旗下的一部分,法律实体早已不复存在。换言之,如今世上再无“孟山都公司”。
从2006年开始,中国政府就规定,禁止进口一切转基因种子。所以说,中国企业从 2006 年开始,就不可能和孟山都有合作关系,不可能与世界上任何一家转基因育种公司有合作关系。
但视频创作者显然不愿被事实束缚。在其构建的叙事里,孟山都仍是那个“万恶之源”,不仅被随意安上“劣迹斑斑”的标签,还被刻意与转基因技术绑定为“魔鬼组合”。这种将历史名词从现实语境中剥离的做法,本质上是为了迎合部分群体对转基因技术的固有偏见。更荒谬的是,视频对“合作”概念避而不谈——拜耳作为全球农业巨头,与中国企业在医药健康等领域的正常商业合作已持续多年,这些符合国际规则的市场行为,在视频中却被扭曲为“与魔鬼共舞”,足见其居心叵测。
视频中最值得警惕的,并非创作者的知识谬误,而是其成功煽动起的反智情绪。评论区里,“一万多个点赞”的背后,是无数糊涂虫对破烂谣言视频的盲目认同。这种群体心理的形成,源于多重因素的交织。
首先是科学认知的断层。转基因技术作为一项复杂的生物技术,其安全性需经过严谨的科学验证,而普通公众往往缺乏辨别信息真伪的专业能力。反智言论正是利用这种“知识鸿沟”,将专业议题简化为“非黑即白”的道德批判——孟山都曾触动传统利益集团的利益,便被塑造成“邪恶化身”;转基因技术存在潜在争议,便被直接等同于“洪水猛兽”。这种简单粗暴的逻辑,恰恰契合了部分人“不愿思考、只愿站队”的心理。
其次是阴谋论的盛行。视频中隐含的“中外企业勾结论”,本质上是阴谋论的变种。在这种叙事里,跨国企业的正常商业行为被解读为“资本渗透”,科学技术的交流合作被污蔑为“生物入侵”。这种充满冷战思维的话术,极易点燃民粹情绪,让本应理性讨论的科学议题,沦为宣泄民族主义的工具。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类言论形成了信息闭环。当“车轮印记”之流不断重复错误信息,当点赞者用谣言代替思考,一个脱离现实的“信息茧房”便悄然形成。在这个茧房里,任何试图澄清事实的声音都会被视为“洗地”,任何理性讨论都会被贴上“资本代言人”的标签,最终导致认知的进一步扭曲。
这场闹剧的本质,是自媒体为流量不择手段的必然结果。在算法主导的短视频生态中,“惊悚”“对立”“宣泄”是屡试不爽的流量密码。于是,有人选择编造谣言,有人选择贩卖谣言,有人选择煽动对立——至于事实真相、社会责任,在流量变现的诱惑面前都显得无足轻重。
“车轮印记”的操作手法极具代表性:先用“查合作企业”的伪正义叙事吸引关注,再用“孟山都”这个自带争议的历史符号激发情绪,最后用“反对转基因”完成流量收割。这种模式无需专业知识,无需实地调研,只需将几个敏感词拼凑成“爆点”,便能轻松获得传播声量。而那些盲目点赞的用户,不仅成为谣言传播的推手,更沦为自媒体流量池里的“数字劳工”。
这种现象的泛滥,正在对网络生态造成双重伤害:一方面,它污染了信息环境,让真正的科学讨论被噪音淹没;另一方面,它加剧了公众的认知分裂,让理性对话变得愈发艰难。当“反转基因”成为一门生意,当谣言成为流量密码,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这场闹剧的受害者。
面对这场荒诞的闹剧,我们需要多维度的破局之力。
对平台而言,应建立更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对于涉及科学议题、企业商誉的内容,需引入专业领域的第三方核查,避免谣言借助情绪传播。同时,算法不应只追逐流量,更应承担起信息过滤的社会责任,让优质内容获得更多的曝光。
对公众而言,需提升科学素养与媒介批判能力。在接触信息时,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个说法有科学依据吗?信息来源可靠吗?是否存在断章取义?
当我们学会用理性审视情绪,用事实检验观点,谣言的生存空间自然会被压缩。
对行业而言,相关企业与机构应更主动地发声。拜耳等跨国企业可通过科普活动、公开合作细节等方式,消除公众误解;农业科研机构可借助新媒体平台,用通俗语言解读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与发展现状,让科学走出实验室,走进大众视野。
“车轮印记”的闹剧终将落幕,但类似的流量游戏不会停止。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做谣言的制造者,也不做情绪的傀儡。当理性战胜盲从,当科学驱散偏见,网络空间才能真正成为传播知识、凝聚共识的平台,而非滋生谣言与对立的温床。毕竟,比“孟山都是否存在”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否在信息洪流中守住对事实的敬畏,对理性的信仰。
(作者:怀疑探索者,写于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