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日东升,金色的阳光洒在襄阳城新建的学府门前,牌匾上“兴汉学府”四个大字熠熠生辉。
各地学子怀揣梦想,纷至沓来,如同百川归海般汇聚于此。
有衣衫褴褛的寒门子弟,有锦衣华服的世家公子,有饱读诗书的儒雅之士,也有身怀绝技的江湖豪侠。
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对知识的渴望,眼神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
学府门前,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有人低声讨论着昨日诸葛先生出的难题,有人兴奋地谈论着学府的宏伟壮观,有人则紧张地整理衣冠,生怕给先生留下不好的印象。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热烈而积极的氛围,仿佛一股蓬勃向上的力量在涌动。
诸葛志端坐在学堂正中,目光如炬,扫视着堂下数百名学子。
他身着青衫,羽扇纶巾,气度不凡,仿佛一位运筹帷幄的智者。
“诸位远道而来,我深感钦佩。”诸葛志的声音清朗而有力,带着一股独特的魅力,“兴汉学府,旨在培养治国安邦之才,兴复汉室,还天下以太平。今日考核,不仅考校你们的学识,更考校你们的品行和志向。”
话音刚落,学子们纷纷挺直腰板,目光炯炯地注视着诸葛志,等待着他的指示。
考核的内容包罗万象,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兵法韬略,无所不涉。
诸葛志不仅考校他们的基础知识,更注重考察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时而抛出一个难题,让学子们自由辩论;时而讲述一个历史故事,引导学子们思考其中的道理;时而摆出一个残局,让学子们寻找破局之法。
学子们有的沉思默想,有的奋笔疾书,有的则激烈争论,整个学堂充满了紧张而期待的气氛。
有人胸有成竹,下笔如有神;有人抓耳挠腮,苦思冥想;也有人眉头紧锁,陷入深深的思考。
日暮西沉,考核终于结束。
学子们一个个走出学堂,有的面带喜色,有的则垂头丧气。
诸葛志独自一人留在学堂内,手中拿着厚厚一沓试卷,眼神中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他轻轻地放下试卷,走到窗前,望着天边的晚霞,低声自语道:“究竟谁能脱颖而出呢……”
突然,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传来,诸葛志转过身,只见廖立站在门口,神色犹豫。
“先生……”廖立拱手道:“先生,学生名册已整理完毕,共录取三百二十七人。”诸葛志闻言,三百二十七名学子,代表着三百二十七份希望,也代表着蜀汉崛起的希望。
名册上,每个名字都承载着一个故事。
出身寒门的姜维,自幼聪慧过人,过目不忘,却因家境贫寒,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他听闻诸葛先生在襄阳兴办学府,不远千里赶来求学,在考核中表现出色,对答如流,令诸葛志赞赏不已。
世家子弟杨仪,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却性格孤傲,目中无人。
他在考核中虽然表现优异,但诸葛志却从他的眼神中看到了一丝不羁和野心。
来自江东的费诗,性格沉稳,心思缜密,对时局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在考核中展现出了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分析能力,令诸葛志印象深刻。
还有身怀绝技的江湖游侠廖化,武艺高强,忠肝义胆,却不通文墨。
他在考核中虽然学识不足,但诸葛志却看到了他身上的忠义和勇气,决定破格录取。
诸葛志合上名册,长舒一口气,心中感慨万千。
这些学子来自五湖四海,背景各异,性格迥然,却都有着同样的梦想——为兴复汉室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相信,在兴汉学府的培养下,这些学子必将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夜深人静,诸葛志挑灯夜读,仔细翻阅着每一位学生的考卷和资料。
他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嘴角微扬,时而陷入沉思。
窗外,寒风呼啸,树影婆娑,更显屋内一片宁静。
诸葛志的目光落在一个名叫蒋琬的学子资料上,轻轻念道:“蒋琬,字公琰,零陵人……” 他拿起朱笔,在蒋琬的名字旁画了一个圈。
诸葛志将录取的学子名单再次细细浏览,三百二十七人,每一个人都如同璞玉,等待雕琢。
他不仅仅关注他们的学识,更注重观察他们的特长和兴趣。
