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往而不害
执大象[1],天下往[2];往而不害,安平太[3]。乐与饵[4],过客止。道之出口[5],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6]。
注释
[1]大象:大道之象。“道”并不直接显现,而是以万事万物作为表征。
[2]往:追随、倚靠。
[3]太:同“泰”,平和、安泰。
[4]乐与饵:音乐和食物。可引申为精神享受和物质享受。
[5]出口:从口中说出来。
[6]既:完毕、完结。
译文
坚守大道者,天下百姓就会追随他;不侵害追随自己的百姓,天下自然安泰和谐。就像美妙的音乐和可口的饭食,都可以令往来过客驻足。若用言语来表达大道,就显得平淡无味了,因为用双眼看是看不见它的,用双耳听是听不到它的,但你运用它时,它却是无穷无尽的。
阐说
黄元吉 《道德经讲义》
何谓大象?即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大道。以其无所不包,故曰大象。究何象哉?殆无极而已矣。顾无象为象,究将何所执乎?亦无执为执,斯于道不悖矣。人能常操常存,勿忘勿助,则大象执焉,大道在焉。昔孔子告颜渊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是知大道所归,即天下所归。无论归人归道,俱是心悦诚服,又何害之有耶?吾知一气相贯通,万物皆默化。融融泄泄,上下相安于泰运之天。此直自然之依归,非一时所感激。苟徒饰片时之耳目,未始不源源而来。但如世之雅乐可怀,香饵可口,亦足令过客停骖,流连不去,然可暂而不可常也。惟道无味,不似肥浓甘脆,令人咀嚼不已,餍饫无穷,而人之爽口悦心者,自不厌焉。此无味中之至味,非世味之浓所可拟。虽然,道无方所,亦无形状,难想象亦难捉摸。故曰:视不见,听不闻,而取之靡穷,用之不竭,有如是也。诚范围天地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斯道之所以为大耳。学者其知所向往哉!
此言人必效天地交泰,而后融融泄泄,不啻雅乐可怀、香饵堪味,令人叹赏不置。然其境地非易到也。苟当私欲甚炽、血气将衰之时,不先从极动之处,渐而至于静地,则人心不死,道心不生,凡息不停,真息不见。惟动极而静之际,忽来真意以主持之。此意属阴,为之己土。少焉恍恍惚惚,阴阳交媾,大入杳冥之境,似梦非梦,似醒非醒。于此定静之中,忽觉一缕热气,混混续续,气畅神融,两两交会于黄房之间,将判未判,未判忽判。此即真铅现象。心花发露,暖气融融,元神跃跃,不由感触,自然发生,斯乃玄关兆象,太极开基也。斯时惟用一点真心,发真意以收摄之。此意属阳,为戊土。其实一意,不过以动静之基,分为戊己之土而已。盖玄牝未开,混沌之中,有此真意为主,即无欲观妙之意,谓之阴土;及玄牝开而真机现,即有欲以观其窍,谓之阳土。一为无名天地之始,一为有名万物之母。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皆此一点真意为之贯注。修行人能以真意主宰运行,庶不至感而有思,动而他驰。所谓天关由我,地轴由心;宇宙在乎身,万化生于心,皆此时之灵觉,为之运用而主持也。故曰,略先一息,则真机未现,采之无益;略后一息,则凡念已起,采之又多夹杂,不堪为我炼功大药。此须有大智慧、大力量,方能于此一息中,认得清、把得定,以为成仙证圣之本。虽然,此个玄关,始而其气柔脆,只觉微有热意从下元起,久则踊跃周身,似有不可遏抑之势。学人须于至微处辨得明白,以我真意主持,毫不分散,久之气机大有力量,一任兀兀腾腾,随其所至,不加一意,不参一见,斯得之耳。到得气机壮旺,一静即天机发动,迅速如雷,虽一切喧闹之乡,不能禁止。总要有灵觉之心,为之主持,乃无差也已。
拓展阅读
王弼 《道德经注》
执大象,天下往。〈大象,天象之母也。不寒不温不凉,故能包统万物,无所犯伤,主若执之,则天下往也。〉往而不害,安平太。〈无形无识,不偏不彰,故万物得往而不害妨也。〉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言道之深大。人闻道之言,乃更不如乐与饵,应时感悦人心也。乐与饵则能令过客止,而道之出言,淡然无味,视之不足见,则不足以悦其目;听之不足闻,则不足以娱其耳。若无所中然,乃用之不可穷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