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举-作八比文的弊病,眼不瞎、脑不蠢的人,都能看见!
自古都有人主张废除作八比文!
但是,科举成为定制之后,就成了祖制,就有了一套利益链,改革就牵一发而动全身,哪怕只对作八比文动一动,也会引起轩然大波!
毕竟取仕考这个,士子们都把精力放在这上面了,你这时忽然说要改革,要废除,这叫他们怎么接受?
这就好比某人给你下订单,叫做A物,许诺高价收购。
你在家里做,做的辛苦,期盼大赚一笔!
你做啊做,十几年几十年的精力都耗在上面了!
结果,某人忽然跑来对你说,特么的不收购了!
你能接受得了?
接受不了,当然就会闹事了!
清流中人就多有主张改革科举的。特别是要对作八比文进行废除!
科举-作八比文之弊病,刘玄也清楚,但是,对于废除,还是抱着谨慎的态度,没有冒然而动。
坊间小说戏剧,也有抨击、讽刺科举-作八比文的。
本届秋闱,合计有考生名,包括炎地两路,和吴地四路。其中炎地有5832人,占比约32.3%;其余为吴地四路,有人。
这些考生皆为秀才功名,享有一定的经济特权,免税免役,给朝廷带来的“损失”,大约为9万两。
基本皆为官办学校的廪膳生员,就是吃财政的,标准是人均月支钱600文,即0.6两,总计年共需支出约多两。
特权及供养,两项总计多两。
吴国面临北方强敌,财政压力大,为了开源节流,搞出了卖功名的政策。
即对官办学校进行扩招,增加了个叫“增广生员”的名头。
花钱就能得这名头,入学读书,得到举人功名的老师的教导。
但是官府没有财政供养。
做为交换,“增广生员”这名头还有更大的好处!
就是也能参加科举!
等于是买了个秀才功名!
作价是白银36两。
这种水货秀才人数极大,占比超过60%!
本次秋闱,炎国朝廷不承认他们的身份,不接受他们的参与考试!
吴地人口、秀才本就比炎地要多,如果再放这些水货进来,吴地的占比就更严重了!
而且水货秀才仗着钱得功名,本来也侵占了吴地的正经秀才的利益——竞争压力增加了啊!
吴国不但卖秀才功名。举人功名都能卖,作价是140两,如果出到180两,国子监的大门向你打开!可以不必参加秋闱,直接参加春闱会试!
不但功名能卖,官位都能卖!
只要你有钱,科举都能不用考了,直接做官!
七品县令小县的一个只卖980两;大县三五千两,更贵。
最高能卖到正四品,作价两!
这样的卖功名、卖官位的政策,也不是吴国特有,楚国也有。自古就有!这是朝廷财政不足,为了补充财政,被倒逼出来的祖传秘法。
玩的最彪的汉灵帝,三公都能卖,作价1000万钱(当时用的五铢钱,后来涨价到3000万钱),折银约5万两。
三公在那时多为虚名,卖得还不算贵。
当时也没科举制,选官用人靠征召、举荐制度,本来还重人品口碑。到了灵帝这里,就是赤果果的靠钱了。基本上什么官都能卖。
“(光和元年)初开西邸卖官,自关内侯、虎贲、羽林,入钱各有差。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
“时卖官,二千石二千万,四百石四百万,其以德次应选者半之,或三分之一,于西园立库以贮之。”
“是岁(中平四年),卖关内侯,假金印紫绶,传世,入钱五百万。”
两千石郡守是实权官,比三公作价还贵,卖到了10万两(折银)。
相当于吴国的正四品(只卖两)。
灵帝卖得比吴国贵出数倍,太会做生意了!
不过呢,皇帝是体面人,朝廷也是要脸面的!
卖官鬻爵这种事,也不会正大光明的去干,表面上还要糊一层漂亮的妆容的。
这层妆容,就叫做:捐献。
国家在困难的时候,你不离不弃,出钱捐献,支持国家,这说明你是个心中有陛下、有朝廷的人啊!
你不负国家,国家当然也不能负你!
所以,要奖励你!
奖品就是——功名官位!
这一番漂亮的操作,就把卖官鬻爵,装扮的漂漂亮亮,充满了正能量了!
