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村地处丘陵地带,田地多是梯田,无法使用大型机械,李莲花手工制作了不少后世才有的便携手持型播种机、收割机等,然后给温宁简单的炼制了一番。并不是把东西炼制成法器,而是为了增加东西的耐用性,毕竟这种小东西好用是用好,就是容易坏。在这个年代东西坏了也不方便修。
这些好用的农具全被李莲花推到了温宁头上,这也是温宁一个逃荒者来到李家村后能够被所有人给接纳的原因。甚至他们给冯宝宝安排的身份也是温宁的表妹,村里人爱屋及乌,从未因为冯宝宝呆呆的就歧视她,欺负她。相反,村里的大娘大婶们很喜欢跟冯宝宝说八卦,因为不管她们说什么冯宝宝都很捧场,认真听还不到处乱说。
“宝宝,我要去山上摘笋子,你要一起去吗?”温宁背了一个背篓,背篓里面放了几个空的麻布袋。
一提到笋子,冯宝宝就想到自己之前在山上啃的竹笋,她疯狂的摇头,说着一口流利的四川话:“我不去。”
这个季节正是摘笋子的好时候,很多人家凌晨四五点钟就起床,三五成群的一起去摘。这种笋子并不是竹林里面那种需要用锄头挖的竹笋,而是类似一种灌木林,笋子细长,十分鲜嫩,用来炒菜或制作泡笋都十分美味。
等到早上七点左右,温宁仿佛扛了一座山回来。
路上遇到的人已经是见怪不怪了,他们还纷纷感叹,温宁跟冯宝宝不愧是亲表兄妹,都力大无穷,是干活的好手。
温宁把摘回来的笋子全部倒在院子里。冯宝宝看着这些细细小小的笋子面露惊奇,她蹲下来,拿起一根,看向温宁:“二锅,这是笋子?”
“对呀,来帮我剥笋子。我教你怎么剥。”温宁拿起一根细长的笋子,从顶部开始在食指上缠绕几圈,然后一个用力,就只剩下笋肉了。
冯宝宝看看笋子又看看温宁手里已经分离的笋壳和笋肉,她也拿起一根照着刚才温宁的手法试了试,然后一试就成功了。
这原本就没啥技术含量。
但冯宝宝感到十分新奇,就蹲在那里开始认真的剥起笋子来。
温宁端来小板凳,跟冯宝宝坐一起。
这要是别人剥笋子,得用刀把笋子给削一截再剥,可温宁和冯宝宝两人,丝毫不觉得手痛,效率还高。等到了上工的时间,院子里就只剩下笋壳了,可以拿去牛棚喂牛。
时间如梭光阴似箭。
很快就到了59年。
这个世界的发展跟其他相似世界的发展大差不离。所以在办公社食堂的时候,李莲花就凭借着自己的个人魅力成了食堂的负责人。
而温宁的厨艺也不出意外的成了呼声最高的食堂大厨。
在二人联手把持着食堂,绝对不会造成一分一毫的浪费。温宁还把寻常食物刻意做得难吃,把能从山上找到的食物,比如说蘑菇、笋子、折耳根、水芹菜、马齿觅等野菜做得十分可口。谁不想在劳累之余能吃上一顿美味的饭菜呢。
于是很多人自发的在空闲的时间去山上寻找可以吃的食物然后送去食堂。
就这样,开源节流,他们省下了不少粮食。
从59年起,川省先是遇到干旱,后又遇到特大暴雨,后来又是大面积的螟虫灾害,田地减产50%以上。
偏偏这样的天灾在当时是大面积发生的,从北到南都有各种灾害,饥荒是全国性的。
一开始,大家对李莲花和温宁的精打细算也是心有抱怨的,毕竟其他公社食堂都是大口吃肉,每天吃得满嘴流油,怎么自家的食堂就这样小气?可当饥荒来临,别的地方没有存粮,只能以水充饥,勒紧裤腰带活过,还饿死了不少人,然而他们每天还能吃七分饱,实在是很幸福了。
李莲花和温宁一跃成为大家最感激的人。
在村支书换任的时候,李莲花就因为呼声最高而成为了十里八乡最年轻的村支书。
而公社食堂解散后,温宁也成了村里的记分员。
大家都调侃说当时温宁若不是还是食堂掌勺的,高低得跟李莲花拼一拼到底谁才是村支书。
这天,李莲花从公社开会回来,就把一众大大小小的村干部给召集起来开了个小会。
“上面给我们村安排了五个知青,这是我们村第一次来知青,大家伙商量商量,看怎么安排这些知青。”
大家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因为村里以前没来过知青,所以他们对知青没啥概念。
“这些人住哪儿啊?村里也没有多余的房子啊。”
“还有他们吃啥?不会是吃我们的粮食吧?”
“这些城里娃娃哪里干得动农活哦,这不是来添乱吗?”
