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此人对于有才之士,很乐意去当那个伯乐。
欧阳修不仅欣赏苏洵父子三人,同时对于王安石此人也是十分赏识。
一日欧阳修组织了一场宴会,期间他将二人介绍给彼此结交。可苏洵不知从何处听来,听说王安石此人待人接物不拘小节,平日里不修边幅,与友人聚会之时也从不主动与人交谈,只知道盯着桌上的美酒佳肴,怪异得很。
只因他一开始便带着偏见看待王安石,心中自然对王安石的印象是极差的,他认为王安石此人绝非同道中人。
见王安石在席间也确实如同听闻的那般,当时便对着欧阳修说道:“吾知其人矣,是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天下患。”
更是在不久后,王安石的母亲去世时,当时在京都与之相识的官员友人都去王府吊唁,唯独苏洵不但不去吊唁,还写一篇《辩奸论》影射,至此两人之后有了过节。
对于苏洵在外应酬发生的这些事,兄弟二人此时还不甚了解,二人虽都自负有些才学,可也清楚的知道人外有人这个道理。无心关注其他,每日与彼此或寺庙中的其他学子探讨学术,求知补短。
嘉佑二年(1057),宋仁宗任命礼部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欧阳修为主考官,龙图阁直学士梅挚,翰林学士汪珪,起居舍人知谏院范镇,知制诰韩绛,一同主持此次的贡举。
国子监直讲梅尧臣主持会试。
二月会试,会试的科目是先考策,次考论,再考诗赋。苏轼考得会试第二名,苏辙高等。
三月殿试,宋仁宗在崇政殿主持策问,考题则是《重申巽命论》。苏轼殿试中乙科四甲,苏辙五甲高等,兄弟二人殿前钦点为进士。
太平兴国寺内,苏洵听着其他院落传来阵阵祝贺声,等了许久也不曾见到二子归来,此时也不由的担心起来:“也不知,他们二人如何了…”
苏洵开始坐立难安,不时在屋内来回走动。
终于在半个时辰后,所居住的浴室院门前也热闹了起来。
同住在浴室院的其他学子们见苏轼苏辙归来,恭贺道:“子瞻,子由恭喜恭喜啊。”
“同喜,同喜。”兄弟二人作揖回礼。
一阵寒暄后,苏轼苏辙二人一进浴室院,就看到了站在院里的苏洵。
两人行走间举步生风,一同向苏洵行礼:“父亲。”
苏轼笑如满面春风,朗声道:“父亲,咱们进屋再说。”
苏洵坐在上首,听着苏轼讲述今日殿试的情形。赞赏之余又警戒了二子莫要骄傲等等…便让二人去休息了。
苏洵见到儿子们成为进士,自然欣慰万分,只是心中也难免感触良多,子瞻(苏轼)二十二岁,子由(苏辙)十九岁能一次登科,为何他却是屡战屡败。
夜里他站在窗前,看着窗外的夜空,语气悠悠:“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
苏辙回到屋内,提笔给家中的母亲娇妻各自写了一封家书。之后分别又给韩琦、欧阳修也各自写了一封信。
金榜题名是世人的四大喜事之一。而作为新科进士的苏轼苏辙二人这些天也是十分的忙碌。不但要去贡院祭拜孔子,还要一一去拜见京城里的文学前辈。
接连数日,苏辙与他哥苏轼忙着迎来送往前来祝贺的同乡故里。
苏家没有什么寝不言食不语的讲究,晚饭时分,苏轼偏头看向身旁的苏辙:“子由,过几日便是琼林宴了,那场面定然群星璀璨,热闹非凡。”
苏辙放下了手中的筷子,看了他哥一眼,他知道他哥喜欢这种场合,只是哥哥平日里太过于肆意...罢了,左右他会一同前往。
“嗯。”
他不愿扫兴,并没有多说。
苏洵高兴二儿子的洒脱随性之余,难免再次为他这个性子担心。
“子瞻,不论何时何地定要切记谨言慎行。”
“父亲,您都说了多少次了,儿子自然是记得。”苏轼不愿父亲总是耳提面命的嘱咐这些话,语气中多少带着些不耐。
苏辙看着饭桌上的气氛一下子变得沉闷起来,用公筷给父亲哥哥各自夹了一份素肉:“来,父亲,哥哥都尝尝,据说这是寺中的师傅拿手菜。”
被苏辙这一打岔调和,饭桌上又回到了之前一片雀跃。
翌日早饭后,苏洵带着兄弟二人到汴梁城中御街中段的衣冠铺子,为二子置办一身后日参加琼林宴的行头。毕竟这个世道大多数人都是先敬衣衫后敬人,也是对待琼林宴的一种看重。
父子三人从衣冠铺子购置齐全,手边又无其他事情耽搁,索性三人一起沿着这条街逛了逛。
御街分为东西南北四条,也是京城的中心繁华地段。他们父子三人所在的这条街开设了诸多不同的铺子,有茶坊、酒肆、脚店、药堂、绸缎庄、笔墨行、成衣铺子…
一路上沿街叫卖的商贩,驻足问路的外来游客,骑着马儿路过的大小官吏,三教九流,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父子三人正在一书摊面前驻足时,一个小沙弥一路跑的气喘吁吁,来到他们跟前:“苏相公”。
苏洵看着面前这个有些面善的小沙弥,看他气都喘不匀:“别着急,慢慢说。”
“苏,相公 。您家中送来了急信,您快回去看看。”苏轼抚着小沙弥的后背,为他顺气。
父子三人相视一眼,面色瞬间凝重起来,脚步匆匆的往寺中赶去。
苏洵回来才发现桌上有封信,打开信封发现来信的是眉山老家的苏月影。都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可也有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一说。
苏洵看到信中的内容宛如晴天霹雳,苏月影信中交待道:“父亲,母亲因女儿的事受外祖舅父一家逼迫,争执间摔倒在地,磕到了脑后,如今已然昏迷不醒多日,家中多位大夫诊断,恐母亲时日无多…”
苏辙苏轼看到父亲面色不对,赶忙也看起了信中内容。
“怎会如此?”苏轼惊诧着看向苏辙,满脸的不敢置信。
苏辙与苏轼对视一眼,见哥哥与父亲还沉浸在这一消息中,他沉思片刻:“父亲,京中琼林宴是不能去了,还是上书与欧阳修大人,咱们要即刻启程回四川眉山。”他心中也是怕极了,只是面上看着沉稳,衣袖下的手都在隐隐发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