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二年十月二十七,后金大军攻破大安口,向遵化杀来。
朱万杰传令,大安口到遵化的各个侦查点,继续监视,观察估算敌军数量和构成,随时通报敌情。同时通过电报,把军情通报给遵化的巡抚王元雅。王元雅得报后令他大吃一惊,不幸之事被孙元化言中了(孙和京说的话,当然就被当作是孙元化的话了),事态前所未有的严重,十几万建奴杀来,遵化危在旦夕。遵化守军不是关宁边军,多年不经战阵,与内地的卫所军没有什么两样。如果援军不能及时赶到,遵化失守几乎是必然的,作为守将也就只有以身殉国这一条路了。
明朝的律法还是严厉的,丢失城池的主官定然是被杀头的死罪,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为此掉脑袋的可不是一个两个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可不是说说而已,李自成破北京,崇祯就吊死在景山!大明还是有骨气的,只可惜时运不济。
除了严重的军情,令王元雅吃惊的还有通报军情的速度,这是二十七日当天的军情,最多也就是两个时辰(4小时)之前发生在两百多里之外的大安口的军情,立即就到了他手里,这也太快了,这军情准确吗?如此大事,岂能儿戏?带着疑问,他带上幕僚随从,来到了北方支队的联络点。
大安口的联络采用的是灯光通信。北方支队的营地附近选择了一个较高的山峰,山顶建塔(必要时还可以升气球),可以直视遵化大部分地区。因此,在遵化大部分地区都可以直接和营地通信总站用灯光联系,在大安口,选择合适的高山也可以直接通信。
......
王巡抚来到联络站,询问他们的军情通报是如何传递的,怎么这么快?刘十三是个山寨奴隶娃子出身,哪里见过这么大的官,战战兢兢的赶紧跪下叩头。听到王元雅说明来意后,刘十三心想,我们传报军情都是这个速度,如何对王大人解释,他也不会呀?亏得他机灵,眼珠一转,他说:“大人,恕小的愚钝,您问的这些,我不知如何回答。不如这样,大人您询问我家三爷(说的是孙和京,他也知道北方支队现在打的是孙家家丁队的旗号。)一句话,我这就去传报,您看一下回报的时间就可以了。”
王元雅心想,也是这个道理,正想亲眼见识一番。于是他说:“问你家三爷,可曾通报朱国彦大人?”朱国彦是三屯营的总兵,当兵的未必知道,三屯营拒绝了北方支队进驻联络人员,这是较高级别的军事机密,当兵的肯定不知道,这就排除了这个小兵作弊的可能。
刘十三当即在纸上写下了“孙和京收。可曾通报朱国颜大人?”几个字,请王元雅过目。
朱家军的士兵是学文化的,不识字的几乎没有,刘十三是特务班长,识字写字的要求自然就更高了,所以书写是没有问题的,常用字都会写。
看着刘十三写字,王元雅也是发愣,这个当兵的小头目,多说是个什长(管十个人的小军官),连百户都不是,怎么还会写字?他用的纸和笔也是与众不同,到是比文房四宝方便。
王元雅接过来看了看,这张纸倒是硬实,也结实多了,就是字写的太差了,歪歪扭扭,*的一样。他点了点头,说:“对,写的不错。不过这个‘颜’字错了,是‘彦’。”说着,拿过刘十三的笔改了这个字。这一拿笔又是吃惊了,这是什么笔,不过行军打仗用起来倒是方便。刘十三的手并没有收回来,赔着小心说:“按我们的军规,大人您要签发。”王元雅笑了,又拿起笔,写下了“王元雅”三字。
刘十三用的是铅笔。这里倒是有一个小常识:行军打仗,或者艰苦环境下工作,比如勘探、测量,一定要使用铅笔记录书写。记录的纸张、本册很可能会掉在水里、下雨淋湿、落在泥泞中。铅笔的字迹可以完整无损的保留下来,用钢笔、毛笔都不具备这个优点。
刘十三收回报文,又叩了一个头,口说:“请大人稍后。”说完,转身就走。王元雅说:“慢着,我随你去,前面带路。”说着起身随刘十三到了电报房。
电报房里有四个通信兵,一个是班长,一个译电员,一个发报员,还有一个人摇动直流发电机。除了发电机专用的架子外,烧的很暖和的火炕上有一张炕桌,大家围桌而坐。室内陈设极为简陋。
通信班长见来了这么多人,疑惑地看着刘十三,这电报房不是谁都能进的。王巡抚穿着大红官袍,其他人也是衣着鲜亮,看来也不是寻常人物。刘十三明白他的意思,忙说:“这是巡抚王大人,还不快见礼。”朱家的部队有规定,对外人要行市面上通用的礼节。部队内部,举手礼即可。于是四人全部下炕跪下。“给巡抚大人见礼!”
“免了!起来吧!”四人垂手站成一排。
“我是来看你们干公务的,各干各的,不必拘束!”