李莲花伸出手往下压了压,说道:“知青下乡是国策,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在能力范围内做好我们应做的事情。首先,是住的问题。知青只会越来越多,让这些知青住老乡家里不太合适,容易闹矛盾,干脆建一个知青点。每个知青都有安置费,这些安置费我已经领回来了,用来建房还是够的,剩下的钱换成粮食给他们,也足够支撑他们到分粮的时候。”
大家听到知青是有安置费的,既然不用村里出钱,那他们也没啥意见。
李莲花又说:“知青有男有女,这房子就不建大通铺,建成那种小单间,一人一间也少些矛盾。”
“反正用的是他们的安置费,我没意见。”温宁第一个响应。
其他人听温宁这么一说,也是,又不是花他们的钱,建成啥样都行。
一个多月的时间,知青点就建好了。总共十间房间,每个房间也就十平米,等以后人多房间不够的时候再扩建就行了。房间里面放了一张简易的床,别的什么都没有。也别嫌弃,毕竟这条件已经比绝大多数的知青点都要好很多了。
到了去接知青的时间,温宁去牛棚套了牛车,自己坐在牛车上,冯宝宝坐在牛背上,两人往镇上赶去。
“二锅,知青是啥子?”
“就是知识青年。”
“他们来咋子?”
“来我们这儿生活。”
“为啥子?”
“因为城里粮食不够吃,工作岗位不够,住房不够。”
“来乡下就能吃饱了吗?”
“只要他们肯努力,至少饿不死。”
冯宝宝懂了。
有温宁和李莲花在,冯宝宝从未饿过肚子,还经常吃肉,但她以前在山上饿得只能啃竹笋的滋味她至今都忘不了。饥饿的感觉是非常难受的。
到了目的地,知青们被各自村社的人接走,他们也接到了分配给李家村的五个知青。
温宁拿着名单点名:“谢昭良、龚远、周兴和、梁月、王红霞。”
“到!”
三男两女,一个个青春洋溢,面上还带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这时候的知青都是主动报名,志愿支援乡村建设的。不像后来,在体会到乡下生活有多难熬后,人们想方设法的逃避下乡,最后又不得不下乡,带着抗拒与恐惧来到陌生的乡下。
五个知青,每个人都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这些行李往板车上一放,就把板车给放满了。所以除了骑牛的冯宝宝,其他人包括温宁都只能走回去。
“你们有要买的东西没?可以先去供销社买,然后我们再一起回去。”
听到温宁的提醒,五人心里十分感激。年龄最大的谢昭良俨然是五人团体中的大哥,他出面道谢,一边递给温宁一支大前门,一边问道:“温大哥,我们刚来,还不知道知青点是什么情况,我们还差哪些东西,能麻烦你跟我们说一下吗?”
温宁婉拒了递过来的烟,说道:“我不抽烟。你们是我们村第一批知青,知青点也是刚建的。房间虽然不大,但一个人住也不会挤。厨房是公用的,锅是之前食堂里用过的。其他的东西除了床啥也没有,需要你们自己置办。你们的安置费余下的部分给你们换成了粮食,省着点儿吃也足够撑到分粮的时候,倒时候粮食不够吃你们也可以自己花钱买。”
谢昭良听了后脑子转了一圈儿,心里也有数了。“谢谢大哥,我跟他们商量一下。”
然后他跟其他四人商量:“我们要买的东西有点多,我先列一个单子,公用的东西我们平摊,个人物品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决定。”
等他们商量好了,温宁对冯宝宝说道:“我留下来看东西,宝宝你带他们去供销社买东西。要是有什么你喜欢的你也买点儿。”
“要得。”冯宝宝看向五人:“你们跟我来嘛。”
两个小时后,板车上的东西多了一倍。
冯宝宝爬到牛背上,手一扬:“走喽,回去了!”
路程有点远,但五个知青都是十分外向开朗的人,他们也没有抱怨,反而还彼此打气激励对方,最后唱起了红歌。
因为温宁和冯宝宝的年纪也不算大,跟他们也算是同龄人,他们还邀请二人一起唱歌。
冯宝宝摇摇头,她不会唱他们唱的歌。
但是温宁一开口,大家都安静了下来。
温宁看着他们:“怎么了?”
五人齐齐鼓掌,十分激动的说道:“温大哥,你唱歌也太好听了。”
就连冯宝宝也一个劲的点头:“二锅,我也要学唱歌。”
温宁好笑的看着她:“好,回去就教你。”
到了知青点。
知青点的环境比五个知青想象中的要好得多,每人一个单间,他们选好房间,把自己的东西往房间里放好,然后又跟着温宁他们去领粮食。
城里头来到年轻娃娃引起了村民的关注,一路上,遇到的村民都好奇的看着知青们,还有些人听说知青到了还专门跑过来围观。
领粮食的时候,李莲花让他们每个人填了一张表格。表格是他手写的,从姓名、性别、年龄、来自何地到擅长什么、兴趣爱好是什么等等。非常详细。
知青们也是头一回下乡,还以为这是每个知青都会填写的东西,都非常认真的把自己的情况写了下来。
李莲花看完他们交上来的表格,这五个人都是高中毕业,来自五湖四海。
经过李莲花的一番考量,五位知青收到了他们来到这里后的第一个任务:
给全体村民扫盲!
李莲花的要求是常用字需要认识,而每个人至少要会写自己的名字。
一个多月后,李莲花把村小给申请到了,修了两间宽敞的教室,然后把亲和力最强的王红霞和教学方式最灵活的龚远给单独提了出来,让他们去村小当老师。
另外三人羡慕坏了。毕竟小孩子的接受能力是最好的,不像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乡,刚刚教的转头就忘,就连基本的横平竖直都写不好,名字写出来都是些蚯蚓字。
冯宝宝坐在教室最后一排,两只手规规矩矩的背在身后,跟小朋友们接受同样的教育。她很不理解,这些字她都认识,为什么大锅和二锅还要她来村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