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兴庆府后,李迩安没有如从前在北境时那样时常上城楼巡视或到军营练兵。
看起来似乎有孕之后她整个人便柔和了下来,如寻常妇人一样,每日在府衙养养胎。王韶在府衙忙碌的时候,她便给他磨磨墨、送送点心吃喝,王韶去了军营,她便在自己的院子里养养花种种草。
边境的战报每隔几日便会快马送回京城,虽战报一起回去的,还有李迩安在边境时的行踪消息。
这些东西由两府大臣看过之后递交官家。
文德殿内,官家看罢折子和书信,随意的放在案上,道:“到底是个姑娘家,嫁了人以后便没有了从前的锐气了......”
坤宁殿内,张茂则也正在跟曹皇后说起李迩安,“公主这些日子在学着做女红,说是想给未出世的小公子做些贴身的衣物......”
曹皇后举目西望,眼中带着几分惋惜,片刻后摇摇头,道:“平安太过通透了......”
张茂则不由得想起那年。
张娘子封贵妃,位份力压皇太子生母苗贤妃。又收养了同族张美人所生得三皇子。在朝中拉拢众臣,对皇后之位蠢蠢欲动。
那时他见皇后被逼的处处忍让,整日愁眉不展,便私下设了局,想要对付张贵妃。
他的全盘计划都十分周详隐秘。他不用去刻意陷害谁,以张贵妃一党平日所行之举,他只要稍稍推波助澜,便能看着他们作茧自缚。
却没想到当年得平宁郡主在去北境之前,特意在宫外樊楼约见了他。
跟他说,“张先生,娘娘不是斗不过张贵妃,只是不屑而已。娘娘容忍她,是因为她能让官家高兴。官家宠着她,是因为她不论多嚣张跋扈,但却依旧在官家得掌控之中。
单看她收养了三皇子,官家却从未想过给三皇子更改玉碟,便能看出官家心里是有数的。
张先生,您是陪着官家一起长大的,应该比我更了解他......
张贵妃在官家眼里,柔弱不能自理,需要他的保护,只要她不弑君,欺他的所作所为便都可以原谅。
但对娘娘,他有渴望有依赖但却更加忌惮。
张先生,你是官家身边的人,是皇城司的勾当,不论你心里更亲近谁,都要记得自己该忠于谁......
以娘娘如今的筹码,什么都不做,才能稳操胜券。”
张茂则回了神,垂眸道:“公主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世俗的名利她从来没有放在心上。”
曹皇后道:“当年平安忽然说要去北境,来和我告别。那时她才二十出头,便已经是一副看破红尘毫无留恋的模样。我和李夫人那时候都很担心她真的会忽然便遁世出家了......还好后来她遇见了王韶......如今这样相夫教子也好......”
七月流火,兴庆府府衙
李迩安已经渐渐显怀,她坐在阴凉处的一把摇椅上。指挥着府里的随从给她的花花草草挪盆。
自从当年广备攻城作开始大量制造火器之后,硝石这种原本不怎么难得的东西,这些年也变成了管控物资。
兴庆府这地方本就没有多少储冰,又不能自制冰块。入夏之后的日子便有些难熬,尤其是李迩安觉得自己怀孕之后就跟个活体火炉似的......
正想着心静自然凉,摇着扇子闭目养神,便听到随从来报,说那姓徐的书生又来拜访了。
李迩安有些不耐的挥挥扇子,道:“让他哪来的回哪儿去。书生意气.....回去好好做学问,战场上的事不是他这种人可以随便指手画脚的。”
也不知是她当年在西境自荐给那些学子们起了坏榜样还是怎么的,这些年不少书生力学而不事科举,均以游历边境为由,动不动就到府衙自荐计策。
李迩安一开始觉得对敌之策博采广纳也是好事,便总会留下对方的拜帖,约定时间,等着王韶回来时,安排他见见。
但这些人......
如今日来拜会的这位姓徐的书生,李迩安也是见过的。真真是本事没多大,胆子能上天。
那日王韶正好不在,李迩安闲来无事,又翻看了一下他递进来的策略。觉得此人确实有几分见地,便请进来见了见。
考教了几句,对方应答也进退有度。说到兴起,李迩安便让人抬了沙盘出来,和他演练了一番。
这一演练便看出了大问题。
什么叫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有勇无谋,也算是见识到了。
正常来说,敌方大举进攻,在人数倍于我方的情况下,此时即便不出奇兵给他来个下马威,也要固守待援。
但他却提出应该列阵城前,正面迎敌,方能以示大宋军威。
李迩安指出若对方大军来袭,我方可趁其不备奇袭。
他却说‘王师不鼓不成列’,坚持正面硬刚。
李迩安只能摇了摇头,望天兴叹,若让这种人领兵,除非对面的全都是傻子,要不然必会功败垂成,当下便教训了几句。又提出了几点切实的问题,让他回去好好思考。
大概是鉴于李迩安的身份,他当时并没有说什么,看着一副虚心受教的样子。但出了府后,却在酒后与人说她是妇人之见,不欲跟她多计较。
如今大概是听说前线又小胜了几场,猜着王韶快回来了,所以又上门了。
以李迩安早几十万年前的脾气,遇到这种人,必定是要打一顿出出气的。如今修身养性了,却是连再见一眼都嫌浪费时间。
随从都是当年李昭亮配给她的老人了,这些年跟着她东奔西走,最是得力听话。
当下便出门将人赶走。
十二月,李迩安生下长子,取名王原。
一年后,宋军联合吐蕃,攻下应理、济桑、鸣沙、仁多泉城,兵临西凉府。
西夏倾国之力以抵挡,也依旧挡不住宋军长枪火药的攻城之势。
一个月后,西凉城破。
西夏王室率残部逃往一路逃至常乐城。宋军一路紧追不舍。以大宋新骑兵追击西夏引以为傲的‘铁鹞子’,丝毫不落下风。
终于在嘉佑七年末,将西夏残部一网打尽。
然而此时京中却传来噩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