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宁王朱权举起酒杯,笑着说:“今日这大喜的日子,我提议,咱们共同敬太孙一杯,愿太孙日后大展宏图,保我大明江山永固!”
众人纷纷起身,举杯向朱雄英祝贺,朱雄英连忙起身回礼,脸上洋溢着谦逊的笑容。
这一举动,看似平常的祝酒,却巧妙地将朱雄英置于众人瞩目的焦点,彰显出宁王对他的支持态度。
酒过三巡,众人的话匣子渐渐打开。
在讨论到北方军事防御时,朱棣侃侃而谈,讲述着北平的军事布防。
宁王朱权微微皱眉,待朱棣说完,他不紧不慢地说道:“四哥所言虽有道理,但依我看,还可再补充些。太孙日后若要加强北方防御,不妨在关隘之间增设烽火台,形成更紧密的预警体系,方能万无一失。”
顿了一下,宁王继续说道:“从目前的局势来看,北元势力还有残余,仍有力气发动战争。所以,不可大意。”
朱棣点了点头表示认同……
朱允炆和朱允熥在一旁静静听着,大气都不敢出,他们明白不是他们可以参与的。
家宴的气氛逐渐变得轻松起来。
其他藩王们也纷纷与朱雄英交谈,分享着自己的经历和心得。
朱元璋见此情形,满意的点了点头。这就是他想要的家庭和睦。
不知道过了多久,家宴的喧嚣逐渐散去,唯有高悬天际的明月,宛如一面银镜,将清冷而柔和的月光倾洒而下,透过那精美的雕花窗棂,均匀地铺在皇宫的石板路上,给整个宫殿蒙上了一层如梦似幻的银纱,显得静谧而庄重。
朱雄英、朱允炆与朱允熥三兄弟并肩朝着东宫的方向走去,脚步声在空旷的宫殿长廊中回荡。
朱雄英的脑海中,家宴上的种种画面如走马灯般不断闪现。
朱允炆一路沉默不语,只是静静地跟在朱雄英身后,眼神不时飘向远方,深邃的目光中似乎藏着无尽的思量。
而朱允熥,起初也是默默无言,与宴会上热闹欢腾的氛围形成了强烈反差。
平日里,他总是给人一种怯懦的印象,说话声音轻柔,但凡遇到稍微重大的场合,便会不自觉地退缩到人群之后。
一跨进东宫正殿,朱雄英立刻转过身,脸上绽放出温暖的笑容,张开双臂,亲切地说道:“可算回来了,这里就像自己家一样,都别拘束,快坐。”
那语气中满是兄长对弟弟们的关爱,举手投足间尽显“长兄如父”的风范。
待二人坐定,朱雄英微微向前倾身,目光柔和且饱含期待,率先看向朱允炆,轻声问道:“允炆,家宴已经结束了,你心里有什么想法?未来有什么打算,都跟大哥讲讲。”
他的眼神中流露出的关怀,恰似一位父亲在耐心询问孩子对未来的规划。
朱允炆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恰到好处的微笑,不慌不忙地说道:“大哥,你今日的册封典礼,这是咱家的无上荣耀!想想父亲,他一生勤勉,为大明江山鞠躬尽瘁,可惜早早离去。若是他泉下有知,看到你如今被立为皇太孙,将来能继承大统,延续他未竟的抱负,肯定会开心得不得了。
我一直在想,我好像什么也不会,一直就知道读书……所以,对于未来,我还真的没有什么打算。”他的声音沉稳而平静,然而眼底却闪过一丝稍纵即逝、令人难以捉摸的光亮。
朱雄英听着朱允炆的回答,心中不禁泛起一丝疑惑。他敏锐地察觉到,朱允炆的言辞之间多了几分小心翼翼与克制,和从前那个天真单纯的少年判若两人。
他微微皱起眉头,仔细打量着朱允炆,暗自思忖,这孩子或许是因为父亲早逝,母亲也变成那样,独自历经了人情冷暖,才会有如此大的变化。想到这里,他眼中的关切之情更浓了,轻轻拍了拍朱允炆的肩膀,说道:“允炆,你一直都很聪慧,以后要是有什么想法,碰上什么难处,千万别藏着掖着,一定要第一时间跟大哥说,我们都是一家人,大哥永远是你最坚实的依靠。如果没有什么打算,当个闲散的王爷也不错。”
那口吻,既有兄长的亲昵,又带着父亲般的担当。
随后,朱雄英将目光转向朱允熥,眼中满是宠溺,笑着问道:“允熥,那你呢?你对未来有什么打算?”
朱允熥原本低垂的头缓缓抬起,眼中闪过一丝犹豫,但很快被兴奋所取代。他深吸一口气,挺直腰杆,大声说道:“大哥,我学问比不上允炆,可我也一心想为大明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对行军打仗特别感兴趣,以后要是有战事,我就穿上战甲,奔赴战场,拼尽全力杀敌,守护好咱们朱家的江山!”
说着,他站起身来,兴致勃勃地比划着战场上的厮杀动作,那股热血沸腾的劲头,与以往那个胆小怯懦的他截然不同。
朱雄英看着朱允熥的表现,眼中满是惊讶。
过去的朱允熥总是胆小怕事,一遇到冲突就躲得远远的,今日却如此激昂地表达对军事的热爱以及保家卫国的决心,这巨大的转变让朱雄英一时有些难以置信。
他不禁猜测,也许是因为吕氏的离开,也或许是自己被册封为皇太孙,让朱允熥渐渐有了底气,从而有了改变自己的勇气;又或许是在这错综复杂的皇室环境中,他终于明白,唯有强大自身才能站稳脚跟。不管是什么原因,朱雄英心中满是欣慰,为弟弟的蜕变感到由衷的高兴。
朱雄英笑着说:“好家伙!有这份决心和勇气挺好!但是,别怪做哥哥的给你泼冷水,你要记住,打仗可不能只靠一股蛮力,谋略和智慧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