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八年,大明王朝在新政的强劲驱动下,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应天府作为帝国的心脏,繁华喧嚣的气息弥漫在每一寸土地。街头巷尾,行人如织,车水马龙,店铺鳞次栉比,琳琅满目的商品摆满了货架,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交织成一曲市井的乐章。
在新政的激励下,广袤的田野上,百姓们满怀憧憬,大胆尝试新的农耕方法,锄头翻动着泥土,播下的是对丰收的期待;城镇中的作坊里,工匠们日夜忙碌,炉火熊熊,锤声阵阵,全力赶制着满足各方需求的物资。整个大明,都在这蓬勃的发展浪潮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然而,就在这看似风平浪静、蒸蒸日上的表象之下,一则消息却如同一颗威力巨大的炸弹,瞬间打破了这份安宁。一名下人神色慌张,脚步踉跄,一路小跑,连喘息的机会都顾不上,便匆忙来到宫中,向值守的太监禀报:“大事不好!北平边境传来消息,魏国公徐达病危!”太监闻言,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如纸,眼中满是惊恐与慌乱,不敢有丝毫耽搁,转身便朝着朱元璋和马皇后所在之处飞奔而去。
彼时,朱元璋正在御书房中,全神贯注地审阅着从全国各地呈递上来的奏折。他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微微点头,沉浸在对国家大事的思考之中。听到太监的禀报,他手中的朱笔猛地一顿,墨汁在奏折上迅速晕染开来,宛如一朵黑色的墨花。他的眼中瞬间充满了震惊与忧虑,那神情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这一刻失去了平衡。
而马皇后,此刻正在后宫与女官们商议着后宫的诸多事务,她的眼神专注而温和,言语间尽显端庄与睿智。然而,当那噩耗传入她的耳中时,她手中的茶盏不受控制地“啪”的一声掉落,在地面上摔得粉碎,碎片飞溅。她的脸上瞬间布满了焦急与担忧,仿佛心中最珍视的东西正在悄然离去。
朱元璋和马皇后深知事态的严重性,没有丝毫犹豫,立刻下令召集太医院中所有医术精湛的太医。一时间,太医院内人来人往,脚步声、交谈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片嘈杂的声浪。太医们神色凝重,眼神中透露出紧张与责任,他们迅速背上装满珍贵药材和医疗器械的药箱,在太监的带领下,快步朝着皇宫大殿走去。他们心里清楚,徐达对于大明王朝来说,是何等重要的支柱,此次前去诊治,关乎着国家的安危与稳定,责任重于泰山。
与此同时,在东宫之中,朱雄英正与朱标热烈地探讨着边防军事策略。朱雄英年少有志,对军事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见解,他的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言语间充满了自信与果敢。他常常与朱标、常氏一同谋划如何加强大明的边防力量,为守护国家的疆土出谋划策。然而,当徐达病危的消息传来时,他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如纸,原本紧握在手中的书卷也不自觉地滑落,掉落在地。他的脑海中,徐达那威严又和蔼的面容、手把手教他武功时的场景、在营帐中讲述兵法谋略时的专注神情,如同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一浮现。那些过往的谆谆教诲与无微不至的关爱,此刻都化作了揪心的疼痛,让他难以承受。
朱雄英心急如焚,内心的痛苦如汹涌的潮水般澎湃。他立刻派人去唤徐增寿前来。徐增寿接到消息后,匆匆赶来,当他看到朱雄英满脸悲痛的模样时,心中猛地一紧,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揪住了他的心。朱雄英强忍着泪水,声音颤抖,几乎是带着哭腔说道:“增寿,你父亲,徐爷爷,他病危了……”徐增寿听到这句话,如遭雷击,身体不由自主地晃了晃,差点站立不稳。他的眼中瞬间蓄满了泪水,泪水在眼眶中打转,仿佛随时都会决堤而下。他的嘴唇微微颤抖,想要说些什么,却又被悲痛哽住了喉咙,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两人相对无言,唯有那浓浓的悲痛如阴霾般,在空气中弥漫开来,让人窒息。
徐达,这位大明的开国元勋,一生戎马倥偬,驰骋沙场。他的威名,如同高悬的利剑,让敌军闻风丧胆。无论是北伐中原时的纵横捭阖,还是平定边疆时的英勇无畏,他都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智慧与非凡的勇气。他所率领的军队纪律严明,如同一座钢铁长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深受百姓的爱戴和士兵的敬仰。他是大明的中流砥柱,是国家的守护神。
此刻,徐达正躺在回京的马车上,一路颠簸。他的脸色苍白如纸,毫无血色,气息微弱得几乎难以察觉,双眼紧闭,仿佛陷入了无尽的沉睡。身旁的亲兵们神情悲痛,眼神中满是担忧与不舍,他们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徐达,每一个动作都轻缓而温柔,生怕马车的一丝晃动会让他更加难受。他们心中默默祈祷,希望这位带领他们南征北战、屡建奇功的将军能够战胜病魔,重新回到他们身边。
在应天府焦急等待的众人,每一分每一秒都显得无比漫长,仿佛时间都已经凝固。终于,徐达的马车缓缓驶入了应天府的城门。朱元璋、马皇后、朱雄英等人早已在城门口等候多时,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焦急与期待。马车一到,众人立刻围了上去,那急切的神情仿佛在寻找着最后的希望。太医们迅速而有序地将徐达抬进早已备好的房间,全力展开救治。