出钱买官,做官难道是去为百姓服务的?
当然不是!
买官是投资!
投资是要回报,是要利润的!
做官怎么收回成本,赚取利润?
无他,只有六个字:搜刮民脂民膏!
故而,卖官鬻爵之下,必然导致官僚吏治严重败坏!
如此治世之下,官逼民反也就是迟早的事情了!
……
转眼之间,秋闱考试结束了。
放榜要等到九月中旬!
有的考生经济拮据,在路城久住不下,回老家去了。有的考生则留在路城等候。
成绩出来,朝廷放榜,不仅在路城张贴,更会通知到籍贯老家!
九九重阳,民间风俗,拜神祭祖,佩戴茱萸香囊,秋游玩赏,登高祈福。
炎都寺观人流如织,拜神求高中的士子往来不绝,生意兴隆。
街市上也比平常热闹的多!
这天下午,刘玄去看皇后,说了会儿话,忽道:“自从你怀了垠儿,一直都没有出宫去游玩,今天傍晚我们出去转转吧。”
孙雯听了一喜。
长居宫中,难免郁闷。
梁婉柔在旁照顾刘垠,闻言,吃惊的望向皇帝、女儿,听皇帝的话,言外之意,貌似——他们以前常出宫去玩?
她正吃惊,皇帝也往她这里看来了,“垠儿也带上,咱们四个人一起去。”
孙雯用询问的语气小心翼翼的说道:“要不把高家两姐妹,和沈妹妹、叶妹妹、蔡妹妹也一并叫上吧?”
刘玄愕然:“她们?”
孙雯:“她们来宫中也很久了,从没出去玩过呢。想必在家时也是深在闺中,鲜有机会出去玩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陛下何不一并带上她们呢?”
刘玄点点头,沉吟了一会儿,说道:“我却没有想到她们,还是你想的周到。好吧,就听你的,带着她们一起吧。”
便命人去传她们来。
不一会儿,高沁、高玉、沈阳霁、叶滢、蔡音仪都来了,礼罢,赐座。
刘玄对孙雯道:“你说吧。”
孙雯微笑着对她们说道:“刚才陛下与我商议,今日重阳佳节,傍晚一道出去游玩。”
五人本不知传她们来是有什么事,忽听是这样的事,大吃一惊!
·出、出去游玩?
她们都懵逼了!
难以置信!
都道是自己的耳朵听错了!
望向皇帝、皇后,各个目瞪狗呆!
沈阳霁:“皇后刚才是说……出去、游玩?”
孙雯点头笑道:“是啊。”
五人得了确信,又惊又喜!
她们万万也没想到进了宫后,还能再出去玩啊!
在家时,虽然养在深闺,但是一年到头,其实还是有几次机会出去转转的。到了宫里,按制就不能再出去了,等于近乎坐牢,只是牢房比较大、奢华、待遇高。
蔡音仪犹疑的说道:“这、这……这不和礼法吧?”
孙雯望向皇帝!
刘玄嘿的笑了一声,没所谓的说道:“朕坏礼法,也不是一回两回了,再坏一回,也不算什么,莫非蔡婕人还要向谏官去告朕的状?”
蔡音仪一惊,跪倒说道:“妾不敢。”
刘玄:“起来吧,朕就说句玩笑话,没有怪罪的意思。”
蔡音仪:“是。”乖乖的起身,低着头,不敢再说话。
刘玄又命曹少钦准备。
傍晚,一架马车低调的出了皇宫,后面跟着一个班的内卫,都穿着便服,未带掣电连发神铳。
刘玄坐在车厢里,望着女扮男装的美女们,恍惚想到了前世,心道:要是前世带着这么多美女逛街,那得多招摇,引人侧目啊!
马车驶进街口的一个院子,众人从马车上下来,出院子,往街上走去。这是内务府的一处产业。
街市上十分热闹。暮色笼罩下来,街道两边的店铺、摊位上都挂起了灯笼。艾香散漫,人声鼎沸。
刘玄与孙雯走在最前面,梁婉柔抱着刘垠,在孙雯左侧,后面跟着高沁她们,内卫将她们一行护住,看这架势,任谁看到,都会明白,这些人十分尊贵!
