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秦军铁蹄在欧洲大陆不断掀起征伐的狂潮,那曾经辉煌一时的古希腊文明,在秦军排山倒海般的攻势下,已然如风中残烛,彻底溃败。
曾经繁华的城邦沦为废墟,往昔的荣耀与骄傲,都在秦军的利刃下化为乌有。
然而,秦军的野心并未就此满足,他们迅速将目光转向了毗邻古希腊的罗马帝国。
罗马帝国,这个在欧洲大陆屹立不倒的强大存在,绝非古希腊可比。
此时的罗马帝国,已然敏锐地察觉到火器时代的来临,并果断地进行了火器改革。
如今,罗马帝国精心打造了一支拥有20万火枪兵的强大军队。
这些火枪兵装备了最先进的滑膛步枪,训练有素,是罗马帝国军事力量的中流砥柱。
而秦军这边,虽也在一边战斗一边全力赶造火枪,但目前仅拥有10万把左右的火枪,在数量上明显处于劣势。
双方精锐部队如同两头即将展开殊死搏斗的猛兽,云集于古希腊与罗马帝国交界的多瑙河畔。
多瑙河,这条蜿蜒流淌的河流,此刻却成了双方对峙的前沿阵地。
隔着宽阔的河面,秦军与罗马军队遥遥相望,气氛紧张得仿佛空气都要凝固。
罗马帝国此次可谓是倾巢而出,除了20万火枪兵外,还配备了10万辅兵。这些辅兵负责后勤保障、运输物资等任务,为前线的火枪兵提供了坚实的后盾。秦军一方同样毫不示弱,派出了10万火枪兵与10万辅兵,双方在兵力部署上可谓是旗鼓相当。
值得一提的是,双方都拥有一定量的火炮部队。
这些火炮犹如沉睡的巨兽,一旦爆发,必将带来毁天灭地的力量,这也为这场即将到来的战争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多瑙河战役前夜,罗马天命者马库斯身着华丽的战甲,迈着自信的步伐,登上了营地的高台。
他满意地检阅着麾下的三个精锐军团。
月光洒在这些士兵身上,映照出他们坚毅的面庞。
这些士兵装备着最新式的燧发枪,黑色三角帽下是整齐划一的红白制服,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醒目。
那一支支枪管在月光下排列得整整齐齐,宛如一片钢铁森林,散发着令人胆寒的气息。
“明天就让东方人见识真正的战争艺术。”
马库斯摩挲着手中从迦太基缴获的战利品短剑,眼中闪烁着志得意满的光芒。
罗马帝国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已经打造出了高达10万的线式火枪兵。这种线式火枪兵作战时,会排成整齐的横队,依次进行射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排队枪毙”。
马库斯对线式火枪兵充满了信心,他坚信这是滑膛枪时代最强大的火枪兵。
在这20万人中,至少有3万绝对精锐,他们具备最强的战场纪律,训练有素,战斗力惊人。
马库斯心中暗自盘算,自己的这3万精锐,恐怕就算与排名第一的白头鹰帝国也能一较高下,扳扳手腕。
至于这些来自东方的秦军,马库斯根本没有放在眼里,在他看来,秦军不过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
然而,他却浑然不知,自己即将成为军事史上最大的笑柄。
与罗马帝国营地的紧张有序不同,河对岸的秦军阵地却呈现出一番诡异的景象。
正面战场十万秦军化整为零,分散在各个区域。
工兵们正趁着夜色,争分夺秒地挖掘蛇形战壕。
他们挥舞着铁锹,汗水湿透了衣衫,但手中的动作却一刻也没有停歇。
与此同时,墨家工匠们也在忙碌地调试着某种带有螺旋纹路的青铜管,这些神秘的青铜管究竟有何用途,无人知晓。
新入伍的士卒们紧紧握着新出厂的五连铳,眼中闪烁着紧张与兴奋的光芒。
膛线在篝火的映照下泛着幽蓝光泽,仿佛是来自地狱的死亡之光,这是罗马人从未见过的恐怖武器。
辰时三刻,罗马军团在激昂的战鼓声中,展开了经典的横队战术。他们踏着整齐的步伐,如同汹涌的潮水一般,朝着多瑙河上的浮桥涌去。
罗马士兵们士气高昂,他们相信自己的实力,坚信能够轻松击败秦军。
在他们的计划中,从侧面迂回渡河,然后对秦军发起突然袭击,定能将秦军打得落花流水。
马库斯站在高处,看着自己的军队顺利渡河,心头不禁一喜。
他暗自嘲笑那些愚蠢的龙国人,竟然没有趁他渡河的时候发动攻击,这无疑给了他们一个绝佳的渡河机会。