姜维的策论见解独到,逻辑清晰,可见其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思辨能力;杨仪的兵法推演精妙,奇谋迭出,虽略显锋芒毕露,却也展现出其过人的军事天赋;费诗的治国方略务实,深谙民情,其稳重的性格更适合处理政务;而廖化虽不识字,但其忠义无双,武艺超群,假以时日,定是一员猛将。
诸葛志将名单按不同的类别进行初步的划分,文治、武将、后勤、甚至奇淫巧技,他都做了详细的记录。
他深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价值。
他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工匠,仔细地挑选着合适的材料,准备打造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夜已深,学府内依旧灯火通明。
诸葛志伏案工作,桌案上堆满了书籍和文卷,房间里弥漫着淡淡的墨香。
他时而拿起毛笔在纸上写写画画,时而闭目沉思,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
房间里安静得只能听到笔尖与纸张摩擦的沙沙声,以及偶尔响起的几声虫鸣。
诸葛志起身走到窗边,推开窗户,一股清凉的夜风迎面吹来,夹杂着远处传来的阵阵蝉鸣。
他抬头望向夜空,繁星点点,浩瀚无垠。
诸葛志深吸一口气,感到一阵神清气爽。
“三百二十七人……”诸葛志低声自语道,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兴复汉室,就在你们身上了。”
他回到桌案前,拿起一张空白的纸,开始书写分班计划。
他笔走龙蛇,思如泉涌,一个个班级在他的笔下逐渐成形。
“文韬班,武略班,经世班……”诸葛志一边写,一边喃喃自语。
突然,他停下了笔,目光落在“奇才班”三个字上,陷入了沉思。
“先生,”廖立的声音在门外响起,“您要的笔墨纸砚已经准备好了。”
诸葛志没有回应,他的目光依旧停留在纸上,手指轻轻地敲击着桌面,“奇才班……”
诸葛志凝视着“奇才班”三个字,心中已有定数。
他提笔在纸上写下几个名字:姜维、杨仪、费诗……
这些人虽然性格迥异,特长不同,却都有着超乎常人的才智和潜力。
诸葛志决定将他们放在一起,让他们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成长。
他将名单分成几类:文韬班注重经史子集,培养治国安邦之才;武略班专注兵法韬略,培养沙场猛将;经世班侧重于实用技能,培养处理实际事务的人才。
至于奇才班,则不拘一格,鼓励学生自由发展,培养全方位的人才。
诸葛志相信,这样的分班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让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有所成就。
分班结果张贴出来后,学子们纷纷围观,议论纷纷。
有人欢喜,有人失落,有人好奇,有人担忧。
被分到文韬班的姜维,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他深知自己擅长文治,定能在文韬班大展宏图。
杨仪被分到了武略班,他虽然心有不甘,却也明白这是最好的安排,他决定在武略班证明自己的军事才能。
费诗被分到了经世班,他心中充满了期待,他渴望学习实用技能,为将来治理国家做好准备。
而那些被分到奇才班的学子,则更加兴奋和好奇,他们不知道奇才班究竟会学些什么,会有什么样的挑战在等待着他们。
廖化看着自己被分到了武略班,心中激动不已,他握紧拳头,暗下决心:一定要在武略班好好学习,成为一名真正的猛将!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场景,热血沸腾。
姜维看着文韬班的名单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站在朝堂之上,为国家出谋划策的场景。
杨仪虽然被分到了武略班,心中有些不甘,但他很快调整了心态。
他看着名单上的其他名字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场景。
费诗看着经世班的名单,心中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他渴望学习实用技能,为将来治理国家做好准备。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造福百姓,安居乐业的场景。
奇才班的学生们则聚集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未来的学习内容和发展方向。
他们的脸上充满了好奇和憧憬,眼神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渴望。
诸葛志站在学府的门口,看着学生们兴奋而期待的表情,嘴角露出一丝微笑。
他转身对廖立说道:“走吧,去礼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