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什么不去敲登闻鼓?”
登闻鼓制度,也就是直诉制度,直诉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其中周礼记载:“立于肺石三日,士听其辞,以告于上”。
西晋时,便有在朝堂外悬设登闻鼓例子,臣民若有重大冤情,不服判决,可以击鼓鸣冤。直接诉冤于皇帝或钦差大臣,官府须闻声录状上奏。
本朝的登闻鼓设于显庆五年,上命:“有抱屈人斋鼓于朝堂诉。上令东都置登闻鼓,西京亦然”。“朝堂所置登闻鼓及肺石,不须防守,有挝鼓立石者,令御史受状以闻。”
大唐的登闻鼓制,变没有像鞭子朝一样,并规定击登闻鼓者,先廷杖三十,以防止无端刁民的恶意上访。直诉制度有了成熟的发展,主要方式有四-上表、邀车驾、立石以及登闻鼓。
可百姓多目不识丁,能够维持家中小账,不至入不敷出,便已经不错了。又有多少懂得律令,又有多少人家能掏得起这期间的花销,怕是要担破家的风险。
也就是说,哪怕刘茂懂得律令,以他的身家,路途的艰难,他也很难活着到长安。
李守义为什么没有站出来,他是怕这个刘茂当着一众百姓的面,质问他这个天子,天理公道何在时,该如何作答!
是承认先帝无识人之明,用错了邹昆;还是说大唐只是世家勋贵的大唐,与升斗小民无关?无论哪种,他都没办法说出口,便只能默默看着悲剧发生。
所以,当明玉问道他,那人为何不选择登闻鼓时,他的脸腾的一下就红了,羞臊的不知道说什么好。
李守义自小随孝仁皇帝学儒,虽然并不迷信经典,但却一直把“为政以德”放在心里,登基之后亦不敢坐享其成,下的每一道旨意,都是前思后量,生怕偏累了百姓。
但大唐太大了,他这个登基不到一年的皇帝,不可能照顾的那么全面。可万方有罪,也只能怪他这个皇帝无能。对于一个天子来说,有什么比承认自己无能,更让人难以接受的呢!
撩开帘子,望着差役们抬出来的尸体,李守义叹息道:“对他来说,这样了结,也许最好。”
见皇帝精神有些不好,明玉关切的问了问他的身体是否有恙。
可还没等李守义回话,卢士烨瞧见是自家的车,驾车的还是李洽,便已经了然车中之人。走上前来,低声请示,该如何处置。
但李守义冷哼了一声,嘴里不咸不淡的哼道:“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这个都尉,好啊!”
“他不是口口声声等着兵部吗?行,按流程办,朕倒要看看,朝中为他说话人,到底是谁!”
说完这话,便敲了敲车厢,李洽随即挥动鞭子,驾车缓缓而去。而留下原地的卢士烨,便以了然,高义失信于君父,不管他如何嚣张,都得死。
与死人,卢士烨自然是没什么可计较的。但钟绍京可咽不下这口气,作为天子的近臣,自然代表身后的皇帝,高义连这都不顾忌,是要造反吗?
掏出怀里那块-如朕亲临的金牌,让这个自持统汝州之兵的折冲都尉,好好看看,这是什么东西。
“高都尉,爷今天告诉你,纵然爷只是不入流的小吏,那也是天子的鹰犬。”
“今儿爷要不打的满脸桃花开,就算爷这十年圣贤书白读!”
钟绍京这就是在借题发挥,同是出身庶民,钟绍京自然是同情刘茂的,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跟他一样,能有机会当官,改变自己的命运。
而高义也是自知理亏,又有金牌在上,并没有与之纠缠,而是喝了一声,收兵走人了。气的钟绍京,撸胳膊,挽袖子,当即便要骑马去追。
可就在从差役手中夺过缰绳之际,瞧见了一张熟悉的脸。这张脸曾无数次出现在他的梦中,也无数次的鼓励他在黑暗中砥砺前行。
钟绍京一肚子的火儿,也因为这张脸,顷刻间烟消云散。喜悦,喜悦的心情无以言表,钟绍京正要上前,向其倾诉衷肠。
告诉她,其已经不是那个落魄的书生,已经成为天子心腹,前途一片高明。可以风风光光去她家下聘礼,在圣人面前为其求个诰命。
可钟绍京还没走两步,饱含泪水的女子却冲他摇了摇头,同时也有一个男子揽过她的肩膀转身离去。
是了,十几年过去了,她也早该为人妇人母了,钟绍京不该再抱着那个幻想。
见到他的反常,冯昂也凑了过来,好奇问道:“老弟碰见熟人了?”
叹了口气,钟绍京感叹道:“少年时的那股清风,再也回不来了。”
刘茂以年幼时不能救得幼妹,引为平生之撼;而钟绍京的竹马青梅,今日也彻底胎死腹中。刘茂死的是人,而他死的却是心。
这世道什么时候公平过?刘茂的妹妹被残害之时,公道不在;他未发迹之时,被人鄙夷,人心又在何处?
之所以如此,便是因为邹昆这种趋炎附势的小人多了,狗官多了,才有了这一幕幕悲剧的发生,心中不免怨气横生。
人生不易,心软的人容易受伤。冯昂也有少不更事,青葱之时,个中辛酸,冷暖自知。作为过来人,瞧到了那一对璧人远去,冯昂便大概知道其中之意。
拍了拍钟绍京的肩膀,宽慰道:“老弟简在帝心,将来必是国家栋梁。此生已然许国,再难倾许人了。”
说着这话的时候,冯昂还仰头示意抱着邹昆痛哭,上演翁婿情深的卢明仁。他们的差事,还没有办完呢,实在不是儿女情长的时候。
钟绍京自是明白其中的道理,拱手谢过冯昂的指教,正色道:“圣贤说朝闻道,夕可死矣!冯兄的当头棒喝,令小弟醍醐灌顶。”
冯昂到底是老吏,世事洞明以察,事看的透彻。钟绍京已经不是早年的落魄书生了,他现在有是机会,可以去帮助别人,避免刘茂这样的悲剧发生在更多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