刘十三把电文交给班长,班长签字,写上日期时辰,他手边有个马蹄表。王元雅与幕僚的眼睛就盯上了这个马蹄表,不认识这是什么东西,但是都没有说话,现在不是问这个的时候。通信班长在一个本子上做了记录,交译电员,译电员很熟练,只是个别的字翻了一下手边的编码本,直接写上编码。王元雅,站在旁边看着,觉得写得勾勾画画的不认识(是阿拉伯数字),也没说什么,接着看。报文到了发报员的手里,他带上耳机,旁边的发电机已经摇动起来,发报员手按电键,卡卡的声音传出。机灵的刘十三拿过一个耳机,放到王大人耳边,王元雅听到了“嘟!嘟!”有节奏的声音。眨眼之间声音停了,发电机也停止了摇动。
“王大人,请稍等,现在要等那边回报。”刘十三解释说。
“这就送到了?到了孙家公子的手上?”
刘十三点头说:“是!大人!那边的电报房在三爷的隔壁,马上会送到。”
趁这个空,王元雅指着马蹄表问:“这是什么?做什么用的?”
对马蹄表刘十三懂得,可以回答,他说:“这个叫作马蹄表,计时间看时辰用的,因为形如马蹄,所以叫马蹄表。”然后,他解释一天十二个时辰怎么表示,比比划划的说了很多。王元雅和身边的幕僚也算大概听明白了,渍渍称奇。见王大人有兴致,刘十三说:“过两天,有机会,我向我家三爷要一个献给大人,王大人需要,定然不会有问题。”
正说着话。发报员开始手抄报文,刘十三赶紧举起耳机到王大人耳边。同样的“嘟!嘟!”声传来。抄报纸到了译电员手中,文字翻译出来。班长依然签字,写上日期时辰,记录在册。然后连同记录册一起交给刘十三,刘十三签字后把报文交给王元雅。
王元雅拿起报文,上面写着:“烦浦公转告朱总兵,早作准备为善。孙和京呈上。”
这下没有什么可怀疑的了。王元雅在电报房里又转了两圈,看看这,看看那,嘴里不知叨叨什么,然后出去了。跟来的两个幕僚,竟然张大嘴巴,傻傻的站在那里,王大人走了都不知道,后面一片“恭送王大人!”之声提醒了两个幕僚,这才赶紧跟了出去。
......
王元雅回到签押房(办公室)发出了一连串的命令:
城防军兵封闭城门,进出的人严加盘查,可疑之人一律抓捕,特别是行商。
责令遵化卫所组成每班20人的巡哨队,一日三班,日夜不停,在城内巡哨,发现可疑之人,立即抓捕。
师爷衙役,限两日内到本府各乡镇贴出告示:后金大军已经入寇本府,乡绅百姓,立即躲避,投亲靠友,自寻出路。
本府各营兵、卫所,即日起,整军备战,修缮城防设施,开始上城驻守,随时准备封闭城门。
他同时给朝廷写了奏报:报告大安口已破,后金精兵入寇,即将到达遵化,京城应加强防范。
给蓟辽督师袁崇焕写了军情通报,要求派兵增援。
他还给三屯营的朱总兵写了一封信,要他戒备,派人送去。
后金大军入寇,是天大的事,不能不认真对待。王元雅应对有条不紊,极有章法。
遵化城内一片紧张气氛。前两天锦衣卫带领衙役兵丁的搜查奸细行动大有收获,抓捕了二十多人,大部分是商人。经审讯其中多数都抓对了,确认为后金奸细无疑,均判死刑,等待处决。
得到后金入寇的军情,王元雅毫不犹豫,立即下令在闹市区公开处决奸细,并传令城中百姓防范奸细,举报属实的有赏。这年头杀人很痛快,说杀就杀了。
城门的盘问、搜查也有收获,出入城的的确有奸细。王元雅都没有想到奸细会这么多,锄奸的措施奏效了。
十月二十九,大安口传来报文,敌军总数大约十五万,其中后金军约七万人,其余为蒙古兵和明军降兵,大部分是骑兵,都是每人双马,甚至三马,行军速度极快。预计十月二十九到十一月初一之间前锋可到达遵化。
报文还说:“大安口守兵逃散,将领多削发降敌。后金已经在大安口布防,驻防部队大约不到一万人,基本是后金的鞑子兵。可能是正红旗的。”看来后金攻势极猛。
现在的后金八旗怎么算也不会超过十万兵,战兵也就是六七万。辽东老家不能不留人,能出动三万人已经是极限了,加上包衣奴才大约能有五、六万。蒙古各部出兵三万左右,合计已经超过了十万,加上投降的明军也有十几万了。(历史中说号称十万精兵看来是准确的。)
这些军情,孙和京都及时通报了王元雅。
后金的军队组织与一般军队大不相同,军队中的战兵(就是战士),都带有数量不同的跟役、包衣。后金是奴隶制社会,这些跟役、包衣都是地位不同的奴隶,奴仆的数量要看自己家庭的财力和地位,有多又少。这些人行军打仗都在一起,奴才紧跟自己的主子,随时侍候。如果有三万战兵,他的队伍就可以有七、八万之众,甚至更多。
十一月初一,后金的鞑子兵过了遵化北山的垭口出现在遵化小平原上。北方支队将面临一场真正的战争。
---第75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