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微微皱眉,目光中透露出一丝忧虑,缓缓说道:“此次叛乱,虽已平定,但也有诸多问题。
如今,朝堂需要整顿,边境同样需要稳固。孤还是要将那些投降的士兵利用起来,让他们戴罪立功。”
平安听闻,眼中闪过一丝赞同,抱拳道:“殿下此方法甚妙,这些投降士兵若能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一来可将功赎罪,二来也能增强我军实力。”
朱雄英微微点头,看向平安:“平安将军,此事便交由你全权负责。你需要从投降的士兵里面挑选,将这些投降士兵重新编伍,加以训练,务必让他们成为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但有一点你要格外注意,这些投降士兵来路复杂,人心难测,你必须做好防范措施,防止他们在战场上返水。至于具体的防范办法,孤相信你有能力解决。”
平安单膝跪地,神色坚定:“殿下放心,卑职定会严密防范,不会让他们有任何可乘之机。”
朱雄英接着说道:“另外,你要安排专人做好投降士兵杀敌情况的登记。严格按照早朝时所说的奖惩制度执行,对于那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立下战功的,要给予免罪;而对于那些不愿意戴罪立功,甚至消极怠工的,不必留情,直接杀了,以儆效尤。”
平安抱拳应道:“殿下放心,卑职定当严格执行。”
朱雄英接着又看向朱棣:“四叔,你率领麾下一万精兵,孤命你与平将军一同北上,攻击鞑靼。你们二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先用戴罪立功的士兵作为一线部队,占领鞑靼的领土是次要的,主要的是大量的杀伤鞑靼的有生力量,记得是杀伤有生力量,而不是占领领地不杀人。削弱鞑靼最好的方式就是歼灭他们有生力量,而不是占领他们的领地。”
朱棣拱手领命:“臣遵旨,定不负殿下所托。”朱雄英站起身来,在殿内踱步,沉思片刻后说道:“至于此次出征的大将军一职,孤还在斟酌。”
平安与朱棣对视一眼,皆未言语。朱雄英继续说道:“你们二人也可举荐合适人选,一同商议。”平安思索片刻,说道:“殿下,臣以为蓝玉将军久经沙场,作战经验丰富,可堪此重任。”
朱棣也点头说道:“蓝玉将军确实可以胜任,且在军中威望颇高。”
朱雄英听后,陷入沉思。二人所言皆有道理,蓝玉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但是,朱雄英考虑到想让新生代领军,朱雄英说道:“此事容后再议。平将军,你即刻着手准备,挑选投降士兵,进行训练。四叔,你也回去整顿军队,随时听候调遣。”
平安与朱棣再次行礼,齐声应道:“臣等遵旨。”言罢,二人退下,各自忙碌起来。
朱棣与平安行礼退下后,文华殿内一时安静下来。
朱雄英望着二人离去的方向,目光中透着思索。
稍作沉吟,朱雄英扬声吩咐身旁的太监:“去,速传李景隆前来见孤。”
不多时,李景隆踏入文华殿,他身姿挺拔,神色间带着几分英气,入殿后便恭敬地行了一礼:“殿下,唤臣前来,有何吩咐?”
朱雄英微微点头,目光审视着李景隆,缓缓开口:“九江兄啊,如今北方鞑靼屡屡犯边,朝廷已决定出兵攻击鞑靼。孤有意让你也率领一路军,与平安、燕王一同出征。”
李景隆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与振奋,忙抱拳说道:“殿下如此信任臣,臣定当全力以赴,不负所托。”
朱雄英微微一笑,宽慰道:“孤正是考虑到你需要历练,才给你这个机会。此次出征,身旁有经验丰富的将领协同,你只需用心学习,奋勇作战,定能有所收获。你麾下的军队,孤会安排妥当,你只管做好领军出征的准备。”
李景隆单膝跪地,语气坚定:“殿下放心,臣必当拼死杀敌,为大明边境安宁,为殿下分忧。”
朱雄英满意地颔首,待李景隆退下后,他又命人传蓝玉入宫。
蓝玉身为朝中宿将,威名赫赫,朱雄英深知此次出征责任重大,有蓝玉压阵,他方能更安心。
蓝玉大步迈入文华殿,行过礼后,声如洪钟地问道:“殿下,唤末将来,可是为了出征攻击鞑靼之事?”
朱雄英神色一正,说道:“舅姥爷,正是此事。孤已安排平安、燕王、李景隆三人各率一军北上攻击鞑靼。
他们虽各有长处,但毕竟经验尚浅。孤命你随军压阵,若无大错,便任由他们三人发挥,让他们在实战中积累经验、锻炼能力。”
蓝玉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说道:“殿下,末将明白您的用意。只是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若他们决策失误,恐损我军士气,折损士兵性命。”
朱雄英目光坚定,沉声道:“孤自然知晓。所以,若你觉得他们有大错,可能危及战局,务必及时纠正。
大明士兵的性命,重于一切。此次出征,既想磨砺年轻将领,更要确保我军胜利,保我边境安稳。”
蓝玉抱拳领命:“末将遵旨,定当谨慎行事,不负殿下所托。”
朱雄英看着蓝玉,语重心长地说道:“舅姥爷,此次出征路途遥远,战事艰险,您千万要保重身体。
您是我大明的中流砥柱,也是孤的支柱,所以,千万注意身体。”
蓝玉心中一暖,抱拳领命:“末将遵旨,定当谨慎行事,不负殿下所托。”
蓝玉再次行礼,而后转身大步离去。
待蓝玉的身影彻底消失在殿外,朱雄英缓缓坐回椅子上,目光望向远方,陷入了沉思。
此次攻击鞑靼,虽有诸多将领出征,但他深知,培养源源不断的军事人才才是长久之计。
他心中暗自盘算,建立军事学院的事情是不是该提上日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