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为中国农业大学的退休领导,发表于2024年。有修改。)
看见过很多“怀疑探索者”发布的科普文章,我有一些心得体会。
其实,反对转基因的思想核心就是反对美国,把转基因等同于美国。美国,相信中国人不太亲近她,人家有点骄傲,或者盛气凌人。所以,我有时候也看她不爽。
但不爽归不爽,做人得实事求是。什么叫做实事求是呢?就是做人必须要坚持一个原则,就是不说假话。
可能你要说了,美国人也经常不说真话。没错,美国是有这毛病,确实存在某些缺陷,比如说傲慢和偏见的毛病一直就有。毕竟是一个横着走习惯了的大帝国嘛。但人家有了毛病,不代表我们堂堂炎黄子孙也要跟着学人家的那毛病。人家要是说了假话,我们就得一辈子说真话。
人家美国要是有傲慢和偏见的毛病,我们就得一辈子谦逊和真诚。三国时期,刘备不是说嘛:操以急,我以缓;操以暴,我以仁;凡每每与之相反,遂能如愿也。对方有了臭毛病,我们不能学她,得坚守自己的本心,做好事,做好人,做踏踏实实的好人。
所以,就得先老老实实的承认,美国的科学技术确实有一套,挺先进的。对于这些好的东西,我们要有甄别地拿过来用,不能“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或者“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而现在有些同志,眼里就只会盯着人家那不好的臭毛病,认为既然对方毛病大,所以一切都是错的、混账的。于是端起盆来倒水,把孩子一起倒掉了。可能他们认为,我就是不学老美你那一套技术,就是要气死你,可以和你彻底划清界限。
有很多人,他们受到红歌会:乌有之乡等网站“极左”思维的影响太深,有这种天真的想法,以为只要“坚决反对”,就是“御敌于国门之外”了。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不惜抓住一切机会对“美国人的”科学技术予以污名化、妖魔化。但科学技术其实是属于全人类的,美国人在转基因技术上确实有专利,但是我们中国也有不少专利啊。为了抗拒“美国人的”东西,某些人却咬牙切齿地把自个人的宝贝也砸碎,这不是“爱国”,而是“碍国”;是孱头,更是昏蛋。
就说这个草甘膦,差不多在50年前就在全球大规模使用,比转基因农作物的应用还早上许多个年头,怎么就莫名其妙的变成“转基因伴侣”了呢?而且非转基因作物也大量使用它啊。说其是“伴侣”,这不是瞎扯吗?
纯粹为了把“美国人”的技术排斥在国门之外,所以连带将中国的科学家污蔑为坏蛋,再把与转基因没有什么关系的草甘膦也污名化......你可知道,中国有全球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草甘膦农药生产企业?有至少几千家的国内企业在生产草甘膦,用于出口赚外国人的钱。对草甘膦的污名化,只能导致我们中国的利益受损!
在探讨草甘膦和转基因技术时,我们得先抛开对美国那复杂的情绪。美国在科技领域确实有值得称赞之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全盘接受,更不能因为对美国某些行为不爽,就盲目抵制其先进技术。科学技术无国界,它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转基因技术就是很好的例证。
转基因技术自诞生以来,在全球农业发展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很多人以为转基因技术是美国的“专属”,实则不然。中国在转基因领域经过多年不懈的科研攻关,早已拥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我国科学家潜心钻研,克隆出了几百个具有重大育种价值的关键基因,获得的转基因专利总数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 。这一个个专利,是中国科研实力的有力证明,是无数科研人员日夜奋斗的成果,更是中国在转基因技术赛道上奋力奔跑的脚印。
就拿我国的转基因水稻研究来说,那可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1世纪初,我国科学家成功完成了一系列水稻品种基因组“精细图”的测序及序列分析,自此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跻身国际前列。我们不仅建立了完整的功能基因组研究技术平台,还克隆出众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这些基因就像一把把钥匙,为我国转基因水稻的产业化发展打开了大门。从世界范围的专利检索结果来看,在1989 - 2008年期间,日本和中国在转基因水稻技术领域后来居上,超越了美国。特别是2000年之后,中国的水稻基因和转基因技术专利申请量一路飙升,无论是近10年的专利申请总量还是年申请量,都把美国远远甩在身后 。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受理的水稻植物新品种权申请达2284件,授权1148件,其中国外申请仅有8件;受理的水稻育种方法发明专利申请308件,国外申请仅7件 。这一组组数据,彰显着中国在转基因水稻专利布局上的独特优势,也意味着中国完全有能力依靠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在转基因水稻产业化进程中,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再看看中国政府推广转基因农作物的举措,那也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放在首位。中国政府积极推广的转基因玉米和大米,100%采用国产种子,并且不向农民收取一分钱专利费,还允许种植户自由留种 。
