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1章 她是不能去,但其他人能去啊!
第七百六十三章 她是不能去,但其他人能去啊!
前朝那边,魏国公府又出来了一个徐增寿,是个能干的人。
娶了魏国公府的姑娘做太孙妃,太孙阵营的能干之人,就越发多了。
当然了,就算是郭宁妃也知道,以太孙所拥有的那些,这一点“好处”,只能算是“锦上添花”,其实有没有根本不影响太孙对前朝的影响,也不影响太孙的地位越来越稳固。
但她还是免不了有点泛酸……
不过,再想想她死了的儿子,郭宁妃忍不住在心里叹了口气。
她是将儿子给惯坏了,所以才会养出那样一个不听话的儿子来。
儿子干出来的那些事,连应天府后宫的人,都人人知晓。
之所以没人敢在她的面前说什么,那是因为她目前依旧算是得宠的嫔妃,而且还掌管着一部分宫务。
手里有没有权利,对于后宫的女人来说还是挺重要的。
但先有太子妃,现在又即将有了太孙妃,她所能掌握的权利,又能留下多少,又能保存多久呢?
哪怕再不愿意,郭宁妃也要为自己以后想一想,为她还活着的血脉亲人想一想,为小鲁王想一想。
小鲁王是她的亲孙子,在她眼里十分重要。
可在皇上的眼里,那也只是许多子孙中的一员罢了。
皇上真正在意的大孙子,就只有一人,那就是,如今的太孙。
皇上在位时,她死去的儿子再荒唐,皇上也会给扫尾,遮掩几分。
小鲁王也能依旧保留着封地、王位,依旧过着亲王的富贵生活。
可是,有朝一日,太孙继位。
堂兄当皇帝,还是年龄相差这么大的堂兄当皇帝,堂兄弟之间,又能有多少感情呢?
那些年纪大一些的皇孙,还能占据着年龄优势,现在就与太孙处好关系。
那些回了应天府的藩王,还能为了他们跟他们的子孙,现在就与太孙处好关系。
她的孙儿,又有谁能帮衬一把呢?
指望鲁王太妃跟鲁王太妃的娘家?
她儿子当初做下的混账事,可都是一股脑全算在了她第一个儿媳妇的身上。
那个儿媳妇,可是死得很惨,惨到她现在时不时还会做噩梦梦到她流着血泪来喊冤。
当然了,对方也不是一点错都没有,丈夫做错了事,当王妃的不知道规劝,这本身就是错。
可她儿子才是做错事最多的那一个,她心里很是清楚。
这就导致,她那个儿媳妇死了之后,儿媳妇的娘家,诚惶诚恐,皇上不得不下旨,让汤家又嫁了一个女儿给她的儿子。
这算是安抚,皇上觉得这样一来,汤家就不会有任何怨言了。
可亲生女儿死得那样惨,就算汤家不敢怨恨皇上,又如何不会怨恨她的儿子呢?
汤家与现在的鲁王府之间,也就是维持着面子情。
这份面子情,还是只因那位鲁王太妃,也就是小汤氏而有。
一旦小汤氏不在了,鲁王府若是还太太平平的,汤家还能与鲁王府继续维持个面子情。
鲁王府但凡出了事,汤家是绝不可能为了鲁王府做什么努力,将汤家再次置身于危险之中的。
这一点,郭宁妃心知肚明。
所以,她就算再骄傲,在这种情况下,也只能是低下头颅,试图与未来的太孙妃处好关系。
郭宁妃所想的这些,徐妙锦并不知道。
若知道,也不会在意。
人,大多数都是因利而动。
这并不是什么不能接受的事,人活着,总是有所图的。
只要不触及到她的底线,那她就能与对方好好相处。
就听郭宁妃笑着说:“说起来,今日还是本宫第一次见你,不过,本宫之前却见过你的两个姐姐。哎呀,那都是花容月貌,端庄大方,让人看了就想藏起来。如今再看到你,只能感慨,这徐家的风水必是极好的,养出来的闺女,个个都是这样出色,像是仙子飞到了凡尘里,将本宫都衬成了老梆子了。”
其他人听了,也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一面恭维徐妙锦,一面恭维郭宁妃。
徐妙锦私底下是个比较灵动的姑娘,但在这种场合里,却是一副虽落落大方,时不时却也会露出一点腼腆害羞的模样。
她的画功很是不错,还花了一副山水美人图,献给郭宁妃。
图里的美人,美丽动人,容貌与郭宁妃很是神似。
哪怕只是为了小鲁王才与徐妙锦故意亲近的郭宁妃,见状也不由得露出了真切的笑容。
等到她听徐妙锦说,在会所副区,竟有了一种照相机,能够将人物给照出来,照片栩栩如生,与真人一样时,郭宁妃对一直听闻却不曾去过的会所,也有了更多的好奇。
“可惜,本宫身处宫中,竟是不能亲临会所,感受一番。”郭宁妃叹气说道。
她是不能去,但其他人能去啊!
来这里的女眷,哪个缺银子?哪个缺身份?
但在过去,也不是所有达官贵人家的女眷都去过会所。
也有一部分人,只是听闻,但是不曾去过。
此刻,听着徐妙锦向郭宁妃讲述着会所里的新奇事物,她们也不禁露出了一点向往之色。
朱英可不知道,只是参加一场宫宴,他的未婚妻就已是连后宫里的妃嫔都给说动,想要成为会所的会员了。
朱英此刻,已是走到了人群中,与人低声交谈着。
宫宴已是进行到了尾声,大家都吃喝得差不多了,除了歌舞之外,还有些人,已是端着酒杯,开始与临近的人说话。
就连老朱,也直接一挥手,宣布,大家接下来,不用拘束,尽情吃喝、说笑吧!
这很不合规矩,可谁让这个帝国的主人是老朱呢。
朝臣们之间就参加过自助酒会,随着桌椅被一一撤下,换成了自助餐样式的餐后甜点、饮品,大家都开始四处走动、闲聊了。
那帮外邦使者们再一次被大明君臣的“不拘小节”给惊到了。
有人低声嘀咕道:“怎么回事?大明的人不是最重视礼仪吗?怎么吃着吃着,就都将东西撤下去了?还变成了这样?”
虽然这样一来,对他们这些人是有利的,但他总是忍不住阴谋论一下,觉得大明君臣搞成这样的模式,是不是冲着他们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