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后的清晨,文华殿丹陛上凝结的白霜在晨光中泛着冷冽的光。朱漆大门轰然洞开的瞬间,凛冽的北风卷着枯叶冲进殿内,将案头奏折吹得哗哗作响。当值太监手忙脚乱按住翻飞的文书,却不知这阵寒意,恰似即将席卷朝堂的风暴前奏。
\"启奏陛下!\"督察院左都御史方孝孺手持弹劾疏,官袍上的獬豸补子在阳光下刺目,\"燕王府私铸兵器,甲胄数量逾制!\"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惊得梁间栖息的寒鸦振翅而起。奏折摔在御案上的闷响,如同惊雷炸响,殿中武将们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佩剑与甲胄碰撞的细碎声响,昭示着众人内心的震动。
朱雄英握着玉柄的手指微微收紧,目光越过群臣,落在阶下跪着的朱棣身上。这位四叔依旧保持着惯有的沉稳,腰间飞虎纹玉佩随呼吸轻轻晃动——那是先皇朱标留下的信物,曾见证蓝玉横扫漠北的辉煌,此刻却在暗流涌动的朝堂上,成为宗室尊严的象征。\"四叔作何解释?\"帝王的声音平静无波,却暗藏锋芒。
\"陛下,臣愿开府验甲。\"朱棣的声音如同解冻的冰河,沉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他缓缓抬起头,目光扫过满朝文武,心中暗自思量。昨夜徐允恭派人送来的密函字迹犹在眼前:\"兵器案有诈,望王爷沉住气。\"此时他看向徐允恭,见这位内阁首辅身着藏青官袍,袖口绣着的明黄色祥云纹规整大气,与常升密信上模糊的印记截然不同,心中更添笃定。
就在此时,殿外突然传来骚动。一名侍卫踉跄着闯入,盔甲上还沾着边关的尘土:\"报——蓝玉将军急报!吐鲁番大军围攻哈密卫,守将马忠战死前,竟发现敌军中有持南军令牌的细作!\"这个消息如同一颗巨石投入深潭,激起千层浪。李景隆总督的南军此刻正镇守江南,这位深受朱雄英信任的将领,治军极严,军令牌管理更是滴水不漏。南军令牌出现在西域战场,背后定有蹊跷。
朱高炽适时上前,捧着厚厚的账册,水晶镜片闪过冷光:\"据户部核查,燕军兵器皆走军屯司正规渠道。倒是...\"他的目光如利剑般扫过齐泰和黄子澄,\"五军都督府近日批给陕西都司的火铳数目,比军报多了三百杆。\"袖中算珠急促响动,仿佛是催命的鼓点。
徐允恭站在班列之首,神色凝重。这些日子,他早已暗中与李景隆互通消息。南军都督府送来的密函里,详细记录着近期兵器调配的异常:本该送往辽东的精铁,却辗转出现在陕西;新铸的火铳编号混乱,明显出自不同工坊。李景隆在信中写道:\"某虽远镇江南,亦觉朝局有异,愿全力配合彻查。\"此刻,徐允恭的掌心微微出汗,只等合适时机,将这些证据呈给陛下。
齐泰和黄子澄却强作镇定。齐泰的手指在袖中死死攥着弹劾疏底稿,羊皮纸上的字迹被冷汗晕开;黄子澄则不停转动着拇指上的和田玉扳指,表面温润的玉色下,藏着与瓦剌往来的密信。他们原以为借着弹劾燕王的机会,能扰乱朝局,却没想到西域战事突发,反而将自己推向风口浪尖。
\"陛下,此事必有蹊跷!\"徐允恭越班而出,声音洪亮,\"臣请陛下准许彻查五军都督府调令,以及近期兵器铸造、转运记录。\"他的目光扫过方孝孺,\"御史台弹劾燕王府,可有确凿证据?还是仅凭一面之词,便要陷宗室于不义?\"
方孝孺脸色涨红:\"首辅这是何意?御史台弹劾,自然有证据!\"说着,他示意属吏呈上所谓的\"证据\"——几张记录着兵器铸造的账册,以及几封盖着燕王府印信的文书。然而,当徐允恭接过仔细查看时,却发现破绽百出:账册纸张是今年新制,而文书上的墨迹却已氧化发黑;燕王府印信边缘的云纹,与规制略有差异。
\"这些证据,漏洞百出!\"徐允恭将文书掷于地上,\"敢问方御史,燕王府印信规制,自洪武年间便有定例,而这些文书上的印信,云纹多了两笔,分明是伪造!\"此言一出,满朝哗然。方孝孺顿时慌了神,他不过是被齐泰等人利用的棋子,哪里懂得这些细节?
此时,宫中太监匆匆来报:\"陛下,南军都督李景隆八百里加急!\"只见密函中写道,南军近日查获一批私自调动的兵器,追查之下发现与朝中势力有关,愿听从陛下安排,配合调查。朱雄英看罢,神色稍缓,对李景隆的忠诚更添几分信任。
与此同时,盛镛、盛铭兄弟率领的亲军卫已悄然封锁京城九门。他们手持明晃晃的长刀,目光如鹰隼般扫视着往来行人。京城中,与齐泰、黄子澄来往密切的官员宅邸,都被暗中监视。一场针对胡党余孽的围猎,正在悄然展开。
徐允恭回到府邸时,天已渐黑。书房内,他的亲信幕僚正在整理最后的证据。\"大人,李景隆都督派人送来消息,南军控制了涉事的兵器中转站。\"一名幕僚呈上密报,\"押运兵器的人,供出幕后主使正是齐泰一党。\"徐允恭看着密报,眼中闪过一丝寒光。他铺开宣纸,提笔疾书,将所有线索串联成奏折。这一夜,书房的烛火彻夜未熄,而远在江南的李景隆,也正枕戈待旦,随时准备为朝廷肃清奸佞。
而在燕王府中,朱棣看着徐允恭派人送来的密函,心中感慨万千。这位内阁首辅,在朝堂波谲云诡之际,始终坚守正道。更让他动容的是,远在江南的李景隆也在暗中相助。他抚摸着腰间的飞虎纹玉佩,暗暗发誓,定要揪出幕后黑手,还自己清白,更要守护大明江山的安稳。
第二日早朝,徐允恭手持奏折,字字铿锵:\"陛下,臣已查明,所谓燕王府私铸兵器案,乃是有人蓄意栽赃。五军都督府调令被篡改,兵器去向不明,这背后,定有奸人作祟!而李景隆都督于江南查获实证,更坐实奸党罪行!\"说着,他命人呈上收集的证据,从伪造的文书,到异常的调令,再到南军查获的兵器记录,铁证如山。
朱雄英看着这些证据,脸色阴沉如雷:\"齐泰、黄子澄,可有话说?\"两人扑通跪地,脸色惨白,却还妄图狡辩。然而,在确凿的证据面前,他们的辩解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这一天,应天城的上空阴云密布,仿佛预示着一场暴风雨的来临。但随着真相逐渐浮出水面,朝堂上的迷雾也在渐渐散去。徐允恭与李景隆一文一武,用忠诚和智慧为大明王朝驱散了笼罩在头顶的阴霾,而那些妄图扰乱朝局的奸人,终将受到应有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