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万物之奥
道者,万物之奥[1],善人之宝[2],不善人之所保[3]。美言可以市[4],尊行可以加人[5]。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6],置三公[7],虽有拱璧[8]以先驷马[9],不如坐[10]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注释
[1]奥:本义是房屋的西南角,也是古人设置神龛处,当指本源。河上公注:“奥,藏也。道为万物之藏,无所不容也。”
[2]宝:珍宝、宝贝。
[3]保:持有、保持。
[4]市:交易,指善言有其特定的价值。《史记·卫青传》:“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君子相送以言,小人相送以财。”
[5]加人:德行高尚之人。
[6]天子:古代中国臣民对帝王的尊称。班固《白虎通德论》:“天子者,爵称也。爵所以称天子者何?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
[7]三公:周朝时在天子之位下设立太师、太傅、太保三职,共同辅弼天子管理国家。
[8]拱璧:双手捧璧,表示贵重。
[9]驷马:四匹马驾一车曰驷,非显贵不可配享。
[10]坐:本义是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是古代的一种坐姿。引申为坚守。
译文
“道”是万物的本源,善良的人将它当作珍宝,不善良的人也受到它的庇佑。善良的言辞可以得到别人的尊重,善良的行为可以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虽然有些人并不善良,但怎么能丢弃他们呢?所以尊天道设立天子,又在天子之下设立太师、太傅、太保三职,虽享有精金美玉和尊贵的身份,但不如坚持把“道”进献给他们。古代圣贤为什么如此珍视“道”呢?不正是因为:在“道”的庇护下一定可以得到满足,犯了过错一定可以得到宽宥吗?所以,“道”被天下人视作珍宝。
阐说
黄元吉 《道德经讲义》
大道者,生于天地之先,混于虚无之内,杳冥恍惚,视不见,听不闻,搏不得,而实万物所倚以为命者也。子思子曰:“君子之道费而隐。”无道无物,无物无道。大周沙界,细入微尘,不可以迹象求,不可以言语尽,诚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统至实,浩渺无垠,渊深莫测。万物之奥,莫奥于此。善者知此道为人身所最重,故珍而藏之,炼而宝之,不肯一息偶离;不善者亦知有道,则身可存而福可至,无道则命难延而祸亦多。保身良策,莫道若也。况本中庸之道以发为言,则为美言,犹美货之肆于市朝,人人知爱而慕之,且欲抚而有之。本寻常之道以见诸行,则为尊行,犹王公大人之身价,人人皆敬而礼之,且各尊而上之。若非言可为表,市之反以遭辱;若非行可为仿,加之又以致谤。《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足见善恶虽殊,而其好德之心一而已。见有善者,吾当敬之。即有不善者,亦乌可恶之?不过气质之偶偏,物欲之未化,而有戾于道耳。而其源终未有或异也。人能化之导之,即极恶之人亦可转而之善。甚矣,天地无弃物,圣人无弃人也。如有弃人,是自弃也,岂有道者所忍出哉?天生民,而立之君,即作之师,将以君临天下,而置三公,无非统驭群黎,化导万姓。正一身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天下。务使万邦协和,而四方风动,天子长保其尊,三公长享其贵而后已。假使不能奉若天道,以与斯民维新,又安有永保天命以享无疆之福乎?虽有拱璧之贵,罗列于前,驷马之良,驰驱于后,亦不能一息安也。又何如日就月将,时时在道,朝乾夕惕,念念不忘,而坐进此道也哉?《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尚书》曰:“所宝惟贤,则迩人安。”是道也,自古帝王公卿所贵重者也。古之所以重此道者何?以道为人人固有之道,求则得之,其势最为捷便。人能奉持此道,则为人间一大丈夫;若违悖此道,则为天地一大罪人。岂但有过而不免入于邪途也耶?子思子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人其勉之!
此言道为人生一件大事,无论天子三公,都宜珍重。虽有拱璧驷马,不如坐进此道之为愈,切勿谓衰迈年华,铅汞缺少,自家推诿,可也。要知金丹玉丹,虽借后天精气神,而成仙证圣,此却一毫用不着。古云“太和所谓道”,又曰“虚无即道”。可见学道人不悟虚无之理、太和之道,纵使炼精伏气,修入非非,亦与凡夫无别。所以吾道炼丹,必须以元神为主,元气为助神之用,以真呼吸为炼丹之资。若无元神,则无丹本;若无元气,则无丹助。是犹胎有婴儿,不得父精母血之交媾,亦是虚而无着。既得元神元气,不得真正胎息,则神气不能团凝一处,合并为一,以返于太素之初。吾更传一语曰:夫人修炼,既得元神元气,又有真息运用,使之攒五簇四,合三归一。然非真意为之主帅,必然纷纷驰逐,断无有自家会合而成丹也。虽然,真意又何自始哉?必从虚极静笃、无知无觉时,忽焉气机偶触而动,始有知觉之性,此即真意之意,非等凡心凡性也。故古云:仙非它,只此一元真性修之而成者。然不得水中之金、精中之气,以为资助,则元性亦虚悬无着,不免流于顽空。既知金生,不得真息调摄,又安能采取烹炼而成丹?然则真息为炼丹之要具,而真意尤为真息之主宰。学道人,未得神气合一,安能静定?苟得神气归命,必要酝酿深厚,而后金丹使得成就。切不可起大明觉心,直使金木间隔,坎离不交也。吾借此以明道奥,后之学者,有得于中,尚其宝之慎之!
拓展阅读
王弼 《道德经注》
道者万物之奥。〈奥,犹暧也。可得庇荫之辞。〉善人之宝,〈宝以为用也。〉不善人之所保。〈保以全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言道无所不先,物无有贵于此也。虽有珍宝璧马,无以匹之。美言之,则可以夺众货之贾,故曰“美言可以市”也。尊行之,则千里之外应之,故曰“可以加于人”也。〉人之不善,何弃之有?〈不善当保道以免放。〉故立天子,置三公,〈言以尊行道也。〉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此道,上之所云也。言故立天子,置三公,尊其位,重其人,所以为道也。物无有贵于此者,故虽有拱抱宝璧以先驷马而进之,不如坐而进此道也。〉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以求则得求,以免则得免,无所而不施,故为天下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