从2006年起,中国政府就禁止从外国进口转基因产品,彻底斩断了国外转基因技术专利费对我国的影响。不仅如此,国务院在2013年明确规定,中国境内所有转基因科研项目,严禁与境外机构合作 。中国境内所有农业科研院校的转基因科研项目,均由国务院直接拨款,作为公益项目全力支持。这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就像一道道坚固的防线,全方位保障了中国在转基因领域的自主性和安全性,让中国在转基因技术的发展道路上能够独立自主、大步向前。
从2024年正式推广的转基因玉米和大豆来看,这些都是国产种子和国产专利的成果,和外国没有丝毫关联。而且,中国还在不断加大对转基因技术研发的投入,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目前,中国不仅在转基因技术研发上取得了显着成果,在产业化应用方面也在稳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国产转基因农作物品种进入市场,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这些转基因农作物具有抗病虫害、耐除草剂、高产等优良特性,不仅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中国在转基因技术领域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和国产种子。我们应该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转基因技术,既要看到它为农业发展带来的巨大潜力,也要看到中国在这一领域的自主创新和积极作为。别再被那些不实言论误导,转基因技术不是美国的“专利”,中国在这一领域同样有着坚实的底气和光明的未来 。
特别要说明的是,先正达被中国化工集团收购后,为中国生物育种带来了巨大飞跃。
先正达,如今作为中国的央企,是全球生物育种领域当之无愧的强者,在2023财年全球农化企业top20榜单中,它稳居榜首,连续四年霸占这一荣耀位置,彰显着其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企业实力 。先正达拥有深厚的专利积累,仅在中国就拥有超过3000项专利,这些专利都牢牢地掌握在中国手中,成为中国转基因技术发展的坚固基石 。
在种子业务板块,先正达堪称全球最大的种子开发商和生产商之一,手握尖端的生物技术和精准育种技术,在国际主流的生物技术品种与性状里,占据着极大份额 。
比如,在玉米育种上,其双单倍体技术让寻找“双亲”即玉米自交系的过程从原本耗时4年,大幅缩短到1年,并且基因纯合度能达到百分百 。依托国内最大的双单倍体工厂化生产平台,每年能产出100万株单倍体苗和20万株以上双单倍体,批量化创制优良种质,极大加速了育种流程 。再看它的生物育种性状快速整合平台,更是国内转育通量最大、速度最快的 。每年可实现4 - 5代的“迭代”能力,远超国内行业每年2 - 3代的平均水平,其中单倍体耦合基因编辑技术,仅用1 - 2代便可完成目标品种的性状改良 。配合国内种业行业首创的LEd无极调光温室,自动控光控温,突破季节限制,让作物生长速度大幅提升 。常规育种情况下,即便借助南繁加代,一年也只能种植两到三代玉米,而在这个自动化温室里,一年可以种植四到五代,再加上胚挽救技术,能快速将性状导入到底盘品种中,大大加速育种进程 。在研发方面,先正达与全球400多家大学、研究机构和私人企业开展广泛的合作,构建起强大的科研网络 。2024年4月,它与慕恩生物签署合作协议,基于慕恩生物庞大的微生物菌种资源库、不断增长的基因组序列库及功能基因元件库挖掘新型杀虫、抗虫基因,为优异种质资源的培育提供“基因引擎” 。这一合作结合了双方优势,助力种业跑出“中国速度”,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 。
从成果上看,2023年先正达集团中国共有121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其中玉米新品种44个,玉米、水稻、大豆过审数量均居行业领先地位 。还有14个品种入选农业农村部《2023年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9个品种入选2023年农业主导品种,为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提供了坚实的良种支撑 。大量田间示范显示,2022 - 2023年间,由杨凌中心参与选育并通过国审的玉米新品种表现突出,产量均较当前对照品种增产超过5%,平均亩增产30公斤以上。
中国在转基因技术领域,凭借自主研发以及对先正达这样的巨头企业的收购整合,已经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 。先正达带来的不仅是先进的技术和专利,更是一套成熟的研发、生产、推广体系 。
我们中国人应该对本国的转基因技术发展充满自信,它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力量 。我们无需盲目的排斥转基因技术,更不应被不实言论误导,而是要看到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巨大潜力和光明前景,坚定不移地支持转基因技术的研发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