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想又叹了口气,“我这也是没法子,让各方都乱一乱,也能为太子殿下和长公主腾出一些还手的空间,不至于全然被动的挨打。”
“也不知道太子殿下和长公主……“小冰儿是想说‘也不知道两个人现在是不是还活着’,但话到了嘴边又被她硬生生的咽了回去,想来这些话她家小姐是不爱听的。
还没影儿的事情,她又李苦说这些不中听的让自家小姐烦心呢?!
见她话说一半,李晓兰这才提着笔,侧着头幽幽的看了她一眼,“你放心,他们不蠢。现在没有消息便是最好的消息,明白吗?”
当时听小二说,派出去了三批暗卫都无功而返,她着实惊了一跳。
后来慢慢想明白了,无论是什么动物,在捕食之前都得学会潜伏……等他们真正发动攻击的时候,便是目标死无葬身之地之时!
李晓兰相信凭借着长公主的聪明才智,加上她在京中安插的人手,虽不能保证长公主能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最起码性命还是保得住的。
有句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说不定长公主也正是趁着这个时间在密谋什么大事呢!
而她与罗连作为后方之人,只要稳得住,在必要的时机出手帮一把,一切都能化险为夷。
也正与如李晓兰所想,就在御龙店大火后的第十五日,几位阁老正在主持大朝会,没想到长公主竟然搀扶着皇帝出现在了大殿门口。
一声声的“皇上万岁万万岁”,“公主千岁千千岁”,喊得震天响。
只是在高声呼喊的人中,有几个是真的老泪纵横,又有多少是惊恐交加或者是漠然而视的。
皇帝登临高位,面色凄楚,“皇太子仁孝,为给朕寻找治病良药,孤身前往龙山山脉,遭遇歹徒,至今下落不明,沿途皆有血迹,恐凶多吉少。
太子一位乃国本所在,朕虽痛心,却不得不为大荣百姓计。故而深思熟虑,以先帝龙牌为谕,特立固伦长公主为皇太女!命礼部郑重以待,务必以最快速度晓谕全国!”
皇上的旨意一出,众人纷纷跪拜在地。
有人山呼皇上万岁,皇太女万岁。
也有人踉跄哭泣,高呼牝鸡司晨乃亡国之兆,求皇上万万三思。
朝堂之上一片嘈杂纷乱,但皇帝却懒得再看。
只道了了一句,“朕身体微恙暂不临朝,一切事务由皇太女暂为代理。”
……
这短短的一句话,对于那些心思叵测的人来说无疑更是一颗重磅炸弹!
如果只是册立皇太女,他们可以慢慢的磨着,慢慢的求着,或者让几个御史大人撞柱而亡,或许还能改变。
可如今皇太女临朝,不是皇帝胜似皇帝了,那刚才他们……
那些心思叵测的人纷纷都跪在了地上,额头都是冷汗,脑海里被“完了”两个字无限刷屏。
长公主站在高高的龙椅旁,冷笑的看着下方的众生之态。
突然想起了李晓兰一句话:无论这世间如李花样百态,只管除去自己看不惯的,留下美丽养眼的便是。
还有一句话说:夜路走多了总是会遇到归的。
说的就是飞羽郡主!
通过秘密渠道得知皇宫中大火,皇帝被火烧死,太子又被掳走,加上长公主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她做起事情来便愈发的没了顾忌。
又正好收到消息,说是在南方的某个小镇有了罗连霍大首领失忆流落民间的信息。
想着那个杀人不眨眼的活阎王与太子殿下交情甚笃,怕他回来之后会找自己的麻烦。
飞羽郡主就给京城守备府去了一封信,让他们带着人去查探,最好是把还没有记起事情的罗连给杀了,以绝后患。
谁曾想,她这边的势力刚刚一动,就传来皇帝携皇太女回宫的消息,随后脖子上就被人抵了一把刀子。
还来不及诧异回头就听到铿锵有力的脚步声,一大堆的官兵冲了进来,将她的郡主府团团围住。
她也是好一番狡辩,弃车保帅,将京城守备府推了出去。只说她好心想要找到罗连霍大首领,所以给京城守备府去了信,让他们加大力度寻找。谁承想他们私自养了超额的府兵,这也不关她的事。
长公主也知道凭借这么点事儿也把她没法子,既然处置不了她本人,不如掰断她一只臂膀。
不是说京城守备府吗?那行啊,长公主这个有实权的皇太女直接就下令,以豢养超额府兵的罪名直接将京城守备府抄了个底朝天。
要说这当大官的有几个家中没点腌杂事情?这么一抄,什么狐狸尾巴都露出来了。
造兵器,囤积粮食,意图谋反……
这些罪名老百姓们倒不是特别关心,或者说是不敢关心。能成为他们茶余饭后调料的,不过都是些后宅的妇人隐私。
这京城守备府也是乱得很,守备郎竟然跟他的继母有一腿,他父亲所谓的老来子竟然是他的亲生儿子!
还有守备郎心心念念的林姨娘,不仅跟他的父亲有染,生下来的孩子竟然是他亲弟弟的。
因为抄家之后,后宅女眷们当有自己的去处,自然需要验身。
结果,就连十一二岁尚未来葵水的小姑娘竟然也不是完璧之身了……
京城守备府是一个大家族,无论是嫡支的还是旁支的,姐儿们加起来也有三十多人,最后只有两个干净的。还是母亲出生低不被待见,关在荒凉之地的压根儿见不到外男的。
不过就是抄个家问个斩,长公主的目的只是断了飞羽郡主的一只臂膀,哪里想到会出这么多的污糟事?
长公主听了之后大怒,为天下女子感觉丢人。下令严查,务必要搞清楚这些个姐们到底与何人有染!
嘿哟,这下京都可就热闹喽……
李晓兰是在皇帝返回宫中的那一日收到的长公主的书信。
与此同时,罗连也收到了太子殿下的飞鸽传书。
两张被卷起来的小纸条上都只写了一个字“安”字,若非是竹筒的密封处有约定好的纹样,都不知道这信是哪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