……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纸包不住火。
慈禧杀光绪那么隐秘的事,还有流言传出来。
何况刘玄带着后宫一串人出去?这一次,干的有些大!知情人太多,人多嘴杂,难免暴露。
重阳之后,过了一天,谏官便隐隐听到了风声。
谏官有两种,一为六科给事中、一为监察院的御史。
这两机构,分属不同系统,权责不同,却又有重叠之处,互为补充,实为一体。
上对皇帝进谏,下对百官监督!
监察院偏重于监督百官,维护律法纲纪!
六科给事中则偏重于监督官僚对朝廷决策的执行情况!
对皇帝进谏,则比较烂大街,并非他们的专权。
彭秩既不是六科给事中,又不是监察院御史,也经常向皇帝进谏。
向皇帝进谏,是官僚都有的职权。
这是对皇权的一种“制衡”。
皇帝集中大权,拥有最高决策权,独裁国事!
但是,皇帝毕竟不是神,能力也是有限的,万一一个决定,思虑不周,有疏忽之处,那就可能会酝酿出大祸!
怎么办呢?
为了防止这种疏漏,就需要有人来帮助拾遗补缺!
这就是谏官。
传说舜帝的时候,就有了“纳言”官。
自始以来,谏官制度都是夏邦政治文明生态中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无论是在“天子封建诸侯”时期,还是在“皇帝郡县”时期,都有没有消失过!
非但没有消失,还在进步发展,不断的完善。
周厉王道路以目,成为反面典型,数千年来,名气不衰!历代帝皇都引以为鉴!
谏官的话,你可以不听,但是不能不准人家说!
给事中的办公处就在皇宫内,设左右侍中两人,给事中十二人,听闻消息后,左右侍中,领着十二给事中,联名上谏。
谏官风闻奏事,这是他们的职责,不做就是失职。
谏书呈送皇帝。
不久,监察院系统也上谏书来。
·陛下您是万金之躯,娘娘乃是千金之体!陛下居然带着娘娘出宫玩,这实在是错大发了啊!
·万一要是有个意外,可叫臣等、万民,如何是好?
·陛下啊,你这样做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对娘娘不服责任,对列祖列宗、对天下百姓都不负责任啊!
刘玄看了。
这种事情,哪里能承认?
要是承认了,非得搅得舆情汹涌!
要是给心怀否侧的人知道了,暗处着心,埋伏下黑手,那该怎么办?徒生事端!
所以,这种事,就算做了,也不能承认!
批复,表扬了他们尽职尽责。但是,这事是谣言,朕没做这事,流言止于智者,你们不要相信。
得知皇帝的批复,谏官们也信了他的话。
皇帝偷偷出宫玩,这种事在历史上不少见。
但是,还带着娘娘们一道出宫玩,这就太不可思议了!
不可信!
绝对不可信!
他们本就不相信会有这种事!
这事太荒诞了!
这事流传出去,京中百姓也听说了,议论起来。
相比较于官僚们的不相信,百姓们更愿意相信是真的,那样的话,奇闻轶事,就更有趣,更有戏剧性,更能令人有谈兴啦!
就算官方强调没有这事,他们仍旧自我脑补剧情:陛下就算做了,也不会承认啊!所以陛下说没做这事就没做?
究竟有没有做呢?
嘿嘿嘿!~
你猜?
留京的士子们也听说了这事,都惊呆了,陛下这么会玩吗?不会吧?这也太出格啦!谣言肯定是假的!
有个人见众人热议这事,忽的灵机一动:这么多人关心这事?我要是写个小说、剧本,“紧抓热点”,蹭热度,岂不大卖?
念头一起,就再也压制不住,钻进书房就苦思冥想,构思起来。
一个故事,从他的脑海、笔尖流淌了出来。
·虚构一个王朝!
·叫什么呢?
·如今圣明天子临朝,取个明字,就大明王朝吧!
·皇帝叫什么呢?
寻来百家姓,闭着眼睛随意一指,眼睛睁开,却见手指点中了朱姓!
嘿!
他不由的笑了!
朱色即红色。
炎色也指红色。
这不巧了吗?
朱即炎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