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探讨草甘膦与转基因关联的过程中,一系列围绕草甘膦致癌诉讼的争议性事件浮出水面,其中律师timothy Litzenburg的所作所为堪称卑鄙至极,完全背离了律师应有的职业道德和法律准则,将这场本应基于科学与事实的诉讼搅得乌烟瘴气。
起初,Litzenburg代表前学校场地管理员约翰逊起诉农业巨头孟山都(孟山都已经被德国拜耳集团收购),状告其生产的草甘膦除草剂“农达(Roundup)”可能致使约翰逊身患癌症。这起诉讼一审胜诉后,约翰逊起初获赔2.89亿美元,后续和解金额降至780万美元。值得一提的是,该案件并未完结,美国法院后面又推翻了一审。
当初案件一经宣判,便迅速引发广泛的民间关注,一时间草甘膦致癌之说甚嚣尘上,公众对草甘膦及相关农业技术忧心忡忡,许多人甚至开始抵制含有草甘膦的产品。
然而,2019年发生的事情却让人大跌眼镜。
Litzenburg被美国司法部门指控敲诈勒索。他联系了一家私营化学制造商(公司1)以及在2018年收购了公司1的一家上市公司(公司2),声称他们生产的家用除草产品中的化学物质存在巨大隐患,会让公司面临潜在的高额赔偿责任。随后,他便开始了一系列令人不齿的操作。他威胁公司,称要寻找人起诉他们,还狮子大开口索要2亿美元的“咨询费”,并表示只要公司支付这笔巨额费用,他就停止寻找潜在原告。
为达目的,这个律师多次通过电话、邮件以及与公司律师会面等方式提出要求,甚至在邮件中宣称这2亿美元与公司可能面临的额外诉讼赔偿相比,是“非常合理的价格”,还恐吓公司若不满足要求,便会引发“公关噩梦”,导致公司股价下跌40% 。
这种公然的敲诈勒索行为,充分暴露了他贪婪的本性。
消息曝光后,舆论一片哗然,公众对Litzenburg的行为予以强烈谴责。而在美国各界,更是掀起了对他的激烈抨击。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卡尔·安德森对媒体表示:“科学研究是严谨的,草甘膦经过大量科学验证,其安全性有目共睹。Litzenburg这种为谋取私利,利用公众对科学的不了解,恶意炒作草甘膦致癌诉讼的行为,严重扰乱了科学认知秩序,是对科学的亵渎。他的行为误导了公众,让大众对真正科学的农业技术产生恐惧,阻碍了农业科技的正常发展。”
先锋模范种业的cEo马克·汤普森也指出:“Litzenburg的所作所为是对法律尊严和企业信誉的双重践踏。他为了个人私利,不惜编造耸人听闻的说法,抹黑草甘膦产品。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孟山都这样的企业形象,更对整个农业科技行业造成了负面影响。他的行为让消费者对农业科技产品失去信任,我们多年来为推广安全、高效的农业技术所做的努力,都可能因他的恶行付诸东流。”
生物技术领域的权威专家艾米丽·布朗痛斥道:“从科学角度看,草甘膦与癌症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这是众多科研成果共同证实的。Litzenburg却无视科学事实,在诉讼中刻意误导陪审团,这种行为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他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还科学和行业一个清白。”
实际上,Litzenburg的恶劣行径远不止敲诈勒索这一桩。
在接手草甘膦相关诉讼案件时,他就被多方质疑存在严重的夸大行为。为了增加胜诉几率和索赔金额,他无所不用其极。他刻意夸大和虚构受害者病情与草甘膦之间的关联。在准备诉讼材料过程中,对一些证据进行极具倾向性的引导。
比如,受害者约翰逊原本有一些基础疾病,身体也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生活习惯也并不健康,长期吸烟酗酒。但Litzenburg在诉讼材料中,完全忽略这些因素,将约翰逊所有的身体不适症状,哪怕是一些与癌症并无直接关联的小毛病,都强行与草甘膦的使用挂钩。在法庭上,他更是通过极具煽动性的言辞渲染,营造出草甘膦与受害者疾病之间存在必然且直接联系的假象 。
更令人不齿的是,有内部人士透露,Litzenburg在代理案件期间,还存在严重的不专业和不负责行为。在为约翰逊案做准备时,他常常无故缺席筹备会议,对案件的关键细节也不上心,多次错过收集重要证据的最佳时机。在庭审过程中,他的表现也十分糟糕,言辞混乱、逻辑不清,甚至被观察到行为举止异常,疑似受到特殊物质的影响,严重影响了庭审的正常进行,最终导致他没能参与案件的最终审判环节。
不仅如此,他还把手伸向了客户信息。
在案件处理期间,他私自窃取律所的机密客户信息,这些信息涉及众多客户的隐私以及商业机密。他企图为自己成立新律所做准备,全然不顾自己的行为已经严重违反了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他所在的原律所米勒律师事务所,对他提出了严重指控,谴责他这种背叛行为。面对这些指控,Litzenburg不仅没有反思,还反诉律所对他进行诽谤,双方为此陷入了一场激烈的法律纠纷之中。
此类事件让人们对草甘膦致癌诉讼的动机产生深深怀疑。当像Litzenburg这样利欲熏心、毫无职业道德底线的人参与其中,这些诉讼很可能沦为利益工具,而非基于科学事实。
这警示我们,面对草甘膦致癌与否等复杂问题,不能仅依赖个别诉讼结果,而应深入探究,以科学研究和权威结论为依据,避免被不实信息误导,让草甘膦和转基因技术等农业科技的科学性不被歪曲。
(写于2019年。发表于《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