当罗马军队刚看到秦军挖掘的战壕时,马库斯不惊反喜。
在他看来,以滑膛枪那感人的命中率,士兵们躲在战壕中根本无法保证足够的命中率。
反而会因为受到战壕视野的限制而陷入被动,这简直是自掘坟墓。
马库斯不再迟疑,果断下达了进攻命令。
第一阵列一万燧发枪手踏着整齐的鼓点,稳步向前推进。
他们身着红色制服,在晨雾中宛如移动的血墙,气势汹汹地朝着秦军阵地逼近。
当先头部队踏入200步界限时,秦军阵线突然爆发出炒豆般的连绵炸响。刹那间,火光冲天,硝烟弥漫。罗马士兵们还没来得及反应,就像割麦子一般倒下一大片。鲜血染红了大地,惨叫声此起彼伏。
马库斯瞪大了眼睛,满脸的难以置信。他原本还想着等抵近到30米距离,效仿“七年战争”中英军的方法,让士兵们集中火力,一举击溃秦军。
没想到却遭遇了意料之外的沉重打击。
原来,罗马燧发枪的滑膛设计导致弹道散射严重,50步外命中率不足三成。
而秦军装备的四零铳,其螺旋膛线赋予弹丸强劲的自旋,配合戴梓设计的尖头铜被甲弹,使得200步精确狙杀成为可能。
罗马百夫长们惊恐地发现,每当军旗举起,旗手就会在心跳间隔内被爆头,仿佛有一双无形的眼睛在盯着他们。
当罗马火枪手还在用牛角量装火药,小心翼翼地操作着繁琐的装填步骤时,秦军早已普及了黄铜定装弹。
训练有素的铳手可在8秒内完成退壳装填,配合五连铳的半自动击发机构,理论射速达到每分钟十发。
这种恐怖的火力密度,让罗马人精心排练的“三段击”战术沦为了自杀表演。
他们的第二轮齐射尚未完成,秦军阵前已腾起第五轮硝烟,秦军的火力如同狂风暴雨一般,将罗马军队的防线打得千疮百孔。
罗马引以为傲的密集方阵,在秦军工兵铲构筑的蛇形壕沟前,彻底失去了往日的威力,成了活靶子。
四零铳的折叠枪托与前置握把设计,使士兵可以匍匐射击,大大提高了射击的稳定性和隐蔽性。
更致命的是五连铳的曲肘杠杆装填装置,射手无需起身即可完成再装填。
这种先进技术催生的散兵战术,让罗马军团的华丽横队成了死亡长廊。
罗马士兵们一个接一个地倒下,鲜血染红了整个战场。
“这不是火枪!这是魔鬼的武器!”
马库斯看到副官的脑袋像熟透的瓜般炸开,红白浆液溅在他镀金的胸甲上,惊恐地大喊起来。
罗马引以为傲的三段击彻底失效,前排士兵尚未完成装填,后排同袍已如镰刀下的麦穗般成片倒下。
罗马军队的防线在秦军的猛烈攻击下摇摇欲坠,随时都有崩溃的危险。
未时未至,战场已呈现出一幅诡异的景象。
秦军阵前堆积的弹壳在阳光下闪烁如金鳞。
而罗马军团整齐的横队如同被巨兽啃食,处处都是突兀的缺口,士兵们的尸体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惨不忍睹。
幸存的罗马士兵们惊恐地发现,即便侥幸冲过死亡地带,等待他们的是更恐怖的链弹风暴。四零铳霰弹模式发射的弹幕,能在100步距离打穿三层橡木盾,所到之处,罗马士兵纷纷倒下,没有任何人能够挡住这如潮水般的攻击。
罗马战术本质上是冷兵器时代“接触面最大化”思维的延续,他们试图通过密集的队形,在单位空间内形成最大的火力密度,从而压制敌人。
而秦军散兵线则体现了热兵器时代“杀伤面最优化”的新逻辑,他们追求在单位时间内实现最大的杀伤效率。
燧发枪时代5 - 8分钟才能完成十轮齐射,秦军却能在相同时间倾泻五十轮火力。
这种非线性增长源于定装弹带来的装填革命,如同冷兵器到自动武器的代差,让罗马军队根本无法招架。
五连铳的肘托设计和四零铳的膛线后坐力缓冲装置,标志着战争机器从“人适应武器”到“武器适应人”的转变。
当罗马士兵还在为站姿射击的稳定性苦恼时,秦军新兵已能在卧姿状态进行精准点射。
秦军的火炮也更加优良,不管是命中率还是射程,都远远超过罗马帝国。
秦军挖掘的战壕也很好地防止了炮弹的杀伤,罗马军队的炮火攻击对秦军造成的威胁微乎其微。
战后清理战场时,秦军工匠在罗马统帅马库斯的尸体旁发现了一本《兵法纲要》,羊皮纸上赫然写着:“密集队形是纪律的体现”。
白起将其投入熔炉时冷笑道:“用活人当纪律的祭品,不如用青铜铸就更精密的撞针。”
这一战,秦军以先进的火器技术和卓越的战术,彻底击败了罗马帝国。
伍兴和他的亲卫队也跟随秦军踏入了亚平宁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