房间里,气氛凝重得让人窒息,仿佛空气都已经凝固。太医们神色专注而紧张,他们有的俯下身,为徐达把脉,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焦虑与专注,试图从那微弱的脉象中寻得一丝生机;有的仔细查看他的舌苔,面色忧虑,不停地摇头叹息;还有的在一旁紧张地调配着各种珍贵的药材,每一个动作都小心翼翼,生怕有一丝差错。他们轮番会诊,激烈地讨论着病情,提出各种治疗方案,然而,徐达的病情却如顽石一般,毫无起色。
徐达的长子徐允恭和次子徐增寿守在床边,一刻也不敢离开。徐允恭紧紧握着父亲的手,那双手曾经是那么的有力,如今却变得如此虚弱。他低声呼唤着:“父亲,您一定要好起来,家里还等着您回去主持大局,弟弟妹妹们也都盼着您……”他的声音带着浓浓的哽咽,眼神中满是焦急与期待,仿佛在向命运祈求着奇迹的发生。徐增寿则早已泣不成声,泪水如断了线的珠子般不停地滴落在床榻上。他喃喃自语:“父亲,您快醒醒,儿子还有好多话想跟您说,还想再听您讲讲战场上的故事……”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无尽的思念与不舍。
徐达的女儿徐妙锦坐在一旁,早已哭干了眼泪,眼神空洞而绝望。她看着父亲虚弱的模样,心中满是痛苦与无奈。她在旁小心地伺候着,为父亲擦拭着额头的汗珠,仿佛这样就能给他一些力量,让他的病情有所好转。其他子女们也都围在床边,满脸泪痕,整个房间里弥漫着悲痛的气息,让人肝肠寸断。
徐达的病情日益加重,他的意识时而清醒,时而模糊。在清醒的间隙,他看着守在床边的家人,心中满是不舍。他将长子徐允恭叫到跟前,用微弱但坚定的声音说道:“允恭,为父一生征战,无愧于国家和百姓。你作为徐家的长子,日后要撑起这个家,照顾好弟弟妹妹。要记住,徐家的荣耀不是靠权势,而是靠忠诚和担当。”徐允恭含泪点头,握紧父亲的手,声音颤抖地说:“父亲,您放心,儿子一定牢记您的教诲。”
接着,他又看向次子徐增寿,眼中满是慈爱与期许:“增寿,你性格豪爽,但有时过于冲动。以后做事要多思多想,不要意气用事。要像父亲一样,为国家效力,好好跟着皇太孙为百姓谋福。”徐增寿哭着说:“父亲,儿子记住了,您一定要好起来,亲自教导儿子。”
徐达微微点头,又说道:“我一生无愧于天下,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们。希望你们兄弟俩能相互扶持,不要让徐家蒙羞。”说完,他的眼神中流露出一丝疲惫和欣慰,仿佛完成了一生的使命,终于可以安心地离去。
徐达在临终前,突然想吃一只烧鹅。家人听到这个请求,脸色骤变,他们都知道烧鹅是发物,对徐达的病情有着致命的伤害。徐允恭和徐增寿对视一眼,眼中满是痛苦与纠结。徐允恭劝道:“父亲,烧鹅对您的病不好,您再忍一忍,等病好了,儿子给您买最好的烧鹅。”徐达却固执地摇摇头:“我这病,自己心里有数。就想吃这一口,也算是最后的心愿了。”
就在家人陷入两难之际,朱元璋赐下一只烧鹅的消息传来。众人心中一震,不知这是何意。徐达听到这个消息,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有解脱,也有无奈。他看着那只烧鹅,沉默了片刻,然后缓缓说道:“这是老哥哥的意思,我明白。”
徐达挣扎着坐起身,接过烧鹅,咬了一口。他的脸上没有痛苦,只有一种释然的平静。家人在一旁看着,泪水止不住地流。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悲痛与不舍,却又无能为力。
吃完烧鹅后,徐达的病情迅速恶化。他的呼吸越来越微弱,眼神也逐渐黯淡,仿佛生命的火焰正在一点点熄灭。最终,这位威名赫赫的英雄,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他的离去,如同一颗巨星的陨落,让整个大明都陷入了悲痛之中。
房间里顿时哭声一片,徐允恭和徐增寿扑在父亲的身上,放声痛哭:“父亲,您怎么就走了,我们舍不得您啊……”他们的哭声撕心裂肺,仿佛要将心中的痛苦全部宣泄出来。徐妙锦哭得昏了过去,其他子女们也都悲痛欲绝,整个房间被悲伤的气氛所笼罩。
朱元璋得知徐达去世的消息后,悲痛万分。他传旨封魏国公徐达,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这些殊荣,是对徐达一生功绩的高度肯定和褒奖。他的功绩,将永载史册,被后人铭记。
出殡那天,应天府的百姓们自发地涌上街头,为徐达送行。他们的脸上满是悲痛和不舍,有的人甚至痛哭流涕。街道两旁摆满了鲜花和祭品,人们默默地为这位英雄祈祷,愿他在天堂安息。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绵延数里,彰显着徐达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他的离去,让人们深感悲痛,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徐允恭望着徐达的灵柩,心中暗暗发誓:“爹,您放心,孩儿一定会继承您的遗志,守护好大明的江山,让百姓们过上太平的日子。”而徐增寿,在悲痛过后,也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要像父亲一样,为大明的繁荣和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徐达的去世,虽然给大明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但也让朱雄英等年轻一代更加坚定了守护大明江山的决心。他们将带着徐达的精神和期望,在未来的道路上,勇敢地前行,为大明的辉煌而努力奋斗。他们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大明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