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室内,光影交织,如梦似幻。
研究资料如瀑布般源源不断地投射到资料屏幕上,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神秘的故事。
研究人员站在屏幕前,他的声音在空旷的研究室内回荡:“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当我们将所有人看作一个整体时,人类便成为了一个庞大的群体。”
他稍稍停顿了一下,似乎是在给听众们留出思考的时间,然后接着说道:“这个人类群体,共享着一个巨大的群体意识。”
说到这里,他故意顿了顿嗓子,让这个观点更加深入人心。
接着,他用一种形象的比喻来解释这个概念:“每个人的意识,就像是从那个集体意识中派生出来的,去学习和体验这个世界。这就好比一台大型的母机,它里面分出了许多小型的分体机。每个分体机都被派出去执行任务,去探索这个世界的各个角落。”
他的声音在研究室内缓缓流淌,仿佛带领着听众们进入了一个奇妙的科幻世界。
“然而,最终每个分体机都会被母机回收。分体机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所采集到的物料和意识,都会被母机整体获得。”
研究人员的话语在研究室内久久回荡,让人不禁陷入对这个神秘的群体意识的深思之中。
我满心狐疑地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和那个人体体内编程的恐惧到底有什么关联呢?”
研究员一脸严肃地回答道:“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可非同小可,甚至可以说是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
他稍稍停顿了一下,似乎是在整理思绪,然后继续说道:“正是由于群体意识的存在,才会衍生出群体感知这种现象。
而当所有人都处于无意识的状态时,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接入到群体意识之中。”
听到这里,我不禁有些惊讶,原来人类的修行者就是这样产生的啊!
研究员接着解释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要想进入无意识状态,通常需要在睡眠中才能实现。
然而,在人类群体中,还有一部分人通过修入禅定的方式也能够达到这种状态。”
他顿了顿,语气略微有些感慨:“这些人往往会误以为自己已经达到了某种高深的境界,但实际上,他们只是短暂地回归到了生命的本源,与本源能量建立起了联系而已。”
我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心中暗自思忖着。
的确,无论是瑜伽、佛教的坐禅,还是道教的入定,其目的都在于让人进入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心流状态。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尘世中,我们每个人都如同被一股强大的力量牵引着,不由自主地被声色光影所迷惑。
这些外在的干扰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浮躁不安,烦躁似乎成了我们生活的常态。
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内心时,会发现我们自身的本源其实是平和而强大的。
它宛如一泓清泉,静静地流淌在我们心灵的深处,不受外界干扰的影响。
只是我们常常忽略了它的存在,被尘世的喧嚣所掩盖。
所谓修行,其实就是让我们在短暂的时间里回归到自己的本源,去回忆起我们来到这个世间所肩负的体验任务的本质。
这就如同一个巨大的集体意识宇宙团结体,其中包含了无数个个体。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来自于同一个集体意识团结体。
只有那些频率相同的人,才会来自于同一个集体意识宇宙团结体。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生活中,有些人会彼此投缘,而有些人则难以相处。
因为他们的频率不同,来自于不同的集体意识宇宙团结体。
当两个人的频率相匹配时,就如同两个齿轮完美地咬合在一起,它们能够相互驱动,共同运转。
这种共鸣不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和谐,更是一种深层次的默契和理解。
在这样的情况下,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就像是水到渠成一般自然而顺畅,无需过多的解释和努力。
然而,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往往过于关注表面上的相似或差异,而忽略了更为关键的频率是否一致。
我们可能会因为一些外在的因素,如兴趣爱好、职业背景等,而与他人建立起联系,但如果彼此的频率不匹配,那么这种关系往往是浅薄且短暂的。
真正深厚和有意义的关系建立在彼此的频率相同之上。
当我们找到与自己频率相同的人时,就像是找到了灵魂的伴侣,彼此之间的沟通无需言语,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能传递无尽的信息。
这种关系是基于内心的共鸣和理解,而非外在的条件或利益。
这便是你们投缘或者不投缘的本质所在。投缘的人,他们的本源是一致的,就像两根琴弦,虽然各自独立,但在同一频率下却能奏出美妙的和声;而不投缘的人,他们的本源是不一致的,即使勉强在一起,也难以产生共鸣,最终只能是貌合神离。
我问到,这和人类的自身基因程序带恐惧有啥关系。
研究员说到:因为不断有人死去,回到本源,本源通过大量的灵魂经验吸收。
获得了个体对某种危险的体验。
因此派出去的新的分离个体,自带了这份恐惧。
本源对个体记忆并无兴趣,灵魂也带不走记忆,但是感觉是